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秋風起、蟹腳癢。隨著陽澄湖大閘蟹上市,等待已久的“饕客們”又湧向了沿湖各養蟹區。蟹市的火爆並未減輕漁民們的憂慮,近年來湖區養殖面積不斷減少,周邊河塘養殖水面已遠遠超過湖區養殖面積。

陽澄湖是蘇州飲用水第二水源地。為保護陽澄湖水質,圍網養殖面積不斷減少,現存1.6萬畝養殖面積,只有最高峰時的1/10。水源保護是“大前提”,然而“脫離”了湖區養殖的螃蟹,還能叫“陽澄湖大閘蟹”嗎?

對此蘇州市相關部門的答覆是,既要保護陽澄湖水源地,又要保護好“陽澄湖大閘蟹”原產地品牌,辦法是擴大陽澄湖周邊養殖面積,通過“小生態池塘精緻養殖”,養出和陽澄湖一樣品質和口感的大閘蟹。

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退養還湖,圍網養殖只有高峰時的1/10

陽澄湖大閘蟹圍網養殖1.6萬畝,按畝產300斤計算,年產量1300噸左右。可在陽澄湖沿湖區域,已建成養殖池塘面積7.48 萬畝,是湖內圍網面積的四倍多,螃蟹產量以萬噸計算。

池塘養殖的算不算“陽澄湖大閘蟹”? 陽澄湖漁政支隊鍾衛東支隊長鍾衛東說,按照《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原產地保護辦法》,陽澄湖大閘蟹必須是產自陽澄湖水域,即陽澄湖湖中的螃蟹,池塘蟹不能稱陽澄湖大閘蟹。

“光這一條還不夠。”崑山市水產站站長陸小平強調,陽澄湖蟹還需滿足從苗種放養到成蟹養殖六個月的養殖期,把外地螃蟹拿到陽澄湖“洗個澡”是不行的;另外還有規格上的要求:母蟹2.5兩以上,公蟹3兩以上,“三個條件必須同時符合,才是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

鍾衛東介紹,陽澄湖113平方公里水面,分東、中、西湖,原來都是圍網,上世紀圍網養殖面積超過14.2萬畝,從2000年後,陽澄湖圍網養殖面積就一直在減少,現在湖面上的圍網已經不足高峰時的10%了。去年12月底,陽澄西湖上的所有圍網也一舉撤掉了。

隨著陽澄湖養殖面積逐年遞減,不僅“原產”的陽澄湖蟹面臨生存危機,漁民的養殖成本也水漲船高。“合作社原來水面很便宜,現在租金每年都在漲,越來越貴了。” 陽澄湖邊唯亭農業合作社成員漁民黃宗男說,從1999年黃宗男就開始在陽澄湖養大閘蟹,最多的時候,一個人養了80畝水面,經過兩次圍網養殖整改,現在圍網養蟹30畝。以養殖20畝水面計,過去年租金3萬元,現在漲到6萬元,翻倍了,因為圍網養殖水面越來越少了。

水產部門和漁民們擔憂的是,現存1.6萬畝圍網養殖能不能保住。“明年還能不能繼續圍網養蟹?” 黃宗男向記者打聽。蘇州市農業農村局漁業處姚洪濤處長介紹。“陽澄湖大閘蟹網圍養殖2021年合同全部到期。如果1.6萬畝全部拆除,陽澄湖大閘蟹牌子保不住,可如果環保壓力很大,養殖產生汙染,該拆還得拆。

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保護水質,陽澄湖成為蘇州第二水源地

養殖戶養蟹面積不斷減少,根本原因是陽澄湖功能的轉變:從養殖水面變身水源保護地。在陽澄中湖東岸,記者看到了陽澄湖蘇州工業園區2016年7月設立的“飲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範圍”標示牌。

按照2012年出臺的《蘇州沿陽澄湖地區控制規劃》,陽澄湖規劃為崑山及蘇州市區永久性水源地,沿岸三百米縱深地區禁止開發,蘇州市規劃部門介紹,陽澄湖規劃總面積達22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13平方公里,陸域面積107平方公里,規劃溼地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及其沿岸相關三百米縱深地區作為永久性水源地保護。

從2013年至2018年,蘇州市先後實施了兩輪“陽澄湖生態優化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初,蘇州市出臺《蘇州市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實施方案》,三年投資近45億元人民幣,保障飲用水安全。根據實施方案的要求,蘇州市加大了對陽澄湖生態保護力度,當年底湖區的圍網養殖面積從3.2萬畝減到1.6萬畝。

“退養還湖,對水質的改善是明顯的。”省環境監測中心水質部部長張甦說,2007年陽澄湖4個水質斷面監測數據中,氨氮濃度0.83毫克/升,總磷濃度0.071毫克/升,2016年氨氮濃度降為0.08毫克/升,總磷濃度降為0.063毫克/升。

然而與此同時,作為原產地保護的陽澄湖大閘蟹,開始面臨“身份認同”和“信用危機”了。“作為江蘇水產業的知名品牌,和各地消費者喜愛的優質農產品,我們要打響‘陽澄湖大閘蟹’保衛戰,既要保護水源,又要養好大閘蟹。” 崑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於德山說。

“出路”在於跳出“陽澄湖”,擴大周邊養殖範圍。“不能說只在湖內養殖的才叫陽澄湖大閘蟹,廣義上講,陽澄湖以及周邊流域內的池塘裡養殖的大閘蟹,都可稱為陽澄湖大閘蟹。”於德山說,南京高淳固城湖、常州金壇長蕩湖大閘蟹都是塘養,都有原產地地理標誌,“廣義陽澄湖大閘蟹”要得到相關部門地理標誌的審核。

“搶救性保護”陽澄湖大閘蟹,目前包括崑山市農業農村局、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在內的政府機構和行業組織,都在推廣“廣義陽澄湖大閘蟹”概念,擴大原產地保護範圍,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正在向市政府提起申請。鍾衛東介紹,今年崑山啟動了岸上養殖池塘,剛申請原產地保護。

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生態精養,“塘蟹”品質口感不亞於“湖蟹”

保護“陽澄湖大閘蟹”,陽澄湖沿湖各市(區)紛紛“開疆拓土”,擴大池塘養殖面積。

相城區農業部門介紹,陽澄西湖圍網拆除後,2019年初,陽澄湖鎮集體資產交易中心召開養殖池塘招標會,對陸巷村、十圖村2900多畝的234塊養殖池塘進行集中招標,採用原位生態修復技術,對大閘蟹養殖池塘實施了高標準改造。

上世紀8、90年代,崑山陽澄湖圍網養殖達5萬多畝,如今只有湖區養殖只有2000多畝,但另闢蹊徑建成3萬畝現代漁業園區。崑山市今年開始打造區域公用品牌“巴城牌“農產品。“巴城3000戶養殖戶養了3萬畝螃蟹,帶動3—6萬人就業,一產帶三產,帶來外地饕餮吃貨300萬人,產值30億以上,穩定的就業,讓百姓幸福生活有了承載。”於德山自豪地說,園區是個大溼地, 3萬畝現代化漁業園區,生態、生活、生產功能完備,區域水質穩定。

告別了湖區養殖,陽澄湖大閘蟹還能“名副其實”嗎? “陽澄湖蟹是國蟹,品牌是歷史的沉澱,要保住陽澄湖原產地,”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看來,小生態池塘養殖可以通過種植水草、優化水生生物群落結構等措施,人為控制水域生態質量,更容易建立標準。

“陽澄湖水系是弱鹼性,pH值常年在7.5到8.0,養出的螃蟹味道就是有點甜,價格比市場同規格蟹要高出一倍以上,崑山陽澄湖這3萬畝現代漁業園區建成了大溼地,湖區圍網養殖還沒有園區池塘管理精細呢。” 於德山說,蟹塘45%水草底層覆蓋率,與湖區水草一樣,而一旦水草腐爛,更易於打撈和管理。在產業模式上,按“863“模式精養,減少養殖密度,減少螃蟹餵養投放量,每畝投放量從1000只蟹苗,減少到投放800只,回捕成蟹600只,畝產值3萬元,現在已經開始批量上市,不僅大閘蟹品種個頭增加了,產量提高了,而且由於投餌量少了,對環保影響下降了。

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園區的設計思路就是衝著生態溼地的標準建的,養出大閘蟹與湖蟹差距不大,被稱為‘五好大閘蟹’。” 於德山說,這“五好”一是水好,監測顯示好過陽澄湖區;二是設施好,三萬畝池塘投入十個億,漁民稱這是“住別墅的大閘蟹”,園區的品牌、營銷、管控,水質監控與環保同步監控,用全覆蓋的微孔增氧設施;三是安全好,投入藥物納入信息化系統,魚藥誰用的,用在哪個池塘,一旦超量,信息發出指令,技術員就會上門指導;四是信用好,園區信用體系建設做到防偽扣上,從哪個池塘出生,誰養的,用過什麼藥,有沒有合同,甚至連養殖戶有沒有交租金,都一清二楚,消費者也吃的明明白白;五是“巴城牌大閘蟹”也是有文化、有傳承的大閘蟹,大禹時代陽澄湖的治水官巴解,就是魯迅說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湖養改塘養,陽澄湖大閘蟹"洗腳上岸"


陽澄湖大閘蟹離湖不離水,它們"洗腳上岸",到了更好的陽澄湖水系生活,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大轉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朝留得一湖好水,隨著大湖河流等整個生態的好轉,必定能留住陽澄湖大閘蟹的絕世美味。

頭條號關注“新華日報經濟新聞部”,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