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前言:很多朋友希望有一個好的指標來輔助選股,現有一份“抄底神器”指標(附使用說明),如需領取該指標可留言,工作人員看到後會及時回覆!

通過換手率判定股票的活躍性

由於個股的流通盤的大小不一,僅僅用成交金額的簡單比較意義不大。在考察成交量時,不僅要看成交股數的多少,更要分析換手率的高低、高換手率出現的相對位置、高換手率的持續時間。這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低換手率

表明多空雙方的意見基本一致,股價一般會保持原有的運行趨勢進一步發展,多數情況下是小幅下跌或橫盤運行。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2、高換手率

表明多空雙方的分歧較大,但只要成交活躍的狀況能夠維持,一般股價都會呈現出上揚走勢。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3、過低或過高的換手率

在多數情況下,過低或過高的換手率是股價變盤的先行指標。一般而言,在股價出現長時間調整後,如果連續一週多的時間內換手率都保持在極低的水平(如周換手率在2%以下),則往往預示著多空雙方都處於觀望之中。由於空方的力量已經基本釋放完畢,此時的股價基本已進入底部區域,此後很容易出現上漲行情。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4、低位高換手率

對於高換手率的出現,投資者首先應該區分的是高換手率出現的相對位置。如果個股是在長時間低迷後出現高換手率的,且較高的換手率能夠維持幾個交易日,則一般可以看做是新增資金介入較為明顯的一種跡象,此時高換手的可信度比較大,由於是底部放量,加之換手又充分,因此,該股未來的上漲空間應相對較大,同時成為強勢股的可能性也很大。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換手率對個股走勢影響

1個股低位換手率度過活躍期後,日換手率大於7%,且持續超過10%時,表明籌碼正在急劇換手,個股將會出現急劇飆升行情。此時將是投資者最佳的操作時機。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2、持續長時間出現高換手率

高換手率出現後,說明短線流動性放 大、市場關注度提高,股價有望向上發展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3、低位的高換手率,一種令人激動的洗盤,表明主力建倉的機率大。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換手率選股

換手率的選股六步曲:

第一步、每日收盤後對換手率進行排行,觀察換手率在6%以上的個股。

第二步、選擇流通股本數量較小的,最好在3億以下,中小板尤佳。

第三步、選擇換手率突然放大3倍以上進入此區域或連續多日平均換手率維持在此區域的個股。

第四步、查看個股的歷史走勢中連續上漲行情發生概率較大而一日遊行情發生概率較小的個股。

第五步、第二日開盤階段量比較大排在量比排行榜前列的個股。

第六步、最好選擇個人曾經操作過的、相對比較熟悉的個股進行介入操作。

當日表現:此類個股一般會出現連續多日內半數交易日漲停的大漲行情,當然也不可以避免被一日遊所害。

“換手率”教你辨別板塊分化後的強勢股!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後市操作建議:

1、如當日漲幅超過8%且換手率維持或再次放大,大膽繼續持有把握大漲行情。

2、如當日漲幅極小甚至小於0(及下跌)且換手率明顯減小,很可能是一日遊行情的個股,自認倒黴,這也是觀察該股在開盤時量比大小的關鍵所在,大量比下出現此類情況的機會較小。

3、只要排除掉一日遊的危險,就一定要堅持持有該股3個交易日以上才能不至於錯過大行情。

可關注有強莊介入的新股,這類股從換手率角度往往具有以下特徵:

1、5分鐘換手率在20%以上且5分鐘K線收陽線(有時大盤極弱不排除5分鐘K線收陰線,但第二個5分鐘K線必須收陽線)

2、15分鐘換手率在30%以上且收出陽線。

3、30分鐘換手率在40%以上。

4、全天換手率在57%-77%之間最為理想,過高或過低的換手率均不理想。如果換手率過低,說明該股首日無大主力關照;若首日換手率過高(大於78%)往往說明散戶後市過於搶盤。此種情況往往首日收出大陽線或上影線較長的大陽線,預示著單日行情的可能性極大。

提高賺錢水平的12條建議

很多讀者都喜歡問,如何才能更快速地賺錢?其實他們也知道這世界上絕大部分並沒有捷徑可走,這樣問,不過是緩解心理焦慮罷了。

我常說,財富是認知的變現,人不能賺到認知邊界之外的錢。因此,想要獲取財富,最可靠的辦法唯有老老實實提高認知水平。

又有人說,我知道一大堆道理,但也還是毫無用處,認知也沒用。此等情況,我認為算不上你真正的認知,充其量知道皮毛而已。真正的知道,都是融入血液,內化成你自己的知識體系的知識,也就是知行合一的“知”。

今天分享的這十二點建議,以前分享過,但我覺得任何時候都並不過時。它們表面看,是和思維體系相關,但從投資交易的角度,亦或更廣範圍的獲取財富的角度,這些與思維品質相關的東西,恰恰從根本上決定了你的行為和行為結果(財富是結果之一),因此標題說,提高賺錢水平的12點建議,並不算“標題黨”。

以下是具體內容:

1. 這篇文章說的可能都是錯的。

2. 沒有權威,權威就是我自己。

權威崇拜是獨立思考的一大天敵,只要把自己的頭腦交給了他人,基本上就淪為一具行走的機器。

3. 權威首先表現為名人大佬。

參考名人大佬的意見是可以的,但絕不能迷信。

在大是非,大機會面前,大佬的判斷往往是錯的。

張朝陽曾鄙視拒絕過馬化騰,馬化騰看衰過馬雲。周鴻禕僅僅看一眼王興就斷定其沒有前途,王興在程維演示完滴滴後以一句「垃圾」做評。

大佬的成功經驗,往往是重大創新和發掘重大機會的絆腳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越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大佬越有可能出錯。

4. 權威還表現為書籍。

閱讀當然也是必要的,但同樣不能迷信閱讀。

書不是讀得越多越好,垃圾書讀得越多,就離垃圾人越近。只讀不思考,只會把你變成一個「長了兩隻腳的書櫥」「別人思想的跑馬場」(叔本華語)。

真理的數量非常之少,尤其是那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弄懂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基本的普世價值觀,然後拼命去實踐,比讀很多垃圾書重要一萬倍

迷信書籍,不如迷信行動。不管白貓黑貓,抓得住老鼠,才是好貓。你得明白,很多寫書的人,事實上都是行動上的侏儒,就像很多經濟金融學專家自己從來不買股票一樣。

不要以為通過閱讀幾本書,知道了些道理,就能變得厲害。這離真正的厲害,還差十個銀河系的距離。

5. 被忽略的權威:大多數人。

這是很多人想問題,做決策不自覺會參考的「權威」。

「別人都在這麼做,所以……」是人們思考和決策的常見理由,這個權威可能連你自己也沒有意識到,但它卻每天都在控制你的大腦。

要批判思考,洞察事物本質,就必須擺脫人群對你的裹挾。順著人群走是容易的,逆著人流是困難的,有時還要付出沉重的代價。但這代價,是批判之必需,獨立之必要。

和名人大佬一樣,「大多數人」這個權威,在大是大非和大機會面前,幾乎都是錯的,越是長期,越是如此。

6. 獨立思考需要勇敢。

獨立思考意味著你和以上提到的權威的看法可能相左,而他們在觀點市場可能已經控制大部分人,這時要挑戰這些觀點,勇氣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要素。

人云亦云,把自己交給權威,是容易的,是「有安全感的」,但也是怯懦的。只有有勇氣堅持自己獨立批判思考的人,才能最終獲得由內而外的安全感。

7. 刻意練習。

獨立思考不僅需要逆人流而行,也需要逆本能而行。

人的本能會讓人選擇短期舒服的行動,即跟隨和接受。思考意味著消耗腦力,同時與他人做對,這不符合本能。

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務必要刻意提醒自己遇事先思考,而非本能地接受或跟隨。

刻意練習,是提高認知水平的唯一方法。

8. 拒絕懶惰。

拒絕反思和批判的一大原因是人們生性懶惰,幻想最少付出換來最大回報。最少的付出,自然是什麼都不做,聽別人的意見便是。

懶惰的一大表現便是,人們越來越不相信「道理」,轉而追求具體層面的「方法」。與其你告訴我投資哲學,不如告訴我買哪隻股票,什麼時候賣出。

懶惰使人們深陷被「權威」影響、控制和收割的泥潭,直至體會到切膚之痛,人們才會行動起來,開始反思。但這種反思堅持不了多長時間,傷疤好了以後,人們又迅速變得懶惰起來。韭菜割不盡,春風吹又生。

9. 用演繹的思維從事物本質出發思考問題。

思考事物的方法可分為兩大類:一是演繹思維,二是歸納思維。

演繹思維的含義,是從一個定義/公理/基礎事實等出發,層層遞進,不斷展開,前後邏輯環環相扣,最終得出結論。

歸納思維的含義,是從具有類似特徵的對象出發,通過歸類,比較,總結出結論。

兩種思維都重要且必要。但在批判思考的建立當中,演繹則重要得多。唯有從事物的本源出發思考問題,才能弄清觀點背後的一系列隱形立場:假設、前提、價值預設等。

例如,創業者在設計一個產品時,是否需要作出這種功能安排,歸納思維考慮的出發點是看競爭者是否已經有這個功能,比如微信也是這麼做的,淘寶也有這個功能。

但演繹思維的出發點是:這個功能到底滿足了用戶什麼需求,這種需求如何才能得到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才是功能的基礎出發點。

嚴格的演繹思維框架下,歸納被包括進每一個不同層面的演繹邏輯裡。反過來,則往往不行。這裡的根源亦在於人性的懶惰,因為看別人推自己,總是容易的,不需要費力的,而這,恰恰是歸納的思路。

10. 掌握基本的思考問題的工具。

有意識地去學習和運用邏輯本身的邏輯,例如三段論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範式。

思考問題的基礎工具,在任何一個學科的基礎知識裡,都隨處可見。人性的懶惰,使得人們甚至不願意學習弄懂本專業的思維體系,遑論學習跨學科的思維。

但越是具有獨立批判思考能力的人,就越懂得學習和運用跨學科的思維方法。遠一些的有富蘭克林,近一些的有查理芒格,都是典範。

對多數人來說,學習掌握好本學科的基礎思維體系,已經足夠。因為從根本上來說,不同學科的方法論上升到最後,都相通且相似。因為所有學科,都發源於最古老的哲學。

11. 少用情緒,多用腦。

應激的生物本能,會讓人極易受到情緒的擺佈。

開心了就要笑,難過了就想哭,這沒有什麼問題。但在面臨需要批判思考才能決斷的問題時,情緒就成了最大的障礙。

收起情緒,調用知識,用大腦思考後的結論做決定,而不是興奮/憤怒/懊惱/同情/憐憫......

為何要少用情緒?因為它極易被人掌控,遭人利用,同時還能相互傳染。

煽動進而控制人的情緒,可比煽動和控制人的思考,容易太多,它因此成為居心叵測之人常用的手段,這種手段極其廉價,但是又非常管用,看看情感類的文章和本文的閱讀數之懸殊便知。

人人都有情緒,人人都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但真正厲害的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會通過刻意練習,將情緒的影響,控制在一個安全的範圍之內。

12. 觀點背後,皆是立場;立場背後,皆是利益。

沒有一種觀點是真正的「理客中」,即理智、客觀、中立。觀點的背後,皆有對應的立場。

批判環境破壞的人,代表的是基本生活問題已經解決的中產立場,這個立場下,人們需要更高質量的生活條件。

正在破壞環境的人,代表的是生存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的底層貧窮人口的立場,這個立場下,為了生存,破壞環境顯得理性而必要。

無論何種立場,背後必然對應了持該種立場之人的切身利益。

觀點只為立場發聲,立場只為利益服務。沒有永恆的對錯,只有永恆的利益。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操作建議。如自行操作,注意倉位控制和風險自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