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十一、惠州市惠東縣大亞灣範和古村

範和古村,位於惠州市惠東縣大亞灣東南部,歷史悠久,迄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範和古村古稱飯羅岡,亦有飯籮岡之稱,相傳以地形貌似飯籮而得名。後因當地方言“飯籮”與“範和”同音,在清代乾嘉時期,村名飯羅岡已慢慢改為範和岡。範和古村古建築繁多,多為明清時期建築,主要是潮汕和廣府風格建築,範和古村現存房屋均為潮汕地區最為常見的爬獅 (或稱下山虎)佈局,一層磚木結構,青瓦硬山頂,牆群用花崗岩條石砌築,最遲始建於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多年曆史。

範和開村時間於元末明初。內外管巡檢司設置於明洪武元年,飯羅崗早在明朝之前已形成聚落,村中各姓的譜牒資料和源流顯示,範和村的開創時間大致是元代至順四年(1333)。範和有一座建於明末的城隍廟。該廟在範和村羅岡圍禕外,至今保存完好,兼具廣府風格和潮汕風格。先有範和,再有稔山。稔山圩開圩時間,已經是明代的下一個朝代。《稔山鎮志》記載,“清康熙元年(1662),稔山圩開圩,建圩時圩集設在今天的老市場。”稔山因圩鎮東側的山崗上稔樹叢生而得名。這是北距範和兩公里的稔山圩,首次踏上城鎮化的征途。

範和的地位在清代也有所提高。《稔山鎮志》介紹,清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間(1704~1715)大棚守備協標右營駐平山後,轉駐範和,設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和外委四員。清康熙五十五年春,提督王文雄提移平山汛守備於範和,稽查漁船,建官署18間,兵房100間。及至乾隆八年(1743),範和為歸善縣城守營,共有官兵584人。

據記載,範和村在清朝咸豐年間(1851~1861)就有了頗具規模的集市,最早的貿易市場在三角街、老米街、新布巷一帶,稔山、鐵湧、吉隆等地的部分海產品在此銷售,光商店就有上百間。

十二、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橋溪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橋溪村,是梅州市東北部雁洋鎮的一個自然村落,與大埔縣英雅鄉接壤,位於梅州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明萬曆年間,源自客家中轉站——福建寧化石壁村的朱陳兩姓人家,篳路藍縷,輾轉搬遷,先後來到橋溪村繁衍生殖,400多年的寧靜鄉村生活,營造出如今遠離喧囂的這一方綠洲;而不甘寂寞的遊子們走出山村,打拼了一番事業後落葉歸根,使這裡又產生了不遜於他處的客家民居建築群落。村裡平時都很安靜,村口、村裡的小路旁,種著李花、梅花、桃花等各種各樣的果樹,春天來到的時候,梅白桃紅,一茬一茬地開著,小溪流水就在身邊響著,那感覺讓人有如回到遠去的童年。橋溪村村口有一小片樹林,叫五彩林,其中有國家2級保護的珍稀古樹紅楠木、白桂木,以及迄今發現的廣東最大的青藍木,胸徑達3.3米。這些樹木不但珍奇,而且葉子顏色各不相同,紅的奔放,綠的蔥翠,黃的典雅,在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花兒配合著,成為村中田園風光優美亮麗的點綴。流水、山林、老屋,一個大山裡的古村落,今天仍然繼續它平靜而樸實的生活,第一眼看見它,就有一股歡喜從心底深處冒起,怪不得古人會說“小隱隱於野”,橋溪村,就是一個適合隱士居住的詩意棲息地。最讓人喜歡的是那一溪流水,脈脈流淌,配合著錯落有致的樹林,即便是在夏日正午,也林廕庇日。房子沿著山勢築在高處,只有一條小石橋,一條小小的土路,引人望向露出樹林一角的民房,背靠五彩林,仰望白雲出岫,遐想深處人家,這不就是讓人嚮往的隱士生活嘛。從村口至村中,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有不少。其中村中朱氏始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歷時12年才竣工的“繼善樓”,就是其中的翹楚。繼善樓是一座典型的二層夯築的槓式圍樓,不但規模比較大,有七槓之多,而且內部裝飾甚為精緻,在這麼一個偏遠的小山村裡,存在這樣一座華麗的大屋,確實讓人有些意外。

有人的地方就有民居,橋溪村藏身於陰那山裡的一個山谷,不象平原地帶那樣一馬平川,僅有的一些平地就讓給稻田和菜地了,聰明的山民們因勢利導,順著山勢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形成了橋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築群,或依山就勢,或築臺傍水,錯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勝場,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更是一個絕妙的外景地,可以從不同角度攝取獨特客家民居的神韻。

十三、汕尾市陸豐市大安鎮石寨古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石寨古村,位於陸豐市大安鎮區域內。古村落初建於唐代,起初只是一座坐落在平原上的小村落。到了明朝末年,匪盜橫行,村民進行了大規模建設,用城牆把整座古村包圍起來。石寨古村落是由石寨、新寨和忠貞祠三部分構成。石寨村是黃姓集居地。座東向西,依山而築。有著鮮明的古代農業文明和嶺南潮汕地理文化的特徵,是汕尾市唯一的國家級古村落。

石寨又名石城,原是石、陳、謝三姓聚居之地,其開基之年代,據考約為唐武德年間。明末黃氏族人入住,其後諸姓陸續遷出,只餘黃氏一姓,現有人口數千人。

石寨地形奇特,實為罕見:群山環抱,小河蜿蜒,方圓十里之平坦谷地,中間突起一座形如雄獅之小山崗,石寨村落即置小山崗之上。小山崗高几十米,縱橫幾百米,卻是峰阜,坑谷分明,儼然名山巨嶽之模型。雄獅首尾相顧,蓄勢待發,生機盎然。本自巨石嶙岣,荊棘滿崗,石寨先人辛勤開拓,就地取材,採石築城,而成“石寨”。城高約十米,環山而築,宏偉雄渾,有如一道銀環掛於雄獅頸項。城內民居依山勢高低逐級而建,秩序井然。城前有湖波如鑑,湖外小山形如覆釜,肅然列案;周遭峰巒拱護,端正雍容,有如王謝子弟依儀而列;城外樹木森森,奇花異草不下幾百種;鶯啼雀噪,好不熱鬧。正是鳥語花香,四季宜春,置身石寨村中,如入桃源仙境。

山川毓秀,地靈人傑,石寨人宅心仁厚,氣態清盈,人才輩出。據傳石氏有才女以“一斗半、二斗半、三半鬥、四鬥半”應對自身姓氏之詢,而成一時佳話,相傳至今,猶為人所樂道。謝、陳二姓亦曾有進士各一名。黃性琮、黃致健父子游學擇裡,足跡遍及閩粵。及至石寨,驚喜此處秀麗風光,歎為觀止,於是卜居於此。自此果是世系繁盛,瓜瓞綿綿。且於城寨東面約四里處用時十八載增建一城寨,謂之“和安裡”,俗稱“新寨”。近代二百年間,石寨黃氏族人計有進士一名,舉人七名,貢生三十六名,秀才幾百名,可謂簪纓滿堂。黃氏家廟內掛有功名牌匾四十八幅,城寨正門(西門)外豎立旗杆石二十八付。可惜已遭拆毀。其出仕者,亦著有政績:黃易仕閩,孤忠抗叛,以身殉節,卒後獲朝庭賜諡“忠貞”,設廟奉祀。黃德星仕桂,廉潔愛民,享有“清惠風”之譽。此為其中二例。

石寨黃氏族人謹遵祖訓,時刻不忘詩禮,日夜勤事耕讀,人無貴賤之分,無士農之別:牧童耕夫,挑燈夜課,不以為怪;秀才貢生,把犁事稼,不以為忤為此石寨人不論士農工商,皆是文采煥然,禮質彬彬;臨於社會,令人起敬。

石寨黃氏族人慎終追遠,一年八節拜祭祖宗,大小宗祠,例必舉行春秋二祭;元宵過後即舉行祭禮,冬至將臨,即舉行祭闋,酬神演戲,熱鬧非常。凡此種種,體現石寨人重孝、依仁、尚義。

石寨人堅持傳統文化,但不固步自封,抱殘守缺,而是與時俱進,今逢盛世,神州崛起,石寨人礪秣奮發,興科技,搞經濟,成效斐然。現城外高樓聳立,鱗比櫛次,與古城寨相映成趣。石寨是顆明珠,歷久而不失色,她將永遠發出燦爛、輝煌之光芒。

十四、河源市東源縣仙塘鎮南園古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南園古村位於東源縣仙塘鎮紅光村,距河源市區僅12公里,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路東江航道貫穿,陸路京九鐵路、205國道、粵贛高速、河梅高速公路等重要通道,現南園古村有常住人口1900多人,除建築外的山地有800畝,可用作旅遊配套的古民居達15萬平方米,共有36座客家民居古建築,始建於明末終於清初,整個古村落是同姓聚居,另外據族譜記載,南園古村捐授的官宦就有23名之多,留下眾多的官宦、商賈巨宅,是河源市現存規模較大、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保存較完好的代表性客家古村落之一。整個古村落是同姓聚居,村民都是“潘氏”一族的後代,較全面地反映了本地區客家人在明清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凝結著祖先智慧與汗水的文化遺產,是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根。也許你每天都從它身邊走過,卻一直忽略它的存在;也許它正在你面前慢慢消失,你卻聽不到它發出的無聲呼喊。據村落老人說,清末民國初年,在面積只有約1.5平方公里的村落內,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賈紳豪宅有100多座。現保存較好的有老樓、新樓、老衙門、新衙門、大夫第、下地塘等,是遊人瀏覽的好景點。

古村落南依東江,西臨徐洞村與東源縣城相連,東北緊靠仙塘鎮,東江呈東南流向與古村落擦肩而過,京九鐵路從東西方向橫貫而下,仙塘火車站近在咫尺;古村落與205國道也僅距1公里;東江航道可通百噸輪船直達珠江口水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古村落從古至今都是個繁華昌盛之地。

據記載,仙塘潘氏一世祖銘德公的父親伯瀾公因戰亂流落於韶關一帶,後定居於翁源甫鎮,成為該地潘氏開基祖,卻不料天有不測風雲,明朝成化四年,因糧加租,與縣官結仇,災禍臨頭,被迫令遣散妻兒老少,離鄉背井,遷居各地開基建業,伯瀾公長子銘德,遷居順德縣衝鶴鄉,明宏治十年,銘德公攜家眷又遷河源縣老城青雲里居信,相傳銘德公經營魚種買賣,初始落腳時,租房居住,後來才買房一座,生潘洋、潘溢二子,後至洋公三代孫鏈公,和溢公六代孫念梅公從槎城先後遷來仙塘定居,開荒拓土,至今已有400年曆史了。

十五、陽江市陽西縣織篢鎮大洲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大洲村,隸屬陽西縣織篢鎮大泉村委會管轄,村房屋坐東向西,依河而建,建村始祖 何恬齋,清乾隆16年從陽江來織篢,在織篢圩上行街開福記油糖鋪,以經營加工農副產品為主,在全國開設42間油糖鋪,賺錢後何恬齋來大朗買下大片土地,在 河邊建村,取名大洲村,又名大朗,距今有240多年曆史。

大洲村是一條有著227年曆史的古村落,全村一色何姓,開基始祖是何恬齋,村名是沿襲順德倫教大洲鄉的名字。2008年9月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

大洲村何氏溯源五代唐清泰三年(936),何氏41世祖何昶由安徽廬江南遷至廣東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宮廷內皇妃爭寵,失寵吳妃逃至珠璣巷藏匿。得寵皇妃暗中派兵血洗珠璣巷以絕後患。珠璣巷33姓人家遂大舉南遷。何氏54世祖何琛逃往番禺,後代又徙順德。明崇禎十一年(1638),順德七世祖建屏南下陽江,於江城裡仁坊開基。何建屏懸壺濟世,收入頗豐。其曾孫何恬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從江城南下織篢圩,在上行街開油糖鋪,商號福記,後改號南盛源。何恬齋在兄弟中排行第五,織篢人叫他何伍,族中晚輩尊稱他為五公。由於伍公精通陶朱事業,經營得法,薄利多銷,生意十分紅火。不久,又在上行街增開了一間商鋪,號同盛祥。何伍的生意越做越旺,商號越來越多,家財雄厚。後來,除了經商、置鋪產外,還廣置田產。其商鋪之多,田地之廣,遍及江城、埠場、平岡、織篢、蒲牌等地,計有田租7800多擔,商鋪十多間,還有當鋪三間。並建立了一支擁有20多艘大船的船隊,往來海南和雷州半島採購檳榔、花生、水果,並遠途運銷至北京、天津等地。僅20年間,何伍便成了當地首富。

大洲村的佈局與南方一般的村落不同,通常選擇村地講究依山傍水,居高臨下。而大洲村是背靠織篢河,面向龍高山,造成背枕清流,面朝筆架的局勢。此外,在宅舍的安排佈局方面也與他村不一樣。七座大屋從東到西一字排開,沒有巷口屋和巷頂屋的分別,每座三進三院落兩天井四廊。七座屋的前廓可互通,座與座之間有等距離的巷道,通風采光十分良好。每座屋雖自成體系,又靠圍牆、後院和東西廂房連接,全村又成一大整體,倍感安全。村前又有一口半月形的池塘橫跨左右,像護城河一般,給大洲村多添了一重防護。廂房一般供僕人和家丁使用。後院是做社的地方。大屋門前是一望開闊的曬場(地塘),曬場南端還有一排穀倉。

十六、清遠市連南縣油嶺瑤寨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油嶺千戶瑤寨秀美的風光,濃郁的風情,擁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瑤族耍歌堂和瑤族長鼓舞,擁有一個國家級授予的民間歌王和一個省級授予的民間鼓王,令世人矚目。踏入油嶺,看舞聽歌,風情萬種入畫來。1998年,油嶺村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油嶺千戶瑤寨始建於唐,擴建於宋,鼎盛於明清,最多時有房屋近900幢,佔地近400畝,1000多戶,7000多人,素有“千戶瑤寨”之稱,村落現佔地225畝。歷史上,油嶺千年瑤寨曾居住過“陳、何、齊、李、龍、盤、沈、朱、鄧、房、唐”等姓氏的瑤家,唐姓最晚進住油嶺,後來不斷移民遷出,瑤居和瑤民減少,“現古寨有873人,民居300多幢,姓氏有唐、盤、房三姓”。

清同治袁永錫《連州志》卷八《瑤排志》記載:“油嶺排,坐西面東,兩山環合,山層級,高下相承。瑤人次第居之,前峙高良(今縣城)石山,背層嶂聳立如屏,下有圓墩,因立祖廟。連南瑤族自治縣境內的瑤族統稱“八排瑤”,因歷史上有油嶺、南崗、橫坑、軍寮、大掌、馬箭、裡八峒、火燒排八個大村寨而得名。隨著歷史的變遷,八個大村寨有的已如“黃鶴一去不復返”了,目前尚存的規模較大的有三排鎮的南崗、油嶺和大坪鎮的大掌三座瑤寨。而以油嶺千戶瑤寨著稱,蜚聲中外。

十七、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塘尾明清古村落位於東莞市石排鎮塘尾村,以古圍牆為界,全圍(東莞地區稱村落為“圍”,靠近池塘的顯著地段為“圍面”)總面積為39565平方米,現存古民居約268座,21座祠堂,19座書室,10眼古井,4個圍門,28座炮樓。據族譜《隴西李氏家乘》記載,宋末李櫟囚遭權貴排擠,隻身由東莞白馬逃來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並配與女兒,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發展,李氏逐漸興旺,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圍成李氏家族聚落2001年被廣東省政府評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圍前三口魚塘一大二小,分別代表蟹殼與兩隻蟹鉗,圍面兩口古井代表兩隻蟹眼,仿生喻意一隻巨蟹守護後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落佈局合理,由圍牆、炮樓、里巷、祠堂、書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農業村落文化景觀。尤為可貴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經破壞的明清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築構件,明、清、民國至改革開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產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現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給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員會協調村民進行古村落的保護與管理。2001年被廣東省政府評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中山市三鄉鎮古鶴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中山市三鄉鎮古鶴村是有著近八百年曆史的文化古村,相傳古時有許多雀鳥在古鶴村山林中棲息,眾多鳥類中以白鶴居多,由此得名“古鶴”。歷史悠久的古鶴村有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清代就有的4條石板街,總長約1800米的,悠長而古樸,展現了800多年的風騷。村民曾在1922年翻新石板路,去年古鶴村又花巨資重修。清代皇帝光緒賜的“樂善好施”牌坊,有李鴻章的題辭和印章,該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牌坊,用花崗石雕鑿構築,高約8米,柱下鑲嵌抱鼓石,見證了這個古村的歷史。古鶴村作為中山一座特色古村落,村內保留著很多的牌坊,每一座牌坊都代表著一種榮耀和優良教育,村中僅清代就出過8位舉人,當今還出過外交官員和中國工程院士。此外,近170年曆史的古祠堂村中有三座,其中鄭氏祠堂內提有敦宗睦族的宗旨,見證了古鶴有史以來的包容、和諧精神。

十九、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古一村象埔寨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象埔寨,位於潮州市潮安縣古巷鎮古一村,東距潮州古城約8公里,座向為座西南向東北。古寨於南宋景定三年即公元1262年開創,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是明清發展盛期的貿易商埠,也是目前粵東地區保存完整年代久遠的古寨之一。 1987年12月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2月被廣東省宣佈為廣東省古村落。象埔寨為方寨,寨總面寬為162.40米,總進深為154.40米,面積 25074.56平方米。象埔寨倚象嶺朝筆峰,古時寨前是川流不息的古港,寨南寨北是護寨的河溝,一面靠山,三面臨水。整個方寨外圍由高大牢固的寨牆圍隴,寨牆厚0.88米,高5.57米。全寨由一東大門進出,石砌拱頂,上有雄偉高大的寨樓,寨樓大門上有石匾額“象埔寨”,並有落款,上款為“壬戌之秋”,下款為“穎川郡立”,說明本寨陳氏祖先乃從河南中原南遷而來。寨前廣場莊嚴矗立著“六尖四平”十座旗杆石。在陳氏大宗祠後面有一座氣勢雄偉的大夫第後樓,與寨門遙相對應。寨南寨北中點各有更樓一座,南北更樓遙相對應。

寨中建築佈局嚴謹規整,建制為三街六巷七十二座厝,住房全屬陳氏家族。一進入寨門,是一條大通道,直通大宗祠陳氏家廟孝思堂。大宗祠位於寨中後部中央,大宗祠屋頂為懸山頂建築,是一座金碧輝煌、典型的明式建築。大宗祠前面是留芳亭,留芳亭的建築為“八柱四垂”,猶如龜頭。這種三進祠堂前面是留芳亭的格局,是目前粵東地區唯一的一座。大宗祠左邊是西湖公祠(二房祠),建於清光緒三十年。右邊是松軒公祠(房祖祠),建於清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這兩座祠堂都是宮殿式建築風格,外埕配“龍虎門”的建築格局。龍虎門為南北向,門脊為楚尾花。西湖公祠龍虎門正面石刻匾額“二房祠”,背面匾額龍門為“奕葉流芳”,虎門為“崇禋世祀”。松軒公祠龍虎門兩門亭正面石刻匾額為“房祖祠”,石刻書法剛勁有力,四座門亭高大、雄偉、壯觀。松軒公祠前面是雍穆公祠,建於清道光十七年,是一座華貴尚美、精雕細刻的清式建築。

大通道兩側,各有三條平行的巷,寨門到大宗祠後,共有南北橫貫三條街,與巷交叉穿全寨,全寨三街六巷全部貫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格局,是皇城建築的縮影,故有“象埔寨、皇城起”的美稱。

登上象嶺俯瞰,象埔古寨寨內三街六巷七十二座氣勢雄偉,井然有序,儼然一座古城。

二十、揭陽市普寧市洪陽鎮德安裡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德安裡位於普寧故城洪陽鎮南村,是清末廣東水師提督、名將方耀與其兄弟共同營建的家族集居寨,是潮汕地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歷史時期較長的巨型府第式建築組群,也是國內罕見的府第式古村落。

始建於同治十年(公元1871),光緒十六年建成,距今已有140多年的歷史。整個德安裡分“老寨”、“中寨”、“新寨”三部分,佔地面積6.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2萬平方米。寨內有客廳、祠堂、佛堂、書齋、臥室、餐廳、庫房、閣樓、門房,還有寨前廣場、後花園、蓮池、寨門、圍牆,圍牆外有護寨河,房屋總數773間。整個建築規模之大,構築之精,造型之美,堪稱建築藝術一朵奇葩。

德安裡的建築,集潮汕民居建築的大全:大祠堂、三廳亙、五間過、四點金、下山虎、駟馬拖車、五壁聯、獨腳獅等。在潮汕見不到或罕見的建築形式,在這裡都能看到。

德安裡整個建築組群由三部分有機聯繫組成,每一部分又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富於特色的建築組群,一組“百鳥朝凰”、兩組“駟馬拖車”,每組裡面又有多座獨立的造型結構,各具特色而又有機聯繫在一起的建築物。德安里老寨和中寨坐西朝東,新寨坐北朝南,老寨建築格局為“百鳥朝凰”,中寨和新寨建築格局為“駟馬拖車”。建築形式保持了晚清典型潮汕村寨特色,寨內又有洋式建築,有繼承,也有發展。德安裡雖歷滄桑鉅變,但整體建築保存較完整,其規模之大,構築之精,式樣之全,造型之美,堪稱潮汕建築藝術的奇葩。它以其罕見的建築佈局和獨特的設計風格,被編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築系的民用建築教科書中。

二十一、雲浮市鬱南縣連灘鎮蘭寨村

廣東攻略第三十四篇:尋找廣東最美的古村落(下)


鬱南蘭寨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英才輩出,自然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擁有眾多極具特色、價值和吸引力的旅遊資源,是鬱南縣著名的僑鄉。村內保留有包括狀元樹、狀元進士館、十德文化館、農耕典當館、林氏宗祠、狀元亭、林如堂狀元碑、雙桂堂古屋、安寧廟、瑞昌大屋、正己學校、蘭花苗圃培育基地(蘭花觀賞園)、狀元及第展示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進士碑、狀元及第牌匾、狀元路、“狀元”、“榜眼”、“探花”、“進士”等眾多文物古蹟。蘭寨村目前有鬱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座,有元朝末期先人留下的長約25米、高3.5米古城牆,古街巷大小4條,古井一口,全村有清末古建築30座。

蘭寨是一個文化之村。2014年,蘭寨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蘭寨崇文尚學蔚然成風。科舉文化、狀元進士文化在該村得到了集中體現,蘭寨培養出了狀元林召棠,進士林劭南、林煥羲、林劭熙,翰林林淳耀,以及眾多的舉人秀才,蘭寨的先人們具有遠見卓識,真正做到了優先發展教育,注重人才培養;蘭寨是古百越文化展示區,如今還保留有較為完好的古百越瑤牆,是古百越文化的遺存。

蘭寨是一個文明之村。蘭寨林氏族人十分注重道德品質與思想情操的修養,提升人的品格精神,林氏祖先擬訂的“十德”修身綱要和“林氏家訓”,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子孫後代的思想品格。“十德”指“仁慈、義氣、禮貌、睿智、信譽、忠誠、孝順、節制、勇敢、和諧”,“林氏祖訓”有“崇孝道,睦宗族,重教養,齊家政,正禮節,務讀書,明德性,謹語言,慎交友,務世事”,“十德”內容及“林氏家訓”與新時期廣東精神“厚於德,誠於信,敏於行”和新時期雲浮精神“誠信,包容,實幹”一脈相承。正是有了“十德”修身綱要和“林氏祖訓”,才使蘭寨林氏子孫培養了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並孕育了良好的村風民風。多年來,蘭寨實現了零信訪,零治安案件,零矛盾糾紛。蘭寨民風淳樸,鄉風文明,蘭寨人勤勞儉樸,誠實守信,鄰里和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