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影響思維:現代科學出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的原因探析

導語:現代科學為什麼在中國發展不起來,這個是英國科技史博士李約瑟提出的問題。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從很多角度研究了,這些說法和見解我也看過一些。前幾日,閒聊途中偶然談起了英語和漢語之間的差異,進而聯想到現代科學的問題,我覺得這個角度不失為一種切入的角度,今日暫且拋出芻蕘之見,以請教於各位方家。

1.從一個例子談起

英語和漢語屬於不同的語系,兩者之間既有不同點也有相同點。我重點關注的英語和漢語詞語的詞彙,具體來說為什麼有些詞英語可以表達的很細緻,而漢語卻不行。比如鬍子這個單詞,英語中有下巴和臉部的鬍子beard,鼻子和嘴唇之間的鬍子moustache ,臉部的短鬍鬚whiskers,短鬍鬚stubble,耳朵前跟髮際線相連的部分鬍鬚sideburns,但是漢語卻沒有這麼細分,統稱為鬍子一詞,這樣的例子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值得研究的,其實也反映了兩種語言的不同發展趨向,英語向著越來越精細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反觀漢語,似乎並沒有向著這樣的方向發展。如果我們上升到兩種語言的分類,或許看得更加明白。漢語屬於一種象形文字,英語則屬於一種拼音文字。象形文字的起源是圖像,是對物體描繪,進而高度抽象化後一種文字,一個字便是一個意,不同的字之間便組成了意義不同的詞語,具有表義單一,不容易混淆的特點。拼音文字則由一套基本的字母表,由字母表中的字母在分別組合成一個個不同的單詞,這樣的優點是掌握了字母表,就可以拼寫出任意的單詞,但是再遇到多音多意得詞語時,拼音文字就不行了,這會造成歧義。

回到前文的鬍子,當一個拼音文字的使用者說鬍子,同是拼音文字的使用人群會產生疑惑,你到底指的是鬍子的整體還是具體哪個部分的鬍子。所以拼音文字的解決方案只能是把同一個大類進行細分,再細分,直到不會造成歧義為止,這樣的結果是詞庫越來越大,極少有人能夠記得所有的詞彙。這個問題,在象形文字這邊是不存在,因為象形文字的基本單位是字,字是固定的,不同的字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意思,不再需要重新造詞,正是由於象形文字創造之初的完善功能決定的。這樣的結果造成了兩種文字的不同發展趨向:一個向精細化發展;一個停滯不前。

2.語言影響思維習慣

語言的這種差異是否會影響雙方的文化模式和思維習慣,我想是有的。這裡舉一個時間的例子。當你問現在幾點了,此時時鐘在16點46分。一箇中國人會說快五點了,而一個英國人則會說16點46分。這便是一個思維習慣的差異,這種差異很難說與雙方使用語言沒有任何關係。也就是說,語言發育的程度導致了雙方的思維習慣的差異,一方偏重於約數、概況性的描述,不注重細節,這也是中國語言中大概、差不多,見好就收這種模稜兩可的詞語比較多的一個原因;一方偏重於精確,嚴謹,進而語言中一個詞語有許多種細分的一個緣由。

這種語言習慣、思維模式進而又對自己本國科學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反作用力。在這種情況的影響下,中國人養成了重視宏觀層面,輕視細枝末節的思維模式,凡事看出個大概,不在瑣碎的地方過多用力,陶淵明就說“好讀書,不求甚解”,這正是讀書不追求處處瞭解,瞭解文章精髓即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多出戰略家,這些人在宏觀層面可以說是高屋建瓴,但是具體的操作方法,對不起,那得靠你自己去悟,《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論語》無不是這樣的著作,大的方面指導,小的方面靠自己去悟透。這種語言和思維滋養出的中庸文化,可以說正是中國人深入骨髓的一種文化自覺。凡事留有三分餘地,話不可說滿,事不可做絕,總是處於那種遊離不定,讓你摸不透,其實更深刻地講是缺少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事情做到卓越的態度。西方人則成了另一個方面,總是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

現代科學的特點要求精確,要求嚴謹,重視細節,這種是學科本質所要求的。在嚴謹的西方人面前,這樣的學科正和自己胃口,可以說吃得是不亦樂乎。為什麼,因為西方人的思維習慣,文化特質正是要求辦什麼事都要認真、都要重視細節,都要精益求精,不迷信權威,都要問出個所以然來。最出名的例子莫過於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亞里士多德認為不同質量的鐵球同時做自由落體運動,一定是重的先著地,但是初出茅廬的伽利略可不信邪,經過試驗論證完全駁倒了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所以現代科學與西方人的思維習慣簡直是絕配,已經匹配,便迅速發展了出來,分化出了現代物理學、現代生物學、現代化學、現代天文學等等。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這點暫時就不提了。

中國當時情況是什麼樣了?不逾規、不逾矩是普遍的想法。祖宗之法不可變,不可變聖人言,如果有那麼幾個不知輕重的異類,頓時就是一陣集體的狂毆。

3.蓑翁說

雖然,在明代的王陽明心學出現後,主張格物致知,但這也是放在義理上,對中國人的思維改造效果微乎其微,一直都未變成主流。中國的思維習慣仍然是放在宏觀層面,很難深入到微觀層面,這種積重難返的效果自然是誕生不了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再說當時科舉是正途,研究儒家義理才是正道,這些科學方面的奇技淫巧根本就入不了時人的法眼。應該說,無法為現代科學的誕生提供一塊土壤,這種由語言引起,進而造成思維和文化的差異,影響了後來的發展,實在是一大憾事,這也就是現代科學為什麼在中國建立不起來的另一種解讀。

參考文獻

1.(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

2.黃新:《用逆向思維方式看英語和漢語的差別》

本文由江南蓑翁團隊創作,版權歸江南蓑翁團隊所有,如有抄襲等侵權行為,本賬號保留訴諸法律權利。

語言影響思維:現代科學出現在西方而不是中國的原因探析

合作與轉載,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