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这是一个仅有 34 户 184 人的甘肃会宁柴姓小村庄,时至今日,这个位于甘肃中部的村庄,贫穷依然是它的代名词。近半数家庭,身背数万或十几万的贷款。这又是一个因教育闻名的村子,这种声望在今年高考成绩公布后达到了顶峰。该村庄 2017 年 10 人参加高考,其中 9 人成绩上了一本线,5 人分数超过 500 分,最高分数达到 636 分。自高考恢复的 40 年时间里,该村子共走出 55 名大学生,占到全村的三分之一人口。柴守乐和父亲。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会宁县,有名的全国状元县,当地坊间传言,曾有外国友人到此考察,称这里是:" 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这里干旱少雨,也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县。柴姓小村庄位于会宁南部的新庄镇寺寨村场沟社,即使在会宁县域内,这个镇也以干旱出名。" 地里不长庄稼,山上不长草 " 是当地人对家乡生活环境的真实描述。20 世纪初,这里的一些百姓还在为吃饱肚子苦苦挣扎。图为 2017 年 7 月拍摄柴姓小村全貌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时至今日,虽然村村通路工程早已延伸到了村庄的每个角落,但柴姓小村庄的村民们大 部分还是居住在土坯房子里。" 穷怕了 ",这是柴家老一辈人对大半辈子生活的最深感触。 " 走出去 ",这是老人们寄托在小辈们身上最大的愿望。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一片没 有希望的土地。图为 2014 年拍摄的资料图片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所幸的是,在上世纪 40 年代,柴家出了一个叫柴树渭的人。作为当时村子里少有的读书 人,柴树渭成了近代以来村子里第一个走出去的人。他在政府上过班,在沿海地区做过生意 ,甚至在大上海都混过一段时间。图为 2017 年拍摄的该村局部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1949 年新中国,柴树渭回归镇上,成了一名老师。他试图用自己的见识和经历告诉族人,"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同样,作为家族长辈的他,几乎用一种命令式的态度,让同辈兄弟和后背们读书识字。临终前,这位老人留下了 " 再穷都要让孩子读书 " 的遗愿。但是那个时候,高考已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老人的所作所为并不被理解。但是,读书识字的习惯很好的保留在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图为 2013 年拍摄孩子求学资料图片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老人的坚持在高考恢复后迅速显现出作用。上世纪 80 年代,场沟社成了当地走出大学生 最多的地方。有当官的、做白领的、还有做生意的。每年春节时,他们成为了村子里最为耀 眼的明星。从他们身上,柴家人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了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图为 2017 年 7 月拍摄的准大学生柴守乐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也是从那时起,供孩子读书,成了村子里的头等大事,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 " 何时下雨 " 的问题。或许是一种走投无路下的赌注,尤其在近 10 年时间里,村民们用一种几乎疯狂的 勇气,投身到高考上。 图为 2017 年拍摄的该村局部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柴守乐就是今年高考成绩上一本线的 9 人中的一员。在他之前,他的两个姐姐已经成功 走进了大学校园,其大姐甚至已经确定了自费去俄罗斯留学的名额。为此,他的家庭背上了 10 多万的贷款,而贷款的数目将随着柴守乐的大学生活和大姐留学生涯的开始而迅速增 加。图为 2017 年 7 月拍摄柴守乐和本家兄弟吃饭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像柴守乐这样的家庭,在场沟社随处可见,也是会宁当地的一个普遍现象。因教致贫的 现状在当地并不算少数,甚至在整个会宁县,这种现象还在进一步加剧,也一度引发了舆论 的关注。家庭的付出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对得起这份付出,孩子们将自己 变成了学习的机器。图为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柴家家谱,2017 年 7 月拍摄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早上 5 时起床,晚上 12 时睡觉,除了中午半小时休息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以及体育课外 ,柴守乐和他的同学们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时间。在高三这一年,柴守乐的体育课被取消 ,有些学生甚至自觉的取消了午休时间。在高考结束的那天,柴守乐撇下了一切打了一整天 篮球,直到自己再也没有力气站起来为止。次日,他开始在县城寻找假期的工作,希望为未 来的大学生活提前做准备。图为 2013 年在会宁县城拍摄的高三学生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如果最终柴守乐可以顺利的进入一本院校就读,虽然会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但是对于 柴守乐的母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解脱。因为,以后的日子里,她再不用陪读了,她 终于可以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从小学开始,柴守乐的爷爷奶奶和母亲就开始轮流陪读, 一家人的重心全部在三个孩子的学习上。这是一种完全没有自我的生活。但是对于大多数会 宁农村学子的家人来说,陪读的日子还在继续,生活还得继续。柴姓村庄民居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 有学生的地方就有陪读的家长。" 在会宁这是一个被习惯性认为 " 应该 " 的做法。在 家长的陪读下,孩子可以花最少的钱吃到最习惯、最可口的饭菜。同样,在孩子上学期间, 陪读可以督促孩子好好学习,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到一切关于孩子的学习状况。 图为甘肃会宁一中,早上孩子们在做早操,2013 年拍摄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学习环境,陪读妈妈们大多不会在出租屋里放置电视、电脑等任何 可以打发时间的电器。除了做饭,他们大多织毛衣或者摆小摊挣菜钱。即使在聊天时,他们 也习惯性的将声音压到最低,或者到距离房子较远的地方。在陪读的岁月里,孩子不用干任 何家务,只负责学习,这样的生活要一直延续到高考结束。就这样,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 却离社会越来越远。会宁一中老师在上课,2013 年拍摄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除此之外,陪读还造成了家里壮劳力的稀缺,当父母一方陪读时,全家人的重担全部压 在了另外一方,其中尤以父亲为主。大多数时候,为了多挣钱,父亲不得不外出打工。为了 多挣钱,他们常常抢着干那些最重最累的活,抽劣质的香烟,喝最便宜的酒。2013 年拍摄的甘肃会宁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如此,又衍生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单亲家庭的增多。据当地一家公益组织提供的信息, 每年在申报公益项目时,会宁当地单亲家庭的申报比例在整个白银市都是最高的。而导致这 一现象出现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家庭壮劳力在常年高强度劳动过程中出现伤残或者染上重症 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婚姻其中一方因为受不了贫困而离开的。 图为 2014 年拍摄,会宁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 不喜欢学习,却习惯于学习。" 一直以来,对于大多数会宁的学生来说,常年的超强度应试教育,只是为了最终的高考。尽管不喜欢,但长久的坚持早已让学习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像会宁教育一样,在经历了 40 多年的发展、沉淀之后,会宁教育本身也形成了其特有的一种文化,很难用简单的成功或失败来衡量。 很多年前就有人说,会宁教育是疯狂的、赌博式的,甚至是失败的。图为 2013 年拍摄会宁一中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但是在残酷的现实条件之下,这么多年以来,教育依然是大多数会宁人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最好途径。 " 如果从教育本身来说,会宁教育或许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会宁教育从开始的时候,就承载了太多教育以外的涵义,又怎么能用简单的教育学理论来评价教育的成功与否呢。图为 2013 年拍摄会宁一中 ?" 和许多会宁普通老百姓一样,目前在兰州政府系统工作的会宁人王先生对于会宁教育失 败论的说法极其反感。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 人穷望理想,烂账拉哈一世上。" 在那个以农业为主的年代,十年九旱,让太多人生活在绝望中,是会宁教育带给了人们一份希望和走出去的勇气。" 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没有资本、没有人脉,在以前会宁人即使出去打工,最多就是农民和农民工的差别,很多时候这些东西是你努力了也无法改变的。只有教育,是会宁学子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相对公平、相对简单的改变之路。" 老周说,会宁教育本就是一条逼出来的路。

甘肃这个小村庄 10人参加高考9人上了一本线

就像一壶老酒,即使它本不是什么名酒,但经过了岁月的发酵,总是会发出一丝异于 从前的香醇。时至今日,当会宁教育带来的希望越来越多的成为现实,当教育带来的文化沉 淀成为一种教育传统,成为群众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一个简单的成功和失败已经很难对会宁 教育进行准确的判断,但至少,在会宁教育这一场特殊的战争中,会宁人展现出的毅力和勇 气值得钦佩。 图为 2013 年拍摄的会宁一中,孩子们在校园里晨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