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乡养蜂人王巨才:“酿”出甜美生活

“嗡嗡嗡……”

随着阴雨天气的停歇,贾豁乡凤台坪村头一处位于山坳里的农家小院中,几十个蜂箱有序摆放,一群群蜜蜂飞进飞出,热火朝天地酿着蜂蜜,让寂静的山村热闹了不少。香甜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沁人心脾。

蜜蜂的主人王巨才正穿梭于蜂箱间,细心地查看蜂群活动情况,“八九月份是最忙的时候,我们必须及时给蜂分箱,每个蜂箱里只允许有一只蜂王。”

初秋,即使不是产蜜的最佳季节,王巨才依旧放不下这群带领他发家致富的“小精灵”。1949年2月2日出生的王巨才,在蜂箱边上搭了个简易的棚子,每天晚上就睡在小棚子里守着。

武乡养蜂人王巨才:“酿”出甜美生活

王巨才告诉记者,这辈子,他能与共和国同龄,不知是几辈修来的福气。七十年来,他亲眼见证了国家由贫弱到强盛,看到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现在城乡一体化深入推进,出门就是柏油马路,城市和乡村连在一起了,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常常做梦都会笑醒呢……

谈话间,蜂箱一打开,数千只胖绒绒的小蜜蜂,欢快地将主人围住,扑闪着小翅膀“嗡嗡”叫唤。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钻进了王巨才的袖子。

“你看,这些蜜蜂都把我当朋友了,不会蜇我。”王巨才笑呵呵地说着。蜜蜂已经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这些小蜜蜂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身体内也产生了抗体,偶尔被蜜蜂蛰两下,也没什么大碍。

王巨才说,自己对蜜蜂的喜爱源于两个字——“困难”。

王巨才刚上学就赶上了三年困难时期。12岁时,母亲又去世了。父亲一个人养着4个孩子,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他读到小学3年级,家里再也无力支撑他的学费,他便退学了。

1963年,王巨才13岁了,在村子里已经是个半大小子,正是特别能吃却又干不了多少活的时候。他的“困难”被一个在韩北乡当医生的朋友籍有贵看在眼里。由于职业原因,籍有贵养了一些从山上挖来的土蜂,即棕马蜂。虽然当时大家都不富裕,但籍有贵还是送了2筐蜜蜂给王巨才,让他挣个零花钱。

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蜂蜜的甜润、醇香深深地烙在了他幼小的心灵里。王巨才把自己所有精力全放在养蜂上,从2筐养到1箱16筐,从1箱养到10箱,最多的时候他养了30多万只蜜蜂。但是由于技术缺乏,他养的蜜蜂一只都没能熬过寒冬,全部死亡。

武乡养蜂人王巨才:“酿”出甜美生活

王巨才对养蜂的热爱被籍有贵看在眼里。第二年秋天,他把王巨才介绍给一个四川养蜂人邱师傅当徒弟,学习养蜂。凭着对养蜂的喜爱和吃苦耐劳的性格,王巨才很快通过了师傅的试用。三个月后他便跟着邱师傅从家乡辗转去了内蒙古实地学习养蜂。3年间,云南、四川、湖北、河南、内蒙和东三省,他的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哪里有花哪里走,哪里温暖哪里赶,系统的学习专业养蜂知识,从此王巨才走出了“追花夺蜜”之路。他的工资也由每个月12元增加到18元、22元、58元、68元。王巨才把全部工资寄回家中补贴家用,两个妹妹也在他的帮助下都完成了念完了初中。

3年后,刚满16岁的王巨才就成功出师了。谢师回家时,邱师傅还额外赠送了10箱蜜蜂给他。

但生活不能总是一成不变。1969年,19岁的王巨才,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应征入伍,在内蒙古某部当了一名土木工程兵。

武乡养蜂人王巨才:“酿”出甜美生活

“人还是要有点追求的。”王巨才乐呵呵地说,在部队的4年是他人生最引以为豪的4年,在部队,他不仅入了党,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学会了木工手艺。退伍后,王巨才没有接受政府安置,而是选择回乡自主创业——养蜂,正式走上专业养蜂创业之路。

这一养便是一辈子。

王巨才家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滋润,村里人看在眼里,自然很是羡慕,大家觉得,王巨才有致富的经验,也有致富的头脑和才能,希望他能竞选村干部,带领大家一起发家致富。1974年,在村民的一致推选下,王巨才成功当选为村主任,此后的15年中,他先后担任了6年村主任和9年村支书。

但生活中总有出其不意的变故。

2016年王巨才的老伴被确诊为肺癌,不到一年时间就花光家里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很多债务,巨才被认定为贫困户。

为了能尽快摆脱贫困,在乡村两级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重整旗鼓发展养蜂产业。2018年,王巨才销售蜂蜜收入就达到4万元。不但还清了欠款,还成功脱了贫。

“脱了贫感觉松了一口气,腰杆儿也直起来了。去年,我家3口人花了不到8000元,就搬进了75平米的新楼房,这要换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如今,已经古稀之年王巨才还在不停地读书,学习养蜂技术,桌子上一本60万字的《科学养蜂培训教材》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他还加了10多个养蜂微信群,在群里义务为大家进行技术培训。

凭着一股不怕苦、不怕输的干劲,王巨才在发展养殖的道路上,酿出了甜美的生活。(来源:武乡县融媒体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