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南展區

黃河岸邊南展區

文丨陳曉麗 攝影丨劉文明

嶄新漂亮的樓房,整齊寬闊的街道,綠色蔥蘢的花園。

這不是城市,是村莊。

在黃河入海處的東營市,曾經有過一個偉大的壯舉,叫做“南展”。

1969年勝利油田誕生,為解決黃河防洪問題,保護大油田,原國家計委和水電部批准興建黃河南展區行洪分流工程。展區群眾顧大家舍小家,奉獻出了土地,離開了家園,全部搬遷至臨黃大堤狹窄的房臺上居住。

房臺,高高的土臺,是鄉親們用鐵鍁挖,用钁頭刨,一筐筐抬,一擔擔挑,純人工修建而成。從1973年開始,至1979年全部搬遷,整個過程歷時六年,鄉親們築臺建房,天天汗珠子砸腳面,付出了多少辛勞?

搬遷後的鄉親們並沒有一下子掉進福窩,房臺狹小,用鄉親們的話說是“院子裡掄不開扁擔”。而且,土地貧瘠,生產生活條件落後,鄉親們的日子依然艱難。

不忍惴度,鄉親們眼看著洪水湧進昔日的村莊,淹沒了曾經的家園,心裡是多麼難受。可以想象,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地,展區人民是怎樣強烈地渴望,跟全國人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

十八大以後,東營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黃河南展區村莊搬遷改造工程,在全市規劃建設11個新型農村社區。2016年,投資近八個億的董集鎮楊廟社區率先完成全部樓宇建設,十九大召開前夕,楊廟社區4790餘名村民全部搬進了嶄新的樓房。

這次搬遷,鄉親們一下子搬進了“城市”。社區供水、供電、供暖、燃氣等配套工程完備,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茅草平房成為了記憶,揮不去的鄉愁濃縮在“董集鎮七里井歷史文化陳列館裡”。展覽館內,一件件老物件,一幀幀圖片,記錄著厚重的歷史,傳承著“七井”精神——愛國、奉獻,協作、拼搏。

楊廟社區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社區的村民樸實、快樂。

頭髮花白的奶奶領著小孫子在小花園裡玩耍。奶奶慈眉善目,笑容裡透著藏不住的喜悅,是啊,寬敞明亮的新樓房住著;土地已經流轉出去,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到時候就給分錢;子女們忙著自己喜歡的營生,家家富足,老人家發自內心地歡喜。

小區裡有各種各樣的活動場所。

手工編織小組,設在幼兒園旁邊的一間明亮的大房子裡。阿姨們坐在小馬紮上,嘴裡嘮著嗑,雙手上下翻飛,彩色的藤條瞬間織出了漂亮的圖案。阿姨說,送了孩子,來這裡幹會兒活,說說笑笑,還能掙點錢。阿姨們很自豪,說她們編的這些東西都出口呢。勤勞慣了的鄉親們,如今日子好過了,仍然不願意閒著。

編織小組旁邊,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叫“社區日間關懷中心”,鄉親們笑稱“託老所”。來這裡的是年齡較大,生活相對困難的老人。老人們圍桌而坐,有的下棋,有的打牌,有的聊天,中午有可口的飯菜,每人每天交一元錢。這些七旬上下的老人,個個膚色黝黑,滿臉褶皺,那是歲月的痕跡。但是,他們個個面帶微笑,神色安然,新社會新時代保障了他們晚年的安定和溫暖。

“託老所”緊挨著的是一個“節假日學校”。每到節假日,會有志願者前來,輔導孩子們學習。農家孩子不僅享受著優質的學校教育,還有送上門來的免費輔導,只要肯努力,成才成名都不是空想。

楊廟社區四周,是無邊的綠。曾經貧瘠的土地,如今到處生長著綠油油的希望,玉米棉花,生機勃勃;成片的果園,碩果累累;更有樹木的海洋,轟鳴著綠色的波濤;當然還有搖曳的蘆葦,那是黃河口獨有的風景。

滾滾黃河水裹挾著黃土高原的泥沙,生長出了這片廣袤的土地,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勞而智慧。在新時代的燦爛陽光裡,有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助力,黃河岸邊南展區,一定會變得更加富饒、更加美麗。

黃河岸邊南展區

向上滑動閱覽

作者簡介:陳曉麗,退休教師,文學愛好者。

黃河岸邊南展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