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控」從法律的角度看企業的內控痛點

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的發佈和推行實施時間的逼近,中國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已經有了“飛躍”,但是對於如何實現有效的內部控制,仍缺乏清晰的標準,也還沒有形成成熟的風險管理文化和管理體系。

痛點一:量化

金融危機及其衍生的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個“正面”價值就在於企業較之以前空前重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但企業成本在可控的範圍內找到量化風險的管理架構和工具是目前企業普遍的困惑。

正如資本市場風險顧問公司創始人兼總裁LeslIERahl所言:“如果說我們要從這次金融危機中吸取經驗教訓的話,那就是不可小覷複雜性、不透明性、槓桿和非流動性。當作出資本評估時,這些變量並未計算在內。”

「內控」從法律的角度看企業的內控痛點

由於風險管理本身是從金融業衍生出來的,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金融機構在風險管理上都較之企業先進,目前一些銀行提出可以憑藉自身在風險管理上的優勢為企業夥伴的風險防控提供諮詢服務,幫助企業規避部分風險。對此接受本刊採訪的專業人士均表示,在資金管理業務上銀行與企業間的確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但企業所面臨風險的廣度和量化的難度不能與金融機構同日而語。全球性的商業諮詢和內部審計專業機構——甫瀚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總裁劉建新表示,金融業本身的風險相對企業來說是比較容易量化的。金融業對企業風險的把握主要是從資金運作、存貸的比例和評估企業的信貸程度的層面,而從企業的角度看,風險其實還有很多方面的內容,包括供應鏈的風險、買賣的風險、價格的風險等。其中很多風險量化起來比較困難。據劉建新介紹,風險管理在近5到10年來已經運用到企業裡面。“企業本身在過去沒有框架和理論去評估它自身風險在哪裡的時候,其運作是以盈利為主的,而現在的企業要面對投資的風險或者是供應商的風險,是否有相應的決策和控制活動,甚至一些體系去應對和量化這些風險就變得非常重要。”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自頒佈以來在國際上被稱為是“中國的‘薩班斯法案’”,這個評價是相當高的。專家因此表示,按照規範的系統性改造和提升,會給很多中國企業的公司治理帶來整體性的改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魯桐對此評價說,從風險內控來說,銀行業有其特殊性,可以借鑑,但不能因循。企業現在也有了財政部等五部委發佈的內控架構,而且有與之配套的具體實施指引。“這些對企業來說都是量化和考量風險的依據和方向,但的確還需要很多細化的工作,這方面很多公司是比較茫然的。”

痛點二:分權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公司治理可以設定許多標準和基本規範,但實際上對目前國內快速發展的民營企業來說,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如何將個人與公司分開。“這的確很難做到。往往當一個小公司快速發展到一個上市公司層面時就需要有其他股東的參與,但這對之前的創始人或者是將來的經營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劉建新坦言。

很多創業階段的高科技公司的董事會只有三個人,董事會和經理層的高度合一可以幫助公司實現嚴密的控制和很強的執行力,但魯桐仍然呼籲準備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應該對自己的公司治理體系做一個很好的反思和改造。“無論採取什麼形式,公司治理的理念和架構都是需要的,關鍵要實現權力之間的制衡。即使創始人既是董事長又是總經理,也需要一些獨立的人士加入到董事會的團隊中,這還是必要的。董事會雖然小,也要堅持對公眾透明,也要履行好受託責任。這樣它今後的路才能走得更穩。”

“其實有生意有企業的地方都有內控,生意人有一種自覺的意識去控制。區別只是在於是否擁有理論的框架。”劉建新表示,上規模的公司應該有更加透明的體系去做內控,企業在從小到大的跨越裡,最主要的改變還是在理念、認識、分權機制等問題的處理上。在組織架構、放權、風險機制等一系列的控制和風險機制上,本土企業和成熟的跨國公司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痛點三:短視

對於目前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公司內部治理相關內容並不被投資人和分析機構看重的原因,魯桐分析,這種現象在中國發生也並不奇怪。因為中國的分析師,包括中國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週期相對比較短。“你看市場波動就可以知道大非、小非都是比較頻繁地在換股、交易。因為他們對於收益的短視,就會影響到他們的關注點的不同。當然還有一個客觀原因,我們過去對內控狀況的披露也不太夠,沒有足夠重視。”

「內控」從法律的角度看企業的內控痛點

企業應該根據發展的不同階段投入相應合理的資源進行內部控制的改造和提升。“實際上,一個年銷售收入只有3000萬元的公司卻有一個大規模的董事會也是不現實的。但企業必須意識到內控是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魯桐特別強調道。隨著企業的成長會不斷有新的風險出現,關鍵是要有一個基本的架構,從控制環境、控制程序、體系、人員的配置、IT的應用等方面來審視風險。這些環節在不同的時期側重點也不一樣。不同行業的企業也有其具體要求,因此著眼點也不太一樣。隨著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外部的風險也在不斷變化。這套體系能對內外部的風險有很好的適應性和控制力是更重要的。

金融危機及其衍生的全球經濟衰退的一個“正面”價值就在於企業較之以前空前重視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但企業成本在可控的範圍內找到量化風險的管理架構和工具是目前企業普遍的困惑。

新規將在今年7月1日實施,但目前各個企業進度差異巨大。據魯桐介紹,有些企業改造得相當快,特別是A+H股的企業以及那些已經在紐交所或者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他們已經到海外上市了,有些本身已經符合美國“薩班斯法案”的嚴格要求,因此按照新的規範再改造起來就相對比較容易。7月1日這個時間點對大多數內地企業來說是比較有壓力的。一些比較規範、規模比較大的公司,有資源和能力在合規性上做很多的工作,而許多規模小且不規範的公司實際上還沒有能力做這件事。

痛點四:獨立性

雖然內部審計在企業公司治理環節上會起到非常重要的職能,但事實上內控審計行業在中國還處在啟蒙階段。目前內部的審計報告還是附屬於總經理和財務部的職能。問題是如果內部審計從公司治理架構上沒有到相當高的層面就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內控」從法律的角度看企業的內控痛點

此外,在國際上已經有了內部審計的準則,中國也已經引進了,而且本土化了中國的內審責任,但要符合內審要求,必須要有專業的準則去遵循,而且專業人員也要取得相關的認證。但現在的狀況並不是每一個從事內審的人員都有認證的資格,也沒有準則要求他們必須去參考。目前關於企業內控的培訓市場需求量是非常大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內審專業人才短板的現實。

歡迎點擊關注【小毛哥財經】,獲取更多優質財經專業知識分享及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