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老杜是一位真心实意为大唐谋生存、谋事业、谋发展的流浪诗人。少年时他漫游吴越,裘马清狂;中年入仕济怀,踌躇满志;晚年虽弃官入蜀,却仍心系天下苍生。杜甫的一生与家国忧患难解难分,这种意识在他的作品中强烈显现,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特征,构成了记录大唐由盛转衰的"诗史"。

作为史诗级创作能手,杜甫擅长以小见大、以点带面,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影射大社会的现状,他笔下的人物形形色色,他笔下的故事简单平凡,却都无一例外地发人深省,饱含深意。一切皆可入诗,即便是隔壁邻里的一个寡妇,杜甫也能写出一篇波澜壮阔的千古名作。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公元767年,杜甫漂泊至四川夔州,居住在一所草堂里,后来杜甫移居别地,将草堂留给了一个吴姓亲戚。原本在草堂前有几棵枣树,邻居中有个寡妇经常前来摘枣,杜甫在时不加阻拦,可吴姓亲戚却禁止打枣,寡妇只好找到杜甫说明缘由,杜甫这才写下了这一首劝吴郎允许寡妇打枣的诗。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由于杜甫以前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的诗,因此第二次便是"又"。不过,题目中的"呈"字颇有意味,它的意义是呈送,是一个敬词。然而吴郎比杜甫年纪小,且草堂是杜甫让给他住的,不管怎么说杜甫都占理,可杜甫却以尊敬的口吻下笔,可见其有求情的意思,让吴郎不好意思拒绝。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杜甫直言自己居于草堂时,任凭西邻扑枣而不加阻拦,因为她是一个柔弱的寡妇,没有吃没有穿,没有赡养她的儿女。"无食无儿"是杜甫对妇人的客观描述,也是规劝吴郎的有力话语。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3、 四句紧接一、二句,道出了寡妇打枣的原因:若不是由于贫苦才会做出这种事呢?正因为她对你心存恐惧,你才更应该与她亲近。陕北地区曾有民歌流传:"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面对寡妇偷枣,不仅没有心生责备,反而意会出现象的深层原因,那就是百姓疾苦,不得不说,这种警世思想万人少有。

4、 六两句阐述了吴郎防备妇人的措施。吴郎为了不让妇人打枣,便在院子周围插了一圈篱笆,杜甫告诫他这完全是多余之举。最后的七、八句两句是这首诗的顶点,是全篇意境的升华,将全篇情感推向了高潮:妇人说官府征税已经逼得她一贫如洗,每当想起兵荒马乱的时局就会流下泪来。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这两句展现了杜甫诗歌以小见大的特点,他以个体寡妇的悲惨经历出发,逐渐延伸到了当时广大百姓受苦的社会根源上,体现了杜甫深深为百姓担忧的心肠。同时,杜甫站在国家层面的立场上说给吴郎听,是希望吴郎能够站得高一些,看问题的思想能够开一些。

寡妇因贫穷饥饿而摘些枣子吃,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同为底层百姓,应该互相互助。在感慨杜甫的善心之外,杜甫的行为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感受。我们试着来想:枣子是水果,几个枣就可顶饱吗?妇人因饥饿而偷枣的理由,是否太过牵强?

杜甫为了让邻居寡妇摘枣吃,特意向亲戚写下一首求情诗,耐人寻味

小解认为背后原因不乏两种可能:其一,杜甫与妇人之间有不可告人的故事;其二,杜甫真心关注底层百姓,能够注意到邻居家的贫苦细节。很显然,第一种可能性不大,杜甫此诗的出发点当为第二种。然而,第二种可能同样令人有些困惑。

再怎么说,杜甫也是出身京兆名门、混过工部的人,他竟然能为了一位寡妇的温饱问题而不怕误会,写下一首思想境界如此高的诗,着实令人敬佩。大百姓而小自己,或许,这就是"诗圣"得来的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