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公元前694年,初春,某日。

齊都臨淄城門,一隊浩浩蕩蕩的車馬魚貫而入,其中一輛車上,一位美女端坐如儀。

這個女人就是魯桓公姬允的夫人文姜。十五年前,即公元前709年,齊僖公姜祿甫未能如願把她嫁給鄭國太子姬忽,於是轉而接受魯國的提親,把她嫁給了魯桓公姬允。

很長時間內,齊國和魯國都是友好鄰居。

西周初建之時,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將太公姜尚封於營丘,建立齊國,在泰山之北;而武王之弟周公姬旦則封於曲阜,建立魯國(周公留守宗周,其長子伯禽就國),在泰山之南。齊國都城後來遷至臨淄(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距魯國都城曲阜直線距離不過兩百公里。姬發之所以把兩個最重要的功臣封於東方,是因為那裡聚集著眾多商的遺民,姬發怕他們鬧事,就讓齊、魯兩個國家看著他們。應該說,這個目的基本上達到了,齊、魯兩國牢牢掌控了今日山東一帶的廣闊地域,並且日漸強大,成為春秋前期極其重要的兩個諸侯國。

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春秋主要國家形勢圖


當文姜嫁到魯國時,齊國和魯國同屬一個聯盟,關係還不錯,只是雙方的國勢卻有了些許變化。齊僖公姜祿甫自瓦屋之盟後,已把齊國帶上強盛之路,但魯國基本屬於原地踏步,漸漸被齊國甩在後面,兩國的關係也在此時開始出現裂隙。文姜嫁到魯國七年後,即公元前702年,因鄭太子姬忽怨魯之故,齊、衛、鄭聯軍伐魯,於郎地大敗魯國,這裂隙遂擴大為怨恨。此後齊襄公姜諸兒繼承君位,一心向外擴張,並於公元前695年試探性地侵入了魯國的奚地(在今山東省滕縣南)。

大約就是為了化解兩國的危機,公元前694年初,魯桓公姬允與齊襄公姜諸兒在濼邑(在今山東省濟南市西北之洛口)會盟,重修舊好。會盟之後,姬允即和文姜一起,帶著大隊人馬趕赴齊國。這是一次包含著政治意圖的探親之旅。

車隊緩緩駛入臨淄,城中百姓爭相圍觀,人頭攢動。

此刻,車上的文姜雖然表面平靜,內心卻澎湃起伏,因為她即將見到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齊襄公姜諸兒了。

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詩經書影


大街上,有人目睹文姜這次回孃家的情形,詳細記下來,寫成了歌謠,這首歌后來被收入《詩經·齊風》,名為《敝笱》:

敝笱在梁,其魚魴鰥。

齊子歸止,其從如雲。

敝笱在梁,其魚魴鱮。

齊子歸止,其從如雨。

敝笱在梁,其魚唯唯。

齊子歸止,其從如水。

“敝笱”就是破魚簍子,而“齊子”則指文姜。

此詩分三節,但每節的意思基本一樣,比如第一節,意思就是:破魚簍子攔在魚梁上,魚兒們一點都不害怕,照樣游來游去;文姜回到齊國來了,隨從人員很多,像雲一樣。

《詩經》中有一種常見的表現手法——“興”,就是先詠他物作為鋪墊,既而引出真正要說的主題,因此“興”具有比喻、象徵、烘托氛圍等作用。比如《詩經·周南》首篇《關雎》,先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以成雙成對的鳥兒起興,目的是引出男女之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敝笱》也是如此,以破魚簍子起興引出文姜。問題是,成雙成對的鳥兒與眉目傳情的男女之間是有相似之處的,破魚簍子和美女之間不僅毫無關聯,而且還格格不入。把格格不入的兩件事物撮合到一起,顯然不是為了表揚,而是為了諷刺。

在《敝笱》這首詩中,美女文姜對應的是水中的游魚,而破魚簍子對應的則是沒有明確說出的“禮”;魚沒有受到破魚簍子的約束,而文姜則對所謂的“禮”置若罔聞——早在她出嫁到魯國之前,她就和姜諸兒私通已久,此番齊都重逢,自然又少不了一番雲雨。



沒有人知道,魯桓公姬允是在何時得知了文姜與姜諸兒的姦情。他或許早已有所耳聞,但以為一切都是過去的事情,不願放在心上;或許壓根兒就一無所知。後者的可能性很大。

啟程趕往臨淄之前,魯大夫申繻曾對姬允說:女人有丈夫,男人有妻子,不能互相輕慢,這就是所謂的“禮”;若無“禮”,必生禍端。

申繻這段話雖然委婉,但不能說有多麼含蓄,他顯然早已知道文姜和齊襄公姜諸兒非比尋常的關係,所以勸姬允不要帶文姜同去。姬允沒有聽出申繻的話外之音,因為他還矇在鼓裡。

這個寒意未消的初春,當姬允在齊國都城臨淄,意外地發現自己的老婆竟然和齊襄公姜諸兒通姦之後,頓時怒不可遏。他是一個男人,更是一國之君,怎能容忍如此奇恥大辱。盛怒之下,姬允大罵文姜。罵了什麼,不得而知,《春秋》不會記載這些內容,但是《春秋公羊傳》中提及,姬允罵的是:姬同不是我的兒子,恐怕是你哥哥的吧!

此年,姬允和文姜所生的兒子姬同,已經十二歲了。

東窗事犯,文姜惶恐不已,急忙找姜諸兒商議。

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姬允回國,必然發兵報復。齊國雖然不怕魯國,但多一個敵人無論如何都不是好事。況且眾口悠悠,自此以後,姜諸兒如何面對國人與諸侯?

一番謀劃之後,姜諸兒決定殺掉姬允。殺要殺得巧妙,既要姬允死,又不能讓魯國人抓住把柄。

齊國故事(1)美女文姜與魯桓公之死

臨淄齊國故城遺址


公元前694年四月十日,姜諸兒設宴款待姬允。一場各懷心事的宴席,自然無人盡興,走完所有儀式便草草收場,而姬允早已酩酊大醉。此時,齊國力士彭生出場了。當姬允晃晃悠悠準備登車返回時,彭生抱起姬允,假意要幫他登車,卻暗使蠻力,折斷了姬允的肋骨。當車子返回住所,魯人才發現,姬允已在車中死去多時。

國君蹊蹺地死於鄰國,毫無疑問事關重大,但魯國軍力不及齊國,不敢舉兵伐齊,只能忍氣吞聲,要求齊國嚴懲兇手彭生。姜諸兒順水推舟,殺彭生滅口,勉強將此事應付過去。

十二歲的姬同登上了魯國君位,是為魯莊公。他的母親畏於人言,遲遲不敢歸魯,在他即位數月後才悄悄回來。

文姜帶給魯人的傷痛,需要許多年才能徹底平息,但她本人似乎沒有感受到任何良心上的不安,道德、倫理、羞恥這些抽象的詞語在她身上全部失效。此後數年間,文姜幾乎每年都會跑去與姜諸兒幽會,直到死亡在公元前686年終結了姜諸兒的生命。又過了十三年後,文姜黯然辭世,魯人懷著矛盾的心情,為她舉行了葬禮。

她的一生為魯人所不齒,死後也未能獲得“桓姜”的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