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谍战表面下精心设计的众生相和烟火气

我父亲是一个抗日剧迷,每次只要遥控器率先被他拿到,我和我妈都得忍受那似乎永远播不完的抗日剧。

被迫跟着看下来,我总结出了我国一般的抗战剧和谍战剧的几大通病:人物不够立体,生活不够接地气,严重脱离实际。

形象点说就是主角必须是又帅又能打,不用吃饭也不用睡觉。

印象里是《伪装者》率先打破这种局面的。

在我看来,《伪装者》虽然主要讲的是一批有识青年冒死执行死间计划的过程,但真真将所有人打动的是明氏一家的姐弟亲情。

长姐为了照顾三个弟弟和家庭,一生不嫁,把弟弟们都送离战火,自己却在支援抗日,不料三三个弟弟暗地里都纷纷走上了相同的潜伏战线。

抗战的目的是保家卫国,为祖国英勇献身的理想大义固然令人敬佩,但是每个战士的生活和家庭却更能让观众感同身受。

而《惊蛰》中就有不少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特写,对于上海和重庆地域文化差别的展现也很到位。

第一集陈山和他兄弟们的一口浓厚的上海口音总是带来些莫名喜感,之后陈山在重庆遇到了张离,都会上海话的两人也给了在异乡的彼此一丝安慰。

我本来以为操着一口这么溜上海话的张若昀本身就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没想带人家从小到大读书都在北京,看来剧组对细节还是很注重的。

配角方面,《惊蛰》也丝毫不马虎,在陈山消失之后,他的两个市井兄弟主动承担起了照顾陈阿爸的重任,剧里面陈阿爸喊着要吃生煎包的片段也着实让我们看到了上海弄堂里普通百姓的生活百态。

离开上海后,陈山遇到荒木惟后,两人坐在重庆的街边摊吃面,镜头从店家调一碗配料丰富的重庆辣面切入。

煮面,入碗,舀各种调料,最后上桌前还不忘加勺葱提香,简直不要太妙。

《惊蛰》谍战表面下精心设计的众生相和烟火气

光看着就好吃

这个镜头保留的很完整,从一碗重庆美食引出当地的特色和文化,看得我视觉和味觉都很享受。

剧里面我们还看到陈山刮鱼鳞炸鱼,会做菜的读者应该知道,炸鱼是一个危险活,滚烫的油遇到鱼自带的水分往往会使得热油四溅,这个镜头拍好了会很真实,但对演员来说也有一定危险系数。

《惊蛰》谍战表面下精心设计的众生相和烟火气

拍摄的时候手估计被溅了油

包括剧里面不止一次出现的吃火锅的场景就更不用多说了,麻将和火锅在重庆四川一带起码是标配,而陈山这个上海人习惯的是糖醋鱼这种甜食。

《惊蛰》谍战表面下精心设计的众生相和烟火气

火锅

再来说说剧里面对于小角色的精心刻画,使得基本上现在在军统局里面出现的大小人物,都有一定的辨识度和人物特点,拿李伯钧这个人来举例,他只活了5集。

其中有一场周海潮派手下和李伯钧吃饭打探消息的戏份,剧里面给李伯钧安排了很多台词,其中就包括李伯钧讲到自己参加抗日,父亲让他一定得干出一番事业才能回乡。

《惊蛰》谍战表面下精心设计的众生相和烟火气

李伯钧

这个情节主要是用来套话,本身不用这么细致,但是却很好刻画了李伯钧的孝顺细心和报国之心,不仅如此,也为之后的一个情节埋下了伏笔。

李伯钧在去肖正国家的路上,看到有几个人欺负一个卖花的小女孩,这激发了他心底的善良和怜悯,不仅买下了小女孩的花,还把自己的围巾送给了寒风中的她,但这也成了他被杀害的机会。

李伯钧按理来说就是一个炮灰,能够自圆其说他被杀就行,但是《惊蛰》在他很短的戏份里用了很多笔墨进行立体的刻画,也改变了以往大多数影视丑化和弱化国军的做法。

这只是剧里面的一小部分。

能做到认真对待每个大小角色和他的生活,我相信,这部剧的下限还是有保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