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一送寒衣:上墳燒紙,形式遠比內容重要

1、死後的世界什麼樣子?沒人知道,但這無妨於人們關於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願望:親人的安息,只是在這一世界的結束,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快樂幸福!祭奠,不僅是儀式,而是在心中為他們築起一座不朽的豐碑,讓自己也讓後來人記住,從哪兒來,曾與誰共度塵世的時光。親人,是血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情感!

2、年內最後一個鬼節要到了。顧名思義,鬼節為乃鬼過的節日,民俗演化為祭拜鬼神,祭奠先祖。中國有四大鬼節:清明節,三月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西方著名的萬聖節,亦是鬼節。中國人的觀念,視死如生,侍死如侍生。每個鬼節之前,人們紛紛燒紙錢,送祭品,蔚為大觀。活人做給活人看,幾人懂其中真意?

3、夜,伴著清冷的風,街的拐角處燃起一堆堆的火苗,人影晃動,陰氣森森,恍然意識到,明天就是“十月一”了,“送寒衣節”到了!這一天,與清明節、七月十五一樣,均是祭奠先人的日子!在初冬時節,為先人送寒衣,以紙錢表達孝心,不僅是對逝者的追思,更是對後人的示範和傳承。所謂習俗,要義在此!

4、十月初一,上墳燒紙,送寒衣,祭奠先人,各地風俗不同,或前或後,皆是一種報恩文化,旨在讓子孫後代不忘先人恩情,牢記血脈傳承,與迷信不能劃等號。生而為人,必須知道自己“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縱然先人的音容笑貌已然陌生,抑或不知他們的名字,但是他們仍然是生命之源,活在知恩感恩的文化中!

5、上墳,祭祀先人,是給活人看的,至少讓別人知道孝子賢孫一直記得祖先的恩賜,沒有忘本,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這不僅是個形而上的哲學問題,還是個形而下的人情世故問題。人死如燈滅,但其一生留傳下來的德行,亦是一種文化,是後人必須傳承的。所以,上墳燒紙,形式遠比內容更重要!

6、這個地方人來人往,如潮漲潮落,來一次,心靈淨化一回;走一遭,功名利祿看淡幾分。任爾英雄豪傑,或是平民百姓,終究化作一縷青煙,恩怨情仇從此去,紅塵往事皆隨風。祭奠、告別,追思,不僅為逝者,也能讓生者更知道珍貴、更明白珍惜、更懂得珍重。哀樂起,情未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悟透生死有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