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卒中日:周口市中心醫院發佈“中風120”三步識別法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 記者 張蕾 通訊員 郭永偉

2019年10月29日是第14個世界卒中日。

在世界腦卒中日來臨之際,為提高公眾腦卒中防治知識知曉率,10月25日,周口市中心醫院舉辦了媒體發佈會,大河報、大河網、周口日報、周口晚報、周口電臺等多家媒體記者應邀,與該院卒中防治專家面對面交流,並參觀卒中中心綠色救治通道。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張曉陽,神經內科二病區主任夏磊、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劉德中、急診科主任馬伯恩 、神經介入及重症監護科主任嶽新燦出席發佈會。醫務科科長毛國璋主持會議。

世界卒中日:周口市中心醫院發佈“中風120”三步識別法


此次發佈會主題是“抗擊腦卒中 我們在行動”,同時周口市中心醫院還發布了“中風120”三步識別法,希望廣大市民能熟記識別法,以免貽誤最佳救治時機。

抗擊腦卒中,周口在行動

張曉陽介紹,腦卒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卒中(腦出血)和缺血性卒中(腦梗死),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和高經濟負擔的“五高”特點。抗擊卒中不只是專業醫護人員的事,而是一項需要發動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長期項目,只有不斷提高大眾識病意識,聯手相關機構縮短送醫救治時間,並且通過專業培訓持續普及先進的卒中救治手段,才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改善更多患者的預後和生活質量。

“我們醫院目前已經打造了卒中防治網絡和1小時黃金救治圈。”張曉陽說,他們還依託培訓講座、健康宣教等多種途徑,對基層醫院急救醫生、社區醫生及群眾開展相關培訓,從一線急救醫務人員和基層社區醫院著手,以實際行動推動腦卒中搶救關口前移,全方位開展腦卒中早識別、快救治系列活動,為周口及周邊城市的卒中防治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世界卒中日:周口市中心醫院發佈“中風120”三步識別法


熟記“中風 120” 三步識別腦卒中

“快速判斷症狀是腦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贏得搶救時間的關鍵。”夏磊說,在卒中的治療上,國際上一直在強調“時間就是大腦”,也就是說,如果患者越早到達醫院並獲得治療,那麼生命得到挽救的可能性越高,預後越好。

同時,他提醒廣大市民,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惕,建議藉助“中風 120”原則,快速識別腦卒中。第一,看1張臉: 不對稱、口角歪;第二,查2只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第三,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一旦符合上述情況,應立即撥打 120 急救電話,或快速前往附近有中風救治能力的醫院就醫,而不是留在家裡自己觀察,更不是反覆找親朋好友協商,貽誤最佳救治時機。


打造綠色通道,縮短送醫救治時間

急性缺血性卒中發病急,病情發展迅速,處理稍不及時就可能給患者帶來嚴重且不可逆的危害,特別是其中的大血管閉塞,有6小時的治療“黃金時間窗”,患者需要在發病6小時內得到快速救治。因此,為了贏得寶貴的救治時間,優化院前急救的效率和院內卒中綠色通道顯得尤為重要。

在腦卒中的介入治療領域,周口市中心醫院經驗豐富,通過和周口急救中心無縫對接,並在醫院內部開通腦卒中“綠色通道”,以確保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得到快速、及時的救治。

馬伯恩解釋:“我院非常重視腦卒中綠色通道的建設。腦卒中中心值班醫生接到120或患者家屬撥打的急救電話後,會第一時間到急診室等候;一旦患者到達醫院,只要判定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立刻啟動綠色通道,醫生全程陪同患者,不需排隊,優先檢查、優先化驗、在急診室就能啟動溶栓治療和取栓治療。”



世界卒中日:周口市中心醫院發佈“中風120”三步識別法


機械手腦血管內取栓,高效安全

2018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內治療指南,將支架取栓作為最高級別推薦,成為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救治的主流,SWIM技術是以Solitaire支架取栓為基石,聯合導管近距離接觸抽吸, 從而實現“支架抓取”和“導管抽吸”的雙重機制的綜合治療技術,具有高效、安全及快速的特點,極大提高了機械取栓的效率。

“急性大血管閉塞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除了基礎的藥物溶栓外,機械取栓是目前最先進的治療方法之一。”嶽新燦說,機械取栓技術無論是開通的成功率、精準性,還是治療時間窗的優勢,都給這類患者的治療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