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先試先行大膽探索 開創縣鄉醫改新局面

10月26日,由民建中央人口和醫藥衛生委員會、民建廣西區委主辦,中共上林縣委、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上林縣醫療衛生服務縣鄉一體化改革五週年暨健康扶貧工作現場交流會在上林縣召開。記者瞭解到,上林醫改模式探索出便民惠民新路子,破解醫改難題,走出特色“健康扶貧”路 。

現場 村民看病直誇太方便了

在上林縣醫療集團白圩分院,一棟棟嶄新的醫療大樓拔地而起,一件件民生實事在白圩鎮落地生根,這裡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就醫環境質量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以往白圩鎮覃排村村民覃女士看病都要乘坐中巴車到縣城看病,來回一個多小時。自從上林縣推行醫療改革後,她和其他村民到白圩分院就近看病,來回僅需30分鐘。覃女士直誇道,鎮上的檢查設備與縣城的差不多,檢查結束後還能趕回去做工,而且醫保報銷後只花了很少的錢。

黃君書原來是上林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副主任,2017年被任命為白圩分院院長。他說,一體化改革後,縣人民醫院對分院進行人才支援,周邊的群眾小病基本都在分院就醫。

記者瞭解到,一體化改革後,通過分級診療、雙向轉診,提高了報銷比例,減輕了患者的負擔。村民在分院報銷比例達到90%(貧困戶可達到90%以上),在縣醫院總部和市三級醫院,報銷比例分別為75%和60%。

措施 主動轉變職能、下放權力

上林縣委、縣政府把醫改列入“一把手”工程,落實主體責任,主動轉變職能、下放權力,壓實各成員單位職責,各項決策有效落地。

上林縣實行“三不變”“三統一”:機構設置和行政建制不變、鄉鎮衛生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職能和任務不變、收費標準不變;人員、業務、財務統一管理,並完善政府投入機制,在原預算基礎上,每年安排不低於1000萬元財政資金,用於添置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設備。

上林縣鄉鎮衛生院成為縣人民醫院的“分院”, 變成了“一家人”。縣醫院從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對鄉鎮衛生院進行全方位幫扶,衛生院的人員、業務和財務由縣醫院統一管理、調配,從而實現醫療資源的共享和盤活。

推行基層首診負責制和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按照分級診療原則,大病、重病、急救、大手術主要在縣人民醫院,專科、中醫治慢病分流到婦幼分院、中醫分院治療,小病、慢病、常見病、小手術在鄉鎮分院治療,在鄉鎮接診的病人,可以到縣人民醫院任何科室檢查治療,康復期又轉到鄉鎮衛生院,極大地方便了群眾看病就醫,也減輕了縣級醫院壓力。

2016年起,上林縣醫院正式推行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不收押金政策,出院也只需交納個人應承擔的醫療費用部分,有困難無法一次性付清的,還可以向醫院申請分期付款。同時,從2018年9月開始全面實施醫保政策、大病保險、民政救助制度及貧困村醫保再報銷“一站式”信息交換和即時結算服務。

上林縣還在南寧市率先推出“優化門診特殊慢性病認定流程,暢通辦卡渠道”,成立“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特殊慢性病評審專家庫”,統一辦理流程,建立綠色通道。

影響 實現7個方面新變化

通過一體化改革,上林縣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了幾個方面的新變化。改革前,上林縣人民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屬於競爭對手,鄉鎮衛生院醫治不了的病人,寧可往縣外、市級醫院轉治,也不轉診縣人民醫院。改革後,縣人民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變成“一家人”, 關係得到了好轉和促進,“雙向轉診”讓雙方互惠互利,達到共同發展目的,實現患者、縣人民醫院、鄉鎮衛生院三方受益。

居民看病也由“看病難”變為“隨時看”。改革前,鄉鎮病人轉診到縣級醫院,要重新檢查、再次交費。改革後,在“雙向流動、雙向轉診”模式下,實行基層首診負責制和醫學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制度,群眾不再重複檢查。群眾到鄉鎮衛生院就醫,經診斷後,對危急重病人通過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直轉縣級醫院治療;對需動手術但難度不是很高的,可以請縣人民醫院本部專家醫生到鄉鎮衛生院實施手術,免除病人來回奔波之苦,農村患者在基層就能享受到縣級醫院的醫療服務。

由“雙負擔”變為“雙減少”。改革前,病人到醫院看病費用較高,陪護人員費用也不少。改革後,群眾在當地看病,方便家屬對病人的陪護,家屬只需探望、送飯,陪護和農活兩不誤。此外,病人在鄉鎮衛生院住院治療費用比市、縣醫院低,治療新農合報銷比市、縣醫院高。(記者 韋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