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質電廠陷入困境,秸稈處理當如何?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一場場“禁菸大戰”便拉開了帷幕。為了勸說人們停止燃燒秸稈,地方政府軟硬皆施,燃燒秸稈有懲,利用秸稈有獎,如此這般下來,秸稈的禁燒工作也確實有了喜人的進展。但也有地區的秸稈處理工作進展並不理想,儘管當地政府三令五申,但秸稈焚燒現象還是屢禁不止。

歸根到底,還是秸稈持有方與秸稈回收方信息不對等導致的。在許多地方的秸稈回收方里,生物質發電廠都是主力軍,有國家的政策補貼,生物質電廠自然底氣十足。面對攜款而來的生物質發電廠,當地政府也很樂意為村民與電廠建起一座鵲橋。時間久了,村民也習慣了將自己的秸稈賣給生物質電廠,只是好景不長,近兩年,生物質發電行業的相關補貼似乎是到了瓶頸期,今年,生物質發電行業更是被從補貼優先發放的範圍中剔除。這下,原本依靠補貼生存的生物質發電廠頓時陷入了風雨飄搖。

生物質電廠在發電行業原本就有“不思進取,只靠補貼”的說法,許多生物質發電廠就是看準了國家的政策補貼扶持匆匆上馬,自身的盈利能力實在是堪憂。補貼一出現問題,這些電廠大多沒有能力憑藉自己自救,不得不停產,以觀後效。電廠停產,自然不會在購買秸稈,村民的秸稈也沒有了用武之處。

同時,由於我國兩季農作物之間的種植間隔過短,往往是收完上一季成熟的作物之後,就該著手下一季作物的種植。沒有了電廠收購秸稈,村民們不得不走上了“燃燒秸稈”的老路。

生物質發電廠的前路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秸稈的處理,確實是一件亟待解決的問題,好在秸稈的綜合利用,也並非只有秸稈發電一種方式。

生物質電廠陷入困境,秸稈處理當如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