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吳國為何改國號為唐?

李尋歡111


五代十國,自朱溫建立後梁起,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結束,共經歷53年之久。

這53年間中原地區五代交替,周邊原唐朝藩鎮勢力紛紛自立建國,其中10個勢力比較大的國家,我們稱他們為十國。

(五代十國前期地圖)

其中江南地區以吳國最為強大,吳國國主為楊行密,吳國可以說是南唐的前身。這裡要說一點,其實題主所說的改國號為唐,這個“唐”準確的說應該是“南唐”。

而南唐我們都知道有個國主叫李煜,是李家的,而吳國姓楊,那麼為什麼吳國要改國號為唐呢?這裡離不開一個叫徐溫的人。

徐溫是誰?

徐溫,字敦美,是海州胊山(今江蘇東海)人,是吳國楊行密賬下“三十六英雄”之一。

他在楊行密晚年去世,其子楊渥繼位後獨攬大權,長達20年之久。


(徐溫)

公元908年,因楊渥生性喜好遊玩作樂,左牙衙指揮使張顥、右牙衙指揮使徐溫屢勸不聽,其親信又不斷欺壓元勳舊臣,於是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控制軍政,同年五月,張顥與徐溫派人將楊渥殺死,擁立楊行密第六子楊隆演繼位。

徐溫有六個親生兒子和一個養子,本文主要要講的是他的長子徐知訓和養子徐知誥。

徐知訓在楊隆演繼位後一直在其身邊輔佐,說是輔佐,其實就是監視。

公元918年,徐知訓因朱瑾出任靜淮軍,和強佔朱瑾家妓被朱瑾懷恨在心,後被朱瑾殺死。

徐知訓死後,徐溫派遣其養子徐知誥代替徐知訓,專門處理政事,這裡要說一下,這個徐知誥就是後面改吳國國號為南唐的那個人。

徐知誥改國號

公元927年,徐溫去世後徐知誥接掌了他的權力,以大丞相,齊王身份掌握吳國實權。也是這一年,扶吳主楊溥稱帝,但是實權當然還是在徐知誥手中。

公元937年,徐知誥廢除原吳王楊溥後自立為帝,國號大齊。

(徐知誥)

那從927年到937這十年之間,徐知誥為什麼能直接做皇帝呢?這離不開他這十年之間的苦苦經營,他一方面對楊氏舊臣竭力懷柔,另一方面又積極扶持自己的勢力。

兩年後,也就是公元937年,徐知誥改名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這便是題主所問的所有始末了。那至於徐知誥為什麼要改名為李昪,為什麼要改國號為唐呢?

我認為改國號的原因是

  1. 徐知誥想讓自己篡位變得名正言順,藉助原唐朝的光拉攏人心。
  2. 徐知誥他真是姓李,因為徐知誥是徐溫的養子,所以他的親生父母是誰,他到底姓什麼也不知道,唯一能找到記載的只有《新五代史》和《南唐書》中。
李昪,字正倫,徐州人也。世本微賤,父榮,遇唐末之亂,不知其所終。《新五代史》
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名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姓李氏。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南唐書》

其實我覺得不管改不改國號,只要這個皇帝行,必定會影響整個國家的發展。


一起啃歷史


五代十國時確實南方的吳國改國號為唐。

當時吳國的實際統治者徐溫,由於自己的大兒子驕橫被殺,其他兒子年少,臨終把位置讓給養子徐知浩。

徐知浩掌權後,自稱祖先原本姓李,乃李唐的後代,所以把國號由吳改為唐,歷史上稱南唐。改國號的目的,為了政權的合法性。

南唐共傳三世,除徐知浩以外,還有他的兒子和孫子,歷史上著名的李璟和李煜,他倆都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文人,但不是有作為的皇帝。

後周柴榮執政時便對南唐用兵,南唐戰敗割讓江淮地區。趙匡胤時期南唐被迫取消帝位,對宋稱臣。

後來趙匡胤招李煜來朝,李後主不敢去開封。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曹彬、潘美為將,滅了南唐。趙匡胤統一了江南。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和趙普雪夜定策,制定了先南後北的國策,實現國家一統。滅南唐只是時間問題!


鯉波說史關之必關


五代十國時期,南唐的前身確實是吳國,那它為何會從吳國變為南唐呢?換句話說,吳國為何會改國號為唐?

(楊吳疆域圖)

吳國的建立者是楊行密,楊行密死後,其子楊渥繼承了王位,可楊渥此人並不像他父親一樣勵精圖治,每天只知尋歡作樂,其寵幸的親信欺壓舊臣,這讓舊臣們很是不安,於是張顥、徐溫等大臣發動了兵變,奪取了大權,楊渥權力盡失,形同傀儡,不久張顥謀殺了楊渥,讓其弟楊隆演接替他的職位,後徐溫又謀害了張顥,自此吳國成為了徐溫的“一言堂”,楊隆演只是個傀儡。楊隆演死後,又由其弟楊溥繼任吳王。

徐溫死後,由其養子徐知誥接替他把持楊吳朝政,同年,徐知誥逼迫楊溥稱帝,這樣自己的權位也能更進一步,楊溥即位不久便封徐知誥為齊王。公元937年,徐知誥篡吳自立改國號為齊,第二年,改名為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五世孫,又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南唐疆域圖)

這就奇怪了,為何稱齊後,又改國號為唐呢?還要改名字呢?

其實事情是這樣的,前文已經提到過徐知誥是徐溫的養子,也就是說徐知誥有可能不姓徐,那他姓啥呢?他姓李,其父叫李榮,不過早在徐知誥六歲的時候,在戰亂中失蹤,後徐知誥被徐溫收養,才改姓為徐的。大家應該知道,李姓是大唐的國姓,而五代的前一個大一統王朝便是唐,徐知誥複姓李姓,改國號為唐的目的,可以表明自己是繼承大唐,這其實是為了爭取政治優勢:

  • 第一,我篡你楊吳的位,只是為了重新恢復我大唐皇室,也就是表明其政權的合法性;

  • 第二,以唐為國號,可以告訴天下人南唐才是正統政權。

(南唐烈祖李昪,即徐知誥)

讀史使人明智,讀史使人聰慧,我是混沌聊史,歡迎【關注】

混沌聊史


雖然說吳、唐這兩個國號對我們來說都不陌生,畢竟三國之東吳、盛世之大唐我們都耳熟能詳,但是五代十國裡面的吳跟唐,恐怕我們更熟悉的只有南唐後主李煜了。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指的是位於盛唐與北宋這段大分裂時期存在的五個更替的朝代和十個分裂的國家。

五代也即是指定都於北方中原地區的五個更替的朝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最後趙匡胤黃袍加身,取代了後代,建立了北宋。

十國則是指那段時間先後出現的十個割據國家,即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

南吳興衰

所謂的吳國號改為唐指的即是南吳和南唐之間的更替,不過中間還曾經叫過一段時間的齊國。

南吳的老大名叫楊行密,號稱“十國第一人”,原為大唐朝廬州刺史,後進封吳王,在南方阻止朱溫南侵,逐漸在江淮一帶站穩腳跟,奠定了吳國的基礎。只可惜,他死了以後,吳國的大權便一步步地轉移到了他手下右牙指揮使徐溫和左牙指揮使張顥的手裡了。

公元905年,楊行密死,傳位給長子楊渥。這個楊渥不但生性好玩樂,而且還不斷欺壓舊臣,自然引起了舊臣元勳的不滿。於是,907年,徐溫便和張顥合力發動政變,將楊渥架空,隨後又將楊渥殺死,迎其二弟楊隆演即位。

楊隆演雖然做了南吳的君主,可是大權卻依舊在徐溫、張顥的手裡。沒多過久,徐溫、張顥不和,徐溫又派心腹刺殺了張顥。張顥一死,徐溫獨掌大權,楊隆演一直生活在這種欺壓與恐懼之中。

公元920年,不堪忍受的楊隆演終於憂鬱而死,終年24歲。徐溫又將他的四弟楊溥抬上了吳主的位置。

南唐代吳

公元927年,楊溥即皇帝位,這原本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但是卻不過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雖然沒過多久,徐溫也死了,但是南吳的權力卻仍舊在徐溫的養子徐知誥的手裡,徐知誥也一步步變為了齊王。

公元937年,徐知誥接受楊溥的禪讓,順利接過皇帝位,建立齊國。

可是,僅僅兩年以後,徐知誥突然宣佈,原來他並不姓徐,只是隨其養父才姓李,名知誥,他的原名叫李昪[biàn],是大唐朝第十一任皇帝唐憲宗李純第八子李恪的四世孫。因此他改回原名,並改國號為大唐,為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立廟,追尊其父祖四代為皇帝,而改奉徐溫為義祖。

吳就這樣國號變成了唐。

後記

李昪[biàn]治下的百姓倒是非常幸福的,雖然處在那樣一個動亂的年代,但是李昪一直堅持認為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應對外宣戰。即便周邊的吳越國遭受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他也仍舊固守舊地,並派去慰問團去吳越送溫暖。

公元943年,李昪去世,諡號唐烈祖,其長子李璟即位,雖然在李璟治下,南唐國土曾經達到了顛峰,但是卻終究敗於後周之手,國力反而不如從前。公元961年,李璟去世,南唐國終於交到了南唐後主李煜的手裡。

15年後,公元976年正月,著名詞人李煜被押解至北宋京師,成為亡國之君。北宋君主趙光義送了他一個非常屈辱的封號——違命侯。兩年後,李煜去世,留下的更多的卻是他那些藝術造詣頗高的文學作品。


水一白


五代十國中有同時並立的,也有先後更替的,楊吳和南唐就是先後關係,改國號是因為後繼者血緣關係已斷不再存續,變更國號尋求更佳法理支撐和正名,南唐開國皇帝李昪稱帝后,先把楊吳的國號改為齊國,因他原封齊王而上位,過了兩年,才追尊唐王朝為正統,認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為祖,承繼唐室血脈,才改國號為唐,繼承唐朝衣缽,史稱南唐。傳三代,被趙匡胤派曹彬出兵滅國。


李昪稱帝前原名徐知誥,是少為人所知的傳奇人物,唐末大亂,楊行密參加江淮起義軍,被捕後投降朝廷,之後四處征戰,經黃巢之亂、秦宗權之亂,在淮南立下腳跟,割據一方,被封吳王,打下吳國的基礎。因作戰勇猛又多智謀,機緣巧合下李昪得到楊行密器重,被收為義子,卻因為楊行密其他義子妒忌,只得把他託付給部將徐溫,代為栽培。當時叫彭奴的李昪便改名徐知誥,鞍前馬後跟隨義父徐溫。(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楊行密死後,諸將繼續擴大地盤和勾心鬥角,徐溫一派漸漸掌握權柄,控制吳王朝堂,徐知誥也在戰陣中立功,樹立威望,吳地從楊行密的幾個兒子開始,便脫離朱梁控制,自成一國,到楊行密的四子楊溥稱帝建國。這個過程,全部在權臣徐溫父子的操縱下完成。楊吳虛有其名,從一開始就大權旁落,這就不難理解後來南唐取代南吳為什麼這樣容易了。(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奪權過程腥風血雨,前仆後繼,在眾多親子養子中,徐知誥代替徐溫執掌大權,被楊溥封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937年,徐知誥建立齊國並稱帝,楊溥禪位,被遷居潤州,楊溥也識進退,從此不問世事,專心學道,尤好辟穀食氣的方術,仙術未成,一年後病死。徐知誥當上皇帝后,家族覺得還用著給人家當義子時的姓氏,不但自己顏面無光,更無法光宗耀祖。一致請徐知誥恢復原姓。(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一陣權衡斟酌後,939年,徐知誥恢復李姓,改名為昪,取光明的意思,並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既是李唐血脈,便有資格繼承唐朝遺產,又改國號為唐,爭取政治優勢。還為唐高祖、唐太宗立廟,追尊父祖四代為皇帝,改奉徐溫為義祖。


南方鵬


吳國是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的割據政權之一,其建立者為楊行密。

楊行密也算是一位能人,出身於草莽之間,參加過農民起義,兵敗被俘。大概有由於他骨骼清奇,異於常人,竟然被釋放了。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此後他的人生軌跡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註釋。釋放後,楊行密被募兵去北方,期滿後,回到廬州故里的軍隊中。回來後,大概與當地首長的人際關係處理的不好,首長想又送到北方去戍邊。楊行密不幹了,於是殺了首長,起兵造反,據廬州為根據地。從此在五代十國的亂世中,楊行密不斷攻伐,侵掠周邊底盤,從而一步步發展壯大,成為末代唐朝南方的一大割據藩鎮,被李唐分封為吳王,成為吳國的奠基人。

在他被封吳王沒幾年就死了,楊行密的長子楊渥繼承了吳王。但楊行密對這長子不是太滿意,於是臨終前就安排兩位權臣徐溫和張顥輔佐。顯然,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大多託孤重臣都反客為主,何況是這樣的亂世。所以,由於楊渥不才,王權旁落,最後被張顥所殺,迎立其弟楊隆演為吳王。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張顥被在後暗暗使力的徐溫給誅殺了,於是徐溫成為了掌權人。

楊隆演在當了10來年吳王后,改立吳國王,一年後病逝。徐溫又扶持其弟楊溥為吳國王。七年之後,徐溫去世,他的養子徐知誥繼承了徐溫的權利。為什麼是他的養子呢?因為他自己的兒子確實是不堪重用,本想培養他的大兒子徐知訓。但徐知訓大概囂張跋扈,被部將所殺,不得不重用徐知誥。徐知誥應該所非常有能力,受到過楊行密的讚賞。徐知誥繼承徐溫的權利後,隨著李唐最後一任皇帝的謝幕,楊溥也隨即稱帝,成為了吳國真正意義上的帝王。

十年之後,楊溥在徐知誥的逼迫下禪位。隨著徐知誥登上帝位,吳國的國號就此退出,改國號為齊。隨後,為了政治的正統性,徐知誥又恢復生父的李姓,改名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隨即改國號唐。這就是史上比較著名的南唐政權。李昪的孫子就是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南唐後主李煜。

所以,吳國為何改國號為唐的緣由也就一目瞭然了。主人換了,當然國號也要換的。


夜燭隙談


五代十國吳國為何改國號為唐?

  首先,咱們回顧下這件事的背景,畢竟五代十國離咱們非常遠了。

  五代十國,其實是一段分裂時期的總稱,時間是從907年到979年,這稱謂來自《新五代史》,其實是分來五代,十國的。五代是指907年大唐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的五個朝代,即後梁(朱溫所建)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後周建立北宋。

  十國是指中原地區之外的許多割據政權,什麼前蜀後蜀,南吳南唐等等十多個政權(前綴都是後人加來好區分的),北宋建立後,這些政權基本就沒有了。(網絡圖)

  此時的南吳(楊吳),後來為什麼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吳國是楊行密所建,起初沒有稱帝,只稱吳王,公元927年的時候,楊溥稱帝,十年之後,楊溥禪位於徐知誥,吳國滅亡。

  徐知誥何許人也?

  徐知誥原本不叫徐知誥,他本是個徐州孤兒,小字彭奴,在戰亂中,他被楊行密抓住了,因為楊看著這小夥子長得特別的帥氣,就想把他收為養子,但是楊行密的兒子們不樂意了,楊行密只好把他交給自己的心腹徐溫來撫養(也有人說是徐溫抓了他),並給他取名徐知誥。

  楊行密建立南吳,去世前託孤徐溫等人,徐溫獨攬大權,把楊家的勢力全部架空。徐知誥因為養父的關係,擔任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等,徐知誥很有才能,他為政寬仁,還能獎勵農桑,因此府庫充實。徐溫的長子徐知訓雖控制南吳政權,但實在不太爭氣被人殺了,相比較其他兄弟,徐知誥明顯更靠譜一點,他在揚州,恭敬侍奉吳王楊隆演,謙卑對待士大夫,改革稅制等,國勢漸強。

  公元927年,徐溫去世,徐知誥與徐知詢爭權,老辣的徐知誥扣留了這位兄弟,完全控制了吳國朝政,公元935年,他被封為齊王,937年,楊溥讓位,徐知誥改名徐誥,稱帝,國號齊,939年即升元三年,徐誥恢復原姓李,並改名為昪,改國號為南唐。

  李昪和李唐的李,有什麼關係嗎?李昪對外宣稱的是,他是李恪的後代。估計他和他的智囊們也是琢磨了很久,到底該是以李淵的兒子或者是李世民的兒子後代出現呢?李建成的兒子們都死絕了,李元吉歷史上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好名聲,李世民的兒子裡面,長孫皇后的兒子肯定不合適,其他的人或者生母不咋地,或者性情不怎麼樣,也沒得過李世民特別的青眼,想來想去,還就一個吳王最合適,無論父族母族都是大名鼎鼎的關隴貴族後裔,就讓他當南唐的祖宗好了!算一算,當他的十世孫比較好,太近了容易有人較真,太遠了沒什麼感染力,於是乎,原來的孤兒,後來的徐知誥,徐誥,變成了李昪,南唐開國之君,祖上是李恪,很風光。

  為什麼會用唐作國號呢?

  李昪:大唐啊,當年是威加海內,四夷賓服啊,咱又姓李,是皇族後代,不用這國號,說不過去了。

  其實咱們看來,用唐確實很妙。唐是由吳而來,吳王是大唐封的,大唐雖滅,但此後二十多年,吳王仍未稱帝,走的路子是大唐純臣,累積多代後,吳王才稱帝,是為代唐天命,齊呢,又是承吳而來,徐攢了多年的香火,本來就是唐王孫之後,中興復唐就說得通了。

  於百姓而言,什麼國號不國號的,並不重要,有飯吃有衣穿,還能有酒有肉地,過上幸福生活,就可以了。


葉之秋


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脫胎於吳,前後經歷了徐溫和徐知誥兩代經營,最終攫取了權力,建立了新的國家,定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吳國的開國君主是楊行密,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股強大的地方勢力,公元902年,唐朝封楊行密為吳王,但好景不長,公元905年,楊行密去世,繼承者楊渥胡作非為。公元908年,楊渥被權臣徐溫與張灝除掉。之後,徐溫又除掉張灝,獨攬楊吳大權。後來,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在徐溫去世後獲取了權力,加上本身經過近30年的父子兩代經營,實力日益雄厚,已經可以取而代之。在這種情況下,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建立齊朝。公元939年,徐知誥自稱是唐朝宗室,改名李昪,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至於為什麼徐知誥要定國號為唐,更多的是要假借李唐的名義安撫人心。


被打扮的歷史


這裡要糾正一下,不是吳的國號改成唐,而是政權更替。

吳國是楊行密建立的,後來楊行密死後,權臣徐溫掌握大權,徐溫死後徐溫的乾兒子徐知誥繼續掌握大權,然後逼當時的南吳國主楊傅(三點水的)稱帝,再就是逼著禪讓給自己,國號齊,然後恢復自己本姓李,改名李昪,改國號唐,也就是那個著名的南唐,出了南唐後主李煜的那個南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