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巴格達迪雖死 恐怖威脅未除

快評:巴格達迪雖死 恐怖威脅未除

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題:巴格達迪雖死 恐怖威脅未除

新華社記者程帥朋

美國總統特朗普27日在白宮宣佈,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26日在美軍方發動的一次軍事襲擊中自殺身亡。

巴格達迪是“伊斯蘭國”的創始人和靈魂人物,是繼“基地”組織頭目本·拉丹後最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過去5年來,巴格達迪為逃避追殺東躲西藏,很少公開露面。多次有媒體報道過他的“死訊”,但最終都證實是假的。這次的消息由美國總統以新聞發佈會的方式宣佈,其可信度應該不用懷疑。

特朗普之所以大張旗鼓地宣佈巴格達迪的死訊,無疑是因為這將是本屆美國政府的重要加分項。有媒體分析稱,一來,此時恰逢美國從敘利亞撤軍不久,特朗普政府可藉此作為反恐“標誌性成果”回應盟友對撤軍的批評,挽回些許顏面;二來,可以為美國在中東維持戰略收縮態勢提供理由;其三,還可以為明年的大選積累政治資本。

在國際反恐高壓態勢下,巴格達迪的末日遲早要來。國際反恐問題專家普遍認為,近幾年,巴格達迪之於國際恐怖主義勢力來說,更多是一種“象徵性符號”,“伊斯蘭國”整體勢力衰敗已是大勢所趨。巴格達迪的死訊,將會大大挫敗中東地區尤其是敘利亞境內恐怖分子的士氣,短期內提振國際社會在中東反恐的信心,推動中東反恐向著更加積極的方向發展。

當然,也應清醒認識到,一方面,巴格達迪的恐怖遺毒遠未肅清,“伊斯蘭國”近年來進入“化整為零”的狀態更加值得警惕。在伊拉克,潛藏的“伊斯蘭國”恐怖分子仍在伺機發動襲擊;在敘利亞,數千名恐怖分子被羈押在多處營地,如何處置懸而未決;在也門、阿富汗、埃及,“伊斯蘭國”分支依舊活躍;在歐洲,多國政府擔心恐怖分子迴流威脅自身安全。

另一方面,中東地區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仍然存在。西亞北非地區發生劇變的8年之後,敘利亞、也門、利比亞戰火未熄,伊拉克重建緩慢、示威遊行不斷,黎巴嫩、阿爾及利亞、蘇丹政局動盪,深層次問題猶存。

同時,巴格達迪之死儘管會讓“伊斯蘭國”遭受重創,但該組織並沒有被消滅。從長期趨勢看,恐怖組織結構呈現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徵更加明顯,恐怖組織的分支機構實施襲擊的威脅仍存,中東乃至世界反恐形勢依然嚴峻。

根除恐怖主義需標本兼治。一方面各方需加強國際反恐合作,維持對其全方位的高壓態勢;另一方面一些國家也要早日結束戰亂動盪,實現社會和解,努力改善民生,消除恐怖主義土壤。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更多的“巴格達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