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指數基金,關心的不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圈

投指數基金,關心的不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圈

上週富二講到基金經理能力圈的事《隱藏的“寶藏”基金經理名單,細數其能力圈!》。其實講的是:1、投基金就是投基金經理;2、不同基金經理有其獨特擅長。

問題來了:投資指數基金的話,也要關心基金經理的能力圈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的要務是跟蹤指數,減少偏離度,而不是追求大幅勝出指數和超過同行。所以如果有人說“這個指數基金的基金經理水平太差”,很多情況下往往是不成立的,因為這時基金業績與基金經理的能力圈無關,而在於指數的成分股的表現。

所以,如果投資指數基金的話,實際上客官應當關心自己的能力圈。換句話說,有沒有選到正確的指數!

不得不說,一些老股民在這方面表現很佳。他們謹守自己的能力圈,只投金融股。大行情來了就買券商股;回檔防守的時候就買銀行股,每天下午口中唸叨國家隊救市來了;發佈業績報告的時候就買保險股,炒一波業績行情。買來買去就那麼十幾只股,一年下來其實沒操作幾次,最後一盤算收益還真不錯。

對於其他不瞭解的概念,老股民只是看看,但一律不碰,什麼超出認知範圍的物聯網、沒實質接觸的大宗商品、根本不會玩的遊戲股娛樂股、日常無法觸碰的軍工等等,更不談什麼雲山霧罩的區塊鏈了。

這樣的投資經驗,對於基民來說有很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對偏愛指數基金的基民來講。

富二見過不少基民,賬戶裡放著一大堆十七八隻、甚至三四十隻各類基金。原因是當年聽別人推銷,想想都有道理,於是每隻都買一點。這樣的結果,其實相當於買了一隻“全A指數基金”!

當然,各種都持有,說起來叫大類資產配置,東邊不亮西邊亮,有對沖效果。但事實上,對個人資產的增值效果不大,除非那麼多隻基金有很大的權重不同。

那麼合理的指數基金投資方法是什麼呢?

建議還是找到自己的能力圈,也就是能看得懂幾類基金的表現,看不懂的即使行情很火爆也不要去碰。

看一下最近幾年的非普漲牛市A股特色,可以發現,大體上有兩種表現方式:

一種是風格化行情,就是隻有大盤股或者小盤股好另一種是行業題材的結構化行情,就是隻有某個行業表現特別突出,其他都很糟

這樣選擇的話,那就簡單了。

風格化行情流行的時候,那要不上證50指數基金,要不創業板指數基金。

行業題材行情流行的時候,那就挑生活中接觸到的、容易搞懂的,長期歷史證明更易於勝出的指數,比如醫藥指數基金、消費指數基金、TMT指數基金。

其實對大多數人來講,一輩子就反覆操作這五隻指數基金就夠了。

來看一下這個統計的表格。

下表是5只指數自2011年9月30日以來的每季度的收益率。

“黃色底色”的是當季5只指數里表現最好的那一個值。“最大值”就是那個最好的值。

雖然從長期持有來看,確實是消費最好(一直持有8年獲利153.36%),但是很難有人這8年裡只持有消費,一點都不動。而且每個季度裡,未必都是消費最好,大多數人會被火熱的行情誘惑走。

但假設你每個季度都選中了表現最好的那隻指數,每季度換倉,一年換了4次,那8年的收益為多少呢?後面公佈。

投指數基金,關心的不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圈


投指數基金,關心的不是基金經理的能力圈

數據:iFind,2011/09/30-2019/09/30

請注意,如果你每季度都選到了5只指數里最好的那隻,8年下來,收益率的計算,並不是以上最右列32個數值的算術加總,而是上一期末的餘額乘以本期收益率後的值,這個數字沒在表格右下角寫出來是怕嚇到人(其實是保留一點懸念啦)。

因為這個值是3368.71%,也就是說收益是33倍多。

複利的威力是嚇人的。可惜老天不會把最好的複利連續送給某一個人。

反過來算,如果每季度都選了了5只指數里最差的那隻,那麼8年下來,收益率是虧損84%,也就是1元錢只剩1毛6分。

舉以上例子是為了說明,如果有足夠信心,熟稔掌握風格行情和題材行情的輪換,那即使操作幾個品種,也能獲得不菲的收益。

這五隻以外的指數,也可以投,但獲利了可能只是運氣,不熟悉就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下次說不定就還回去了。就如同由於不熟悉而選了最差的品種,幾年下來損失也是巨大的。

最後,給出全網最直白的結論:區塊鏈行情你懂不懂?懂的話投科技類被動指數基金,不懂的話請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為你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