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荒山披綠衣 福建省長汀縣煥發“新顏值”

長汀縣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的紅色根據地之一,也曾是全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曾幾何時,山上寸草不生,夏天紅壤地表溫度可達70多度,被當地人稱為“火焰山”。而如今,這裡荒山披綠,草木繁盛,森林覆蓋率達79.8%,2017年成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和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全縣農民依託綠色經濟,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185元提高到13991元,並摘掉了貧困帽,曾經的火焰荒山變成了長汀人的金山銀山。

水土流失地煥發綠色生機

綠茸茸的草坪一直鋪到遠山腳下,不遠處是緩緩流過的汀江,很難想象,眼裡滿是綠色的長汀縣曾是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縣份。

根據1985年遙感監測數據,長汀全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46.2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31.5%,“山光、水濁、田瘦、人窮”是長汀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長汀縣拉開了水土流失治理的序幕。此後十餘年時間,通過人工植樹種草、封山育林等措施,水土流失勢頭得到初步控制。“21世紀初,福建省每年出1000萬元治理水土,封山育林。”福建省生態環境廳自然生態保護處一級調研員黃建宏告訴記者,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也被列為了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

這場延續了近40年的“綠色革命”正在讓長汀由“紅”變“綠”。據統計,長汀縣水土流失面積從21世紀初的105.66萬畝下降到36.9萬畝,水土流失率從22.74%降低到7.95%,低於福建省平均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長汀縣通過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及生態建設,實現了縣域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雙顏值”,其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典型經驗和成功模式值得在全國推廣。”中國環科院博士、高級工程師雒新萍告訴記者。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漸改善,長汀縣境內的生物多樣性也日漸豐富。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管護科科長鍾益鑫說,該保護區內的野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僅列入國家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就達254種,“白頸長尾雉、水鹿、獼猴等珍稀動物都在這裡被發現過。”

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景。汀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原生性的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典型的中亞熱帶溪流生態系統、豐富的大型真菌資源、汀江源頭重要水源涵養林,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自然保護區。

手捧生態飯 腳踏致富路

“生態變好了,長汀的綠水青山也釋放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效應,2018年我們摘掉福建省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帽子。”長汀縣副縣長林有告訴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和免費培訓等多種形式,長汀縣培育了一批水土流失治理大戶,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致富產業。

“全國勞動模範”賴木生便是最早的參與者之一。

“我在水土流失區策武鎮山塘尾承包了700畝荒山,種板栗、油柰、水蜜桃......”,賴木生回憶果場最初開發時,放眼望去一片荒涼,他帶著家人上山開荒,手上的老繭便在那時積下了。功夫不負有心人,賴木生在山塘尾建起規範標準化果園。而後他又手把手的教村民們種果樹、幫找銷路,村民們也開始富起來,大夥硬是把一座座荒山變成了綠色金庫。

賴木生在果園種上了板栗、油柰、水蜜桃等經濟作物。

而長汀縣四都鎮的廖炎士則在竹林下種植蘭花,“這樣既不破壞林木,也不浪費土地,充分利用天然林蔭、自然散射光的優勢來培育蘭花。”他帶領45戶貧困戶將以“長汀素”為主的蘭花精品發展到263畝20萬株,每年可實際增收3000元。得知記者從北京而來,他笑道,“我們的蘭花也有北京的客戶,經常供不應求。”

依託生態環境恢復向好,長汀的生態經濟迅速發展,形成了集紅色、歷史文化、科普、鄉村旅遊於一體的生態旅遊格局,吸引數十萬人旅遊觀光。2012年以來,全縣新增藍莓等經果林1.56萬畝,新種植油茶、金銀花等經濟林10.9萬畝。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8185元提高到13991元,並摘掉了貧困帽。“長汀縣依託自身綠水青山優勢,將發展生態產業作為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帶動貧困農戶脫貧增收,惠民富農成果突出,初步形成了‘生態+扶貧’的‘兩山’理論實踐長汀模式。”中國環科院博士、高級工程師雒新萍告訴記者。

長汀縣庵傑鄉涵前村的汀江源頭標誌性景觀——龍門,庵傑鄉設有汀江源頭水資源保護綜合體,流域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

曲凹哩碼頭位於長汀縣新橋鎮新橋村,至今已有600餘年歷史,電影《古田軍號》就在這裡拍攝。

長汀店頭街夜景。明代,流經長汀縣的汀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店頭街因此成為閩粵贛邊重要的商貿集散中心。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姜雪穎

新聞背景

生態文明示範建設

上世紀九十年代,原國家環保局(總局)在全國範圍廣泛開展生態示範區建設工作;2000年以來,原環境保護部在生態示範區工作基礎上,推動開展以生態省、市、縣、鄉鎮、村、工業園區為抓手的生態建設示範區工作;2013年,經中央批准,“生態建設示範區”更名為“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截至目前,生態環境部命名了兩批共9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29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初步形成了點面結合、多層次推進、東中西部有序佈局的建設體系。示範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