弹钢琴,不能鉴别声音的美与不美很可怕

弹钢琴,不能鉴别声音的美与不美很可怕

每一个钢琴演奏者首先应当关心的就是声音的训练。我毫不夸张,在我授课时,四分之三的劳动花在音色的探索上。——涅高兹

可以想象,这位教育家(涅高兹)是如何教出了像李赫特尔(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和吉列尔斯(Emil Gilels,1916-1985)等世界一流的大钢琴家的!(当然,能在涅高兹手下学习的学生,肯定不需要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他们数拍子和纠正错音的。)而我们现在的钢琴学子们(包括某些教师)究竟又拿出了几分之几的心血用在了钢琴的“声音”上?

弹钢琴,不能鉴别声音的美与不美很可怕

什么是钢琴的好声音

究竟在钢琴上弹出的声音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或什么是“还不够好”?这个问题没有标准可以,完全是听觉的主观感受。

声音既没有看得见的形象,也无法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如果是谈音乐的理论,诸如和声学、曲式学、对位法,还可以大书一番。但只要涉及声音质量本身,就几乎一个合适的字词都找不到,只能牵强地借用其它有形有色的词汇。

如果一定要用文字形容钢琴基本的“好声音”的话,只能列举一些只有内行人才能意会的词汇:“深”“通“集中”“到底”“纯”......而不好的声音则是:“浅”“虚”“浮”“散”“砸”......

钢琴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能发出千变万化的音响。是否是“好声音”最终还是要放到音乐作品中体现的(有时单独听时,不好的声音放在特定的作品中会成为“好声音”)。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只是研究钢琴的基本发音,这有点像歌唱家在练声时做的事,他一定是在找自己最好共鸣位置和气息进行练习,形成自己最“美声”的基本发声方法,却当然不会在歌曲中一直用这种声音演唱。

弹钢琴,不能鉴别声音的美与不美很可怕

“好声音”建立三部曲

“假使你有美的感觉,那你是幸运的。假使没有,也不要太失望。因为你下一番苦功,注意聆听富有美音的大钢琴家的演奏,也能发展美音的感觉。——列文

要建立“好声音”的概念,仅靠自己在琴房课室中闭门修炼是远远不够的,要时时处处利用一切机会去观察和体验,尽可能多方面地汲取“营养”。

1尽量争取多听现场的音乐会,特别是一些已经有了几十年威望的大师,他们能长期立足于乐坛顶峰必有其独到之处,绝不是仅靠几首受欢迎的作品,或年轻力壮时期表面的炫技。

当真正“好声音”打动你的时候,它自然会深深刻在你的印象中。这些印象经过一定的积累自然就形成了“什么是好声音”的概念,而成为自己追寻的榜样。

2在聆听音响资料时注意演奏家的声音特点,感受不同演奏家的不同音色。尽管电声无法真实还原钢琴的本真音质,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演奏家指触之间的过人之处(特别是对无福亲耳聆听的前辈大师,我们也只能从他们的唱片中去探求“好声音”的奥秘了)。

今天的信息时代使我们有了几乎想听什么就有什么的可能,还有了数不尽的影像资料,却反而不太会在意那些前辈艺术家留给我们的珍贵信息了。我发现太多的同学只是为了听熟一个新作业才去听音像资料,或者只是为了获得速度、处理、选择版本而听。只听作品,连是谁演奏的都不过问,何足挂齿于声音?

3听钢琴比赛。目的除了去听听钢琴的“好声音”外,还要去听听钢琴的“坏声音”。当众多水平不一的选手在同一个音响环境中,用同一台钢琴依次演奏时,在声音质量上的哪怕极细微的差异都会被明显呈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