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鋼琴,不能鑑別聲音的美與不美很可怕

彈鋼琴,不能鑑別聲音的美與不美很可怕

每一個鋼琴演奏者首先應當關心的就是聲音的訓練。我毫不誇張,在我授課時,四分之三的勞動花在音色的探索上。——涅高茲

可以想象,這位教育家(涅高茲)是如何教出了像李赫特爾(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和吉列爾斯(Emil Gilels,1916-1985)等世界一流的大鋼琴家的!(當然,能在涅高茲手下學習的學生,肯定不需要老師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們數拍子和糾正錯音的。)而我們現在的鋼琴學子們(包括某些教師)究竟又拿出了幾分之幾的心血用在了鋼琴的“聲音”上?

彈鋼琴,不能鑑別聲音的美與不美很可怕

什麼是鋼琴的好聲音

究竟在鋼琴上彈出的聲音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或什麼是“還不夠好”?這個問題沒有標準可以,完全是聽覺的主觀感受。

聲音既沒有看得見的形象,也無法用文字和語言表達。如果是談音樂的理論,諸如和聲學、曲式學、對位法,還可以大書一番。但只要涉及聲音質量本身,就幾乎一個合適的字詞都找不到,只能牽強地借用其它有形有色的詞彙。

如果一定要用文字形容鋼琴基本的“好聲音”的話,只能列舉一些只有內行人才能意會的詞彙:“深”“通“集中”“到底”“純”......而不好的聲音則是:“淺”“虛”“浮”“散”“砸”......

鋼琴的過人之處在於它能發出千變萬化的音響。是否是“好聲音”最終還是要放到音樂作品中體現的(有時單獨聽時,不好的聲音放在特定的作品中會成為“好聲音”)。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現在只是研究鋼琴的基本發音,這有點像歌唱家在練聲時做的事,他一定是在找自己最好共鳴位置和氣息進行練習,形成自己最“美聲”的基本發聲方法,卻當然不會在歌曲中一直用這種聲音演唱。

彈鋼琴,不能鑑別聲音的美與不美很可怕

“好聲音”建立三部曲

“假使你有美的感覺,那你是幸運的。假使沒有,也不要太失望。因為你下一番苦功,注意聆聽富有美音的大鋼琴家的演奏,也能發展美音的感覺。——列文

要建立“好聲音”的概念,僅靠自己在琴房課室中閉門修煉是遠遠不夠的,要時時處處利用一切機會去觀察和體驗,儘可能多方面地汲取“營養”。

1儘量爭取多聽現場的音樂會,特別是一些已經有了幾十年威望的大師,他們能長期立足於樂壇頂峰必有其獨到之處,絕不是僅靠幾首受歡迎的作品,或年輕力壯時期表面的炫技。

當真正“好聲音”打動你的時候,它自然會深深刻在你的印象中。這些印象經過一定的積累自然就形成了“什麼是好聲音”的概念,而成為自己追尋的榜樣。

2在聆聽音響資料時注意演奏家的聲音特點,感受不同演奏家的不同音色。儘管電聲無法真實還原鋼琴的本真音質,但我們依然能感受到演奏家指觸之間的過人之處(特別是對無福親耳聆聽的前輩大師,我們也只能從他們的唱片中去探求“好聲音”的奧秘了)。

今天的信息時代使我們有了幾乎想聽什麼就有什麼的可能,還有了數不盡的影像資料,卻反而不太會在意那些前輩藝術家留給我們的珍貴信息了。我發現太多的同學只是為了聽熟一個新作業才去聽音像資料,或者只是為了獲得速度、處理、選擇版本而聽。只聽作品,連是誰演奏的都不過問,何足掛齒於聲音?

3聽鋼琴比賽。目的除了去聽聽鋼琴的“好聲音”外,還要去聽聽鋼琴的“壞聲音”。當眾多水平不一的選手在同一個音響環境中,用同一臺鋼琴依次演奏時,在聲音質量上的哪怕極細微的差異都會被明顯呈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