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知识十问


道教知识十问



一、随缘是随波逐流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道法自然。”随缘,也是自然的一种表现。顺应自然,而不是随波逐流。因为弱者随缘是由于无法改变外境,以致受到外缘牵缠,不得自在;强者随缘,是肆意妄为,受自身内缘欲望所控制,一旦遭受打击,将一败涂地。只有智者能够制己之内缘,同时灵活应对外缘。因为在自然变易中含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不变的就是自身的根本立场和原则。只有站定立场,抱定原则,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措施,就不会被环境所迷惑、污染,反而会处处逢源,将任何环境都转化为对自己最有利的处境。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善于随缘的人,总会在人生处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知足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足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要人们有适可而止的精神,而并不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表现。正因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么的不容易;正因为知止,才知道适可而止是为了以后的发展铺下道路。

理性的进取应当以知足的心态去制约内心的贪欲,《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不知足,往往导致人们违背自然法则去得到贪欲的短暂满足,而更大的灾害隐藏在背后。如同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环保问题,大肆破坏森林植被、过度开采矿藏势必会令资源极度匮乏,从而引发各种灾难,这也正是没有适可而止的观念和知足常乐的心态而造成的。所以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

三、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做吗?

《学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于无为。盲目地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这是大错特错的!无为是一种目的,一种境界,很多人将其曲解为过程。《道德经》中说:“常无为而无不为。”但只有通过有为的过程,才能达到无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说“无为”,但是还说过“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教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要人们凡事须“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的法则,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妄作,不肆意妄为。而是应该以“道”行事,处世立命,谨身慎行,朴素节俭,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四、不争就是指逃避现实吗?

道教的不争,是反对不讲道义、不讲策略的争斗,是要人舍弃一些多余的欲望,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正当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不争的真意,是要人们淡化像浮云一样的功名利禄、人我是非,从争名夺利的罗网中解脱出来,转向正当的物质、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种“不争之争”。不争这些无益于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清常静,怡然自乐。《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要像水一样,流到那里,随方就圆,谦和卑下,利益万物。一个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争,也不会失败;即使不言,也不会没有响应。这是因为,不争的高尚行为,自然会感动周围的人。不争是不言之教,标志着一个修道者的修为境界。

五、无欲就是要灭绝性欲吗?

《周礼》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道教是贵生贵己、顺应自然天性的宗教。欲望作为人的天性,不可灭绝,也无法灭绝。试想,没有欲望的人,他将如何生存?如何适应环境?欲望不能压制,也无法断除,如同杂草,纵然拿大石压住,日久它仍然会钻出来。《道德经》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所以,道教从来不主张绝欲,而是要人清心寡欲。《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云:“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欲望并不是克制,而是引导,将一些过多的、非良性的欲望,用一些正确合理的方法使之减少,甚至不再萌发,从而达到“澄其心,遣其欲”,身心清静的安详状态。

六、柔弱是懦夫的表现吗?

《道德经》中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却能驾御天下最刚强的东西。柔弱并不是懦夫的表现,而是躲避各种敌害的锋芒,转而抓住敌方的弱点,一举制服。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理论在道教拳术—太极拳中展现无遗,外表看似柔弱,而势能敌千斤之攻击。

在为人处世中,柔弱也是保身之良策,老子曾经给他的弟子们举了个例子,他张开嘴,让弟子看他的牙齿和舌头,牙齿坚硬,却都已经掉光了;而舌头柔软却还存在。深刻地表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的一生中,能够做到处事圆融,做事游刃有余,那么就能躲避各种与自身不利的敌害,从而达到全身保命的境界。

七、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道教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能够相通,人天的世界是相应的。天有什么,人也有什么。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阴阳。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脏。简单说,人是天的副本。也以此萌生出中医医学的理论。

有关“天人感应”的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天地与人体相类。《云笈七签》引《真文经》之说:“人之生也,头圆像天,足方法地,发为星辰,目为日月,眉为北斗,耳为社稷,口为江河,齿为玉石,四肢为四时,五脏法五行。与天地合其体,与道德齐其生”。人体所有的部位,不仅与天地相对应,还和“四时”、“五行”相联系。所以,治国就好像治身,都应当贯穿于“天道”。第二,神仙与世人相通。《神仙可学论》云:“五脏六腑,百关四肢,皆神明所属,各有主守”。人身中三部八景各有神明所主,所以,修持道教内炼可以与自然相通,从而与道合真。第三,人的言行受到天界神明的监察。《太上感应篇》云:“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又有三尸神,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月晦之日,灶神亦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谨身慎行,堤防过失,勤修众善,自然福报来臻。

八、长生不死是真的吗?

许多人对道教的长生不死产生质疑,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一切有形的物质,都会死亡,消灭,大道虚无,所以能够永恒不坏,历劫长存。步虚词有云:“炼质入仙真,遂成金刚体。”修道就是将生命获得最大限量的释放和延长,并且将生命的质量提升到最高程度。不然纵使活到几千岁几万岁,在世间没有什么善行以利益众生,这样的长寿和千年的古树、顽石有什么区别?享受生命,化度群生,并借助身体修炼元神,炼化自身阴质,就能够与道合真,长存不灭。

九、天有多少层?

道教认为,横竖纵广,十方世界之天共有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亿重,这些天也有很多种分法,如三天、六天、九天等,各教派理论不同,各天的排列也不相同,如佛教二十八天是纵向排列,道教灵宝派《度人经》记载的三十二天则是按照一定方位横向排列。依照《云笈七签天地部》的记载,天有三十六层,其中三界二十八天的排列与佛教相同但名号不同。

第一欲界六天:1、太皇黄曾天,2、太明玉完天,3清明何童天,4玄胎平育天,5元明文举天,6七曜摩夷天。

第二色界十八天:7虚无越衡天,8太极蒙翳天,9赤明和阳天,10玄明恭华天,11曜明宗飘天,12竺落皇茄天,13虚明堂曜天,14观明端静天,15玄明恭庆天,16太焕极瑶天,17元载孔升天,18太安皇崖天,19显定极风天,20始黄孝芒天,21太黄翁重天,22无思江由天,23上揲阮乐天,24无极昙誓天。

第三无色界四天(佛教称之为“四禅天”):25皓庭霄度天(初禅天须陀洹果),26渊通元洞天(二禅天斯陀含果),27翰宠妙成天(三禅天阿那含果),28秀乐禁上天(四禅天阿罗汉果)。

在二十八天之上,又有四层“种民之天”。(又称“圣弟子天”)29太虚无上常融天,30太释玉隆腾胜天,31龙变梵度天,32太极濛翳贾奕天。种民天是修持道教法门有成就的修士所居住。

四层种民天之上又有三清胜境,即玉清圣境清微之天、上清真境禹余之天、太清仙境大赤之天,分别由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天尊主宰,三清胜境,玉清境十二圣位,上清境十二真位,太清境十二仙位,随修道者的修持程度获得相应的果位。

三清天之上名为大罗之天,即是元始大道生化之处,胜境之极。此天没有主宰,只有清静真一之道气弥漫诸天,以彰显大道无形无相之理。《度人经》有云:“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

十、天堂地狱是什么概念?

天堂地狱有很多种。三界之内的二十八重天,众生去恶、积善、种福、断欲,可以往生其天宫,随其功行,各由三官五帝分配托生。但三界之中,轮回不断,众生多为气数所制,天命所困。所以道教修持力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三界之外的四种民天、三清天,都是了生脱死,不落轮回的胜境,只要努力修持,任何人都可以达到。此外,还有十洲三岛、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以及十方灵宝天尊所主的十方净土、九星真君所主的九霄之天,众生各随其修持功行,往生净土天宫,超凌三界,了脱轮回,逍遥快乐。

地狱则有四层血湖地狱、九层九幽地狱、十八层泰山地狱、二十四层酆都地狱、三十六层女青地狱等等。地狱专为罪大恶极之人所设,各狱皆有狱主鬼王掌管,日夜受苦,千万亿劫,不闻水饭之名,纵得仙真救度,脱离地狱,犹堕畜生、饿鬼道中,痛苦不堪。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所以我们要珍惜此生得获人身,得生中华,得闻正法,及早修行学道,脱离苦海,了道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