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秋天到,秋风起,吹黄了菊花,吹红了树叶;

秋天到,寒霜降,芦花一夜愁白了头,叶子一夜醉红了脸。

又是一年秋声里,别样秋色满山岗。选了个周末,我们再度开启了寻梦淄博的徒步旅程。淄博,自感已不再陌生,然而,广博的大山,总会不期然地向我们坦露它“窖藏”的宝贝。参加锦绣山河的“博山和尚坊村-九龙峪-上下恶石坞村-石城古村-长生洞”探石屋赏红叶之旅,与欢声笑语的伙伴,趟深山,探幽谷,赏一路层林尽染的美景,寻觅五彩的秋日梦,堪称群情激荡的曲折历程。古老的和尚房村,秘境般的石坞村,七彩云霞般的连绵群山.....再次让人领略到淄博山川的博大与秀美。大山若有知,定会感念我们的这份知遇之恩。

周末,乘大巴6:20从济南儿童医院出发,走高速,8:50到了和尚房村所在的山谷入口。此行陌生面孔居多,很惊喜碰到了太国、芳香阁等几位老朋友。和尚房村顶有一山崖名柿岩,因而,通往和尚房村的这条公路就被命名为柿岩路。这次运气不太好,一场马拉松赛事在这儿举办,禁止车辆通行,大家在谷口下车,沿公路徒步前往和尚房村。公路未完全峻工,路牙路肩还没有完工,新铺的沥青路面没经历过多车辆的碾压,缓冲性强,踩上去脚感很舒服。进入景区,大队人马分成一个个小团体。芳香阁曾经来过此地,此行他成了我们小分队的义务领队。大家跟着他走,玩的很嗨。

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人在风景中

连绵起伏的大山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公路象游龙在谷底蜿蜒穿行,南侧山体植被茂密,红叶时而点染着绿林,时而傲立山崖,亮丽迷人。北侧低海拔地带的丘陵杂生着灌木;高海拔地带参差连绵的石峰峰体岩石祼露,植被稀疏,偶有红叶分布在石缝,彰显几多柔情。白色的岩面肌理粗糙,不同地质年代的岩层沉积、抬升痕迹明显。欣赏着这样的山体,想像着大山的形成过程,感喟大自然威力之巨大。

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层林尽染秋色美

一路欣赏着秋野美景,不在不觉间就行进了2.2公里,来到了距离域城镇政府驻地4.6公里处的西南深山古村落-和尚房。公路从村口向北拐入禹王路。据清乾隆十八年的《博山县志》记载,和尚房村原名柿岩,又名鹿岭,俗呼和尚坊,因坊和房同音,后来改为和尚房。山村被群山环抱,一条河流穿村而过,河上架有多座石拱小桥,方便供两岸住户出入。村里的石房多为上下两层的石楼结构,沿着山坡走势临河而建,错落有致。石楼底层石垒的地基有高有矮,里面中空,开一向河的门洞,方便汛期排水,也可堆放杂物或用作家畜圈舍,上层供人居住。家境殷实的,房舍多为四合院,院墙、门楼、正房、厢房齐全,古朴的木门木窗,小院中种有果蔬,紧凑温馨,今还散发着浓浓的村野气息。这儿也是淄博名人孙干故里。孙干出自书香门第之家,博学多长,曾当过私塾先生,受西风东渐时西欧文化思想影响,于1917年赴法,成为一战铁路华工。有文化底蕴的了很快成为华工骨干,教育和带领华工在外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抵御外辱,保护自身权益,维护民族尊严,出色完成了战场上的后勤保障工作,而且赢得了协约国的尊重,维护了国家利益。工作之余,他深入考察法国乡村教育的同时,将赴欧见闻用蝇头小楷以日记体形式记录成《欧战华工笔记》和《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1919年9月,孙干回国,在家乡创办了乡村女子学校。他著述的记录一战惨烈、华工艰辛、东西方文化冲突以及华工对祖国前途命运深刻思考的两本战地日记,也被天津市文史学者整理《一战华工欧战纪实》一书出版。

和尚房村本是我们此行的首个景点,和芳香阁商量后,大家决定先沿网红公路禹王路直奔石门乡的石坞村和长生洞游览后,再沿山谷返回游览和尚房村。沿禹王路一路前行,四野美景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沿途不时碰到参赛的马拉松选手。到海拔440米处,大家抄近路,拐入林中小路,拔高50余米,又回到了公路,继续向上徒步。海拔越高,视野越开阔,景色也变得更加迷人。公路两旁,密密的黄栌林,层林尽染,灿若红霞。连片的红叶,不再有杂色。钻入密林,人仿佛沉入红色的海洋,脚下是红红的落叶,斜射入丛林的阳光被红叶反射,变成了红色的光芒。穿行在号称淄博最美的红叶山路上,景不醉人人自醉。

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山野美景,古村幽趣

到了海拔604米的山顶,能欣赏到峡谷的石林,五彩缤纷的秋叶点缀着石崖绝壁,如梦似幻。回望来时路,座座山岭纷披红霞,条条山谷绿肥红廋,间杂着耀眼的黄叶,像色彩浓烈的油画。至此,我们已经行进了4公里多,却丝毫没感觉到累。公路分岔处,直行通往虎头岭西村,下拐通往石坞村。石坞村位于淄博博山区原石门乡驻地石门村以南4公里处,上世纪六十年代,石坞村按居住地势被分为上恶石坞、下恶石坞。一个村子,名字中为何会出现一个恶字?这是令很多人好奇的事。这还得从村南山谷的老洞说起。村民的祖先最早定居在老洞。老洞周边山高林密,峰陡崖险,怪石嶙峋,出村没有公路,只能借道河滩,河滩乱石纵横,实在难行,于是村子就起名恶石坞。可见当时的村民对这满山满谷的石头是多么地憎恶。虽然后来修了公路,但受石崖限制,好多路段处都是陡峭悬崖。紧邻进村公路的山崖之上便是上恶石坞村。上恶石坞村口的民居也全是石屋构造,村口有小亭,村委会四合院式,干净整洁。

原来到石坞村是有一条小路的,修了公路后,小路多处被截成断头路,此行只能沿公路走了。其实,依我对山势的判断,向前的山坡应当还有一条通往山谷的小路,因为时间紧,不敢再盲目探索了。一路上,芳香阁给大家描述着下恶石坞村美景,吊足了大伙的胃口。沿着公路,10多分钟,就走到了从上恶石坞村口的亭子旁,由此向下是石阶小路,沿着小路10分钟就到了下恶石坞村。此时正是下恶石坞村一年之中最绚烂的季节,村子周边的群峰,被这缤纷绚烂的秋色浸染得美若图画。村落海拔约486米,受地理条件制约,这儿所有房屋依山而建,房子朝向、地势高低很难统一,形成纵横交错、地势参差的格局。房屋也多为两层,房脊高耸,台阶狭长高大,有的人家入户台阶紧贴着邻居山墙。石屋的山墙窗户造型千姿百态,雕饰花样繁多。一条小河从村庄穿过。这条河是博山西部石臼河的源头。村中心小广场有棵古槐,两条小溪在这棵古槐处交汇,左边小溪源头有“福岩泉”,右边小溪则源自老洞内的两股山泉。

根据村子曾经发现的明万历年间观音庙碑可推测,此村落距今应有400年左右的历史。古槐附近有块碑文,上面的恶字改为了“阿”,但远没有这个“恶”字形象生动。村民很好客,一位村妇打开自家房门,让我们参观。院中有棵苹果树,上面结满苹果,色相不是很好,但吃起来脆甜可口。从古槐处向右有一峡谷,谷中河水断流,左岸山坡密林深深,右岸梯田种着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沿着林下的小径前行约400余米,一抬头,左侧山崖下有个巨大的山洞。洞口阔大,洞顶是陡峭的山崖。大家热情高涨,上到海拔550余米洞厅,洞顶的钟乳石不时有水滴渗出,闪着亮光。洞厅一左一右各有一泉眼,两根铁管从两边穿出,应是村里的饮用水源管线。从老洞出来,可沿河谷返回下恶石坞再出村,也可沿洞右侧的羊肠小道上行,翻越山头,下到对面河谷寻访福岩泉。因为时比较紧,也有几人体力不支,大家上到山顶后,又沿丛林直接返回下恶石坞村,在小广场简单就餐后向和尚房村进发。

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下恶石坞村

太阳正头顶,再回首,下恶石坞村仿佛变得更美了。阳光普照,各色树叶争奇斗妍,给群山披上了五彩羽衣。山崖上金黄的树叶、烈焰般的红叶点缀着山峰,映衬着山谷造型别致的石屋,砖红色的屋顶,白色的石墙,与四周如画的群山相映成趣,恬淡安静,美到极致。

13:25,我们再度上到山顶。前行没多远,沿着下山指示牌,我们进入红叶丛林,再经过一大片鹅尔枥丛林,走到尽头,是一座石峰,顶部平坦,成天然观景台。观景台三面是悬崖绝壁,有杂生的灌木掩护,倒也没觉出险要。北望是红叶点染的连绵群山,南望是从连绵群山突出的断崖绝壁式的天然观景台,上面有很多游人在拍照走秀。脚下,是若隐若现的和尚房村。 从观景平台返回几十米,左转入下山的林中小径,很快就下到峡谷。高大的泡桐林、古老的鹅尔枥丛林、石抱树奇观无一不在解读着这个村落的古老。经过又陡又滑的林中小路,很快来到了和尚房村。

淄博最美红叶路从明朝古村一路穿越到清朝,打卡油画里的风景

和尚房村石楼

村口一座石房已开辟成农家乐,沿着小木梯登上平台,前来就餐的游人坐满了平台。楼前有株大树,上面挂了几串玉米,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在这座农家乐北侧被丛林簇拥的陡峭石峰名柿岩,古时这里有柿树千株,故得名柿岩,因此和尚房村也曾被称为柿岩。最出名的石楼遗迹就在柿岩下的崖壁上,顺着崖壁天然形成的孔洞加以雕凿,再垒砌石墙而成。石楼遗迹,根据村里的铭刻记录,是与明末清初一个极具争议的政客孙之獬有关系。和尚房原是孙之獬在明朝官场受排挤、出仕清朝之前的隐居之地。作为明朝不受待见的臣子,在明朝灭亡后,他出仕清朝,倒也无可厚非,不过因他力推改革,上书剃发易服,祸及汉民,汉家衣冠自此而绝,引得怨声一片。顺治四年土匪围攻淄川城,在清朝廷再度被排挤出官场的孙之獬协助守城,城破不降,四个孙子被杀,孙之獬宁死不屈,被残暴的匪徒肢解而死。其次子孙琰龄城破前受父命缒城而出赴京告变,得以躲过城难,但孙琰龄一子被杀,妻子和两个女儿投井而死。匪患平息后,孙琰龄(又名孙禹年)和蒲松龄等后辈文青相交甚欢。孙琰龄的大哥孙珀龄犯罪被流放至辽宁尚阳堡,朝廷几年后下令可以拿钱买刑时,孙琰龄倾家荡产赎回了大哥后,黯然隐居和尚房筑石楼。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山市》“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中的“孙公子禹年”就是指孙琰龄。

至今石楼遗迹尚存。拾阶而上,我们不妨来石楼一探究竟。石楼共分三层,上石楼的通道是两座倾斜的竖井式透明洞,筑有台阶,仅容一人攀登。每一层平台都依着自然的山体或外加的石墙成一半开放式石屋,如今的第二层分布着路姑殿、财神殿、吕祖殿等民间宗教建筑。再沿石阶攀登一斜井式洞窟,能上到第三层,洞厅变得阔大,洞顶是突出的不规则崖体形成的穹顶,临着崖壁是一面倒塌多半的墙体残垣。仔细观察,发现此竖洞的上口原来是覆盖有木板的,木板如果铺上的话,第三层就相当于当今城市很流行的阁楼了。阁楼呈半圆形,层间高,进深窄,外崖壁狭长。站在残壁上,可以欣赏远山的红叶风光和谷中葱茏的林木。和尚房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也历历可见。有学者认为,石楼层内小室狭小局促,不像能居家过日子的场所,也许只是短时避匪用的。当时孙公子禹年真正的居住宅院,应当在现今的石楼遗迹之下。若遇匪类攻宅,无奈之下,可退入此半崖之间的石楼,只要有一人守住石梯口,冷兵器时代别人根本上不来。

关于曾经的柿岩美景,有诗句曾如是描述:

嚖嚖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曛;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

北渚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

诗中的柿岩,指的是石楼所在的高崖。石门小筑,就是孙禹年的石楼宅院。石楼2003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从石楼下来,我们从和尚石村出村,沿途依山势而建的房屋,石墙、青砖、门楼,无不散发着幽古质朴的气息。让人再度陷入诗中描述的“山从屋上岚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意境中无法自拔。

秋天本是多愁善感的季节,却因为充满希望与温暖的红叶,让我们的心灵游走在橙黄橘绿霜叶红的旖旎秋色里,徜徉在美到让人窒息的妖娆长卷中,再度让生活充满了绚烂的诗画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