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数九”歌和夏至“数九"歌各怎么表述?


冬至

一、冬至数九

从冬至之日起,中国即进入了数九寒天。天文专家介绍说,“九九”是我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适用的一种杂节气。它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就春暖花开了。

1、数九在阳历所对应日期

  • 一九:12月22日~12月30日
  • 二九:12月31日~次年1月8日
  • 三九:1月9日~1月17日
  • 四九:1月18日~1月26日
  • 五九:1月27日~2月4日
  • 六九:2月5日~2月13日
  • 七九:2月14日~2月22日
  • 八九:2月23日~3月3日(闰年为2月23日~3月2日)
  • 九九:3月4日~3月12日(闰年为3月3日~3月11日)
冬至


2、数九歌

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广泛流传的“九九消寒歌”说: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


二、夏至三伏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三伏都是四十天。

冬至


三、表征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 雨水沿河边。

惊蛰乌鸦叫, 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

立夏鹅毛住, 小满雀(音:qiǎo)来全。

芒种开了铲, 夏至不纳棉。

小暑不算热, 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 处暑动刀镰。

白露烟上架, 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 霜降变了天。

立冬交十月, 小雪地封严。

大雪河叉上, 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腊月, 大寒整一年。

冬至


请参考!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