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位顯“量”易“雅”

品讀|位顯“量”易“雅”

品讀|位顯“量”易“雅”

近來,讀到了幾則古人“雅量”的故事。

品读|位显“量”易“雅”

唐朝宰相婁師德,為即將赴任代州刺史的弟弟送行,教導弟弟要低調為人,謹慎做事,以求保全自己。弟弟說:哥哥放心,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的臉上,我也不還嘴,把口水擦掉就是了。哥哥說:人家用口水唾你,是為了發洩對你的不滿,你把口水擦了,人家會更加生氣,你不擦,唾沫自己也會幹的,擦了幹什麼?這就是“唾面自乾”成語的出處。

品读|位显“量”易“雅”

五代時的宰相馮道,位高權重,卻以性情寬厚出名。某日,有人在集市手牽一驢,驢臉上蒙著一塊布,布上寫著“馮道”兩字。手下人將此事稟告於他,他淡淡地說:天下同名同姓者何其多也,怎麼可以斷定寫的就是我,或許人家正為驢找尋失主呢。

卓茂是漢朝大臣,做過丞相府史。一日,他駕馬車出行至街市,突然有一個人走到他的馬前,說這匹馬是他丟失的。卓茂問他的馬丟失了多少時間了,那人說有一個多月了。卓茂知道那人搞錯了,因為他自己的馬已經買了好幾年了。卓茂笑了笑,把自己的馬從車上解下,交給了那人,自己推著馬車回家。他只回過頭來對那人說了一句:假如你發現這馬不是你的,請送到丞相府還我。隔了幾天,那人果真在別處發現了自己丟失的馬,知道自己錯了,便遵囑來到相府,將馬還給了卓茂,施禮道歉。

品读|位显“量”易“雅”

這些故事的主旨,多在勸人開闊胸襟,增添氣量,和現在的“心靈雞湯”,並無多大差異。“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境界。但換一個角度看,“唾面不擦”或“驢辱不怒”,會不會滋長一些潑皮無賴的得寸進尺,從而在客觀上起到助紂為虐的作用?明明知道別人是認錯了馬,卻將錯就錯,把自己的馬給他牽走,如果遇到的是一個貪婪的宵小之輩,到手即為己有,自己吃虧也罷了,“成人之惡”,豈不也是罪過罪過?

位顯“量”易“雅”。不僅這裡所舉的幾個故事,我聽到的幾乎所有這類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宰相或朝廷重臣。我猜想,如果他們是一介平民,同樣的故事即便照常發生,歷史上,大概也不會留下他們的“佳話”,這不僅是因為他們沒有立傳的資格,最主要的是,位賤人自卑,於底層,有時候的寬容忍讓,常常和無奈無助連在一起,因而便顯得理所當然;而於朝廷官宦,如高俅那樣盛氣凌人者既多,位尊人不矜,親和之態,便成為一種美德,成為底層對上層的期盼和冀求。

類似市長乘公交車上下班的新聞,都曾一度成為熱傳佳話。其實,作為一個身體力行宗旨意識的市長或其他官員,坐公交車不應該是很平常的事嗎?這些事兒,在普通人中間,每天發生的難以計數,誰對這些日常瑣屑感到新奇,那一定是神經出了問題。這是不是也是一種位尊“量”易“雅”?

唯願量雅是真量雅,都是佳話,無論位顯位卑。

(摘自《領導文萃》2019年9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