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場上,中鋒和大前鋒有什麼區別?區別在哪?

雜談哥聊體育


中鋒與大前鋒的區別

中鋒標準,中鋒(Center),顧名思義乃是一個球隊的中心人物。 籃球比賽陣容中的一個位置;一般都由隊中最高的球員擔任,傳統上強調籃下的防守,以及防守籃板球的保護。

由於具有身高的優勢,一些具備進攻天份的中鋒球員也常常成為在禁區附近投籃得分的主要進攻點。

中鋒雖沒有固定的“身高標準”,但以現今世界籃壇的一般水平,男籃中鋒的身高普遍在2米08(6英尺10英寸)以上,女籃中鋒的身高普遍在1米90(6英尺3英寸)以上。在技術統計上,中鋒通常能貢獻最多的蓋帽數,且常能達到較高的投籃命中率(Field goal percentage)以及籃板球績效。

由於身高能夠達到2米13(7英尺)以上,而仍保有良好運動能力的籃球運動員人數有限,少數兼具高度及靈活度的中鋒球員往往能夠成為左右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以美國職業籃球聯盟NBA為例,一個擁有運動天賦、精神、球技和良好體格的中鋒,往往是構成一支強大球隊的關鍵!

中鋒職責方面,職責技術要求

一名好的中鋒還得多才多藝。在進攻方面,中鋒在接近籃框的位置要有單打的能力,他要能背對著籃框做單打動作,轉身投籃是最常見的一項,而跳勾、勾射則是更難防守的得分方式。防守上,要稱為一個好的中鋒,那除了守好自己該看的球員之外,適時幫忙隊友的防守是必須的。簡單地說,若敵方的球員晃過了隊友的防守而往籃下進來,中鋒便要有一夫當關之勇,守住己方的禁區。當然,不是說每回都能滴水不漏,但總是要有“能幫忙”的能力,若一箇中鋒只能守住自己的人,那是不夠的(除非對方是超強的進攻中鋒)。

中鋒有一種變形,也就是所謂的外線中鋒。他與正常中鋒的差別在於,他的進攻主要是跑到外面去投外線,而少做禁區單打的工作。由於中鋒的個頭高,其他矮個子根本守不住,所以到外線投籃可以把對方中鋒引出來,故其在前鋒較強時也相當管用,而在防守時,他就與一般中鋒無異,照樣防守對方中鋒,照樣地抓籃板,猛龍隊的巴尼亞尼就是一個例子。

首先,他在禁區內活動,籃板球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再來,禁區又是各隊的兵家必爭之地,當然不能讓對手輕易攻到這裡面來,所以阻攻、蓋火鍋的能力也少不得。而在進攻時,中鋒經常有機會站在靠近罰球線的禁區內(此乃整個進攻場的中心位置)接球,此時他也應具備不錯的導球能力,將球往較適當的角落送出。以上三項,是中鋒應具備的基礎技能。而在球隊中,中鋒也經常身負得分之責,他是主要的內線得分者,與小前鋒裡外對應。因為他要能單打,所以在命中率上的要求可以低些,但他出手的位置又往往較接近籃框,所以命中率又應該高些,大致來說,五成二可以作為一個標準。對中鋒命中率的要求,是僅次於大前鋒的。

下面到了大前鋒了!籃球比賽中的一個球員位置。大前鋒(Power Forward)在隊上擔任的任務幾乎都是以苦工為主,要搶籃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籃、得分,他卻經常是最後一個。

所以說,大前鋒可以算是籃球場上最不起眼的角色。 大前鋒,有時稱作強力前鋒,籃球比賽陣容中的一個位置,在中國也有二中鋒的說法。

如今現代籃球的大前鋒與過往的苦工角色完全不同,許多大前鋒變得更加全面,越來越多的大前鋒變得擅長於三分球,組織控球,在比賽中的地位也變得越發高上。

大前鋒的要求一個典型的大前鋒是球場上體格較壯,而仍具備一定速度的球員。傳統上,大前鋒被要求利用他們壯碩的體型,在籃下積極強攻並爭奪進攻籃板球;而在禁區防守和防守籃板球的保護方面,則被認為是中鋒的主要任務。但在現今的籃球趨勢中,由於中鋒球員的靈活度,以及前鋒球員的高度均有普遍提升,導致兩者之間的區別日益模糊。

現今世界籃壇的一般水平,大前鋒通常身高在2米01(6英尺7英寸)到2米13(7英尺)之間,體重在230到260磅之間。然而,同時以兩名具備中鋒高度的選手上場的「雙塔」陣容(最著名的就是大衛·羅賓遜和蒂姆·鄧肯的雙塔陣容)或者在一些缺乏高個球員的隊伍中,以大前鋒擔當中鋒角色的情形,均甚常見。

大前鋒職業方面首要工作便是抓籃板球。大前鋒通常都是隊上籃板搶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區卡位,與中鋒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隊的籃板重任。而在進攻時,他又常要幫隊友擋人,然後在隊友出手後設法擠進去抓進攻籃板,做第二波的進攻。通常僅有少數的時間,會要求大前鋒沉底單打,這時候他便在禁區附近來個翻身、小勾射之類的,做些近距離的進攻。應21世紀NBA潮流趨勢,大前鋒中出現了新兩種類型--投射型和策應型。其中典型代表即為德克·諾維茨基。中國球員易建聯,意大利球員巴格納尼和西班牙球員大加索爾也是其中典型。因為大前鋒一般都具有身高優勢,所以固守3秒區的前鋒們對這一類大前鋒的防守比較困難。但投射型大前鋒存在防守與進攻不硬朗,太靠外圍從而導致得分手段過於單一的一系列問題。而策應型大前鋒一般擁有良好的傳球意識,並且依靠其身高優勢,常常在高位送出妙傳。但策應型大前鋒的劣勢在於一般不夠強硬,內線攻擊能力較差,但也有例外,如已退役的克里斯·韋伯,大鳥伯德。

既然大前鋒一般較少出手,而其投籃的位置又經常很靠近籃框,那麼對其投籃的命中率自然要求也較高了。以隊上五個位置來說,大前鋒應該要是命中率最高的一位了,不錯的大前鋒應該要達到50%以上。不過由於得分不是他的強項,所以他的得分可以不多,但是籃板就一定要抓得多。此外,防守時的火鍋能力自然也是大前鋒所必備的,因為他要鞏固禁區,防守當然重要。無論如何,大前鋒就是要做好兩件事—籃板和防守。








阿郭好帥的


大前鋒和中鋒的區別?

1、位置不同:

大前鋒:籃球比賽中的一個球員位置。大前鋒(Power Forward)在隊上擔任的任務幾乎都是以苦工為主,要搶籃板、防守、卡位都少不了他,但是要投籃、得分,他卻經常是最後一個。

中鋒:中鋒(Center),顧名思義乃是一個球隊的中心人物。 籃球比賽陣容中的一個位置;一般都由隊中最高的球員擔任,傳統上強調籃下的防守,以及防守籃板球的保護。

2、職責不同:

大前鋒:大前鋒被要求利用他們壯碩的體型,在籃下積極強攻並爭奪進攻籃板球

中鋒:在禁區防守和防守籃板球的保護方面,是中鋒的主要任務。

3、能力不同:

大前鋒:大前鋒通常都是隊上籃板搶得最多的人,他在禁區卡位,與中鋒配合,往往要挑起全隊的籃板重任。而在進攻時,他又常要幫隊友擋人,然後在隊友出手後設法擠進去抓進攻籃板,做第二波的進攻。

中鋒:在進攻方面,中鋒在接近籃框的位置要有單打的能力,他要能背對著籃框做單打動作,轉身投籃是最常見的一項,而跳勾、勾射則是更難防守的得分方式。

擴展資料:

1、大前鋒的代表人物:

蒂姆·鄧肯(Tim Duncan )1976年4月25日出生於美屬維爾京群島聖克羅伊島(St. Croix, U.S. Virgin Islands),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大前鋒,身高六英尺十一英寸,效力於NBA聖安東尼奧馬刺隊。

蒂姆·鄧肯是1997年NBA選秀狀元,並先後五次獲得NBA總冠軍,三次獲得NBA總決賽MVP。二次常規賽MVP,一次全明星賽最有價值球員,他還是1998年NBA年度最佳新秀,奧運會男籃季軍等榮譽。

2、中鋒的代表人物:

沙奎爾·奧尼爾(Shaquille O'Neal ),1972年3月6日出生於美國新澤西內瓦克,前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司職中鋒,綽號“大鯊魚”。

沙奎爾·奧尼爾在其NBA職業生涯裡,場均得到23.7分、10.9個籃板、2.3次蓋帽;生涯共得到28596分,13099個籃板球,以及擁有58.2%的投籃命中率;

15次入選NBA全明星陣容,4次獲得總冠軍;獲得1次常規賽MVP、3次總決賽MVP和3次全明星賽MVP,15次入選NBA年度最佳陣容;奧尼爾是NBA實力最強中鋒之一,入選NBA“50大巨星”。





A李孝孝


簡單說了,想要論據可以去亞馬遜翻伍登和鮑勃希爾的書。

20世紀20年代,籃球還是2-1-2佈陣,就是倆後衛,一中鋒,倆前鋒。跟足球一樣,倆後衛在後場,一中鋒中場,倆前鋒前場。1932年之後,才演化為如今的套路:大家攻防都擠在一個半場裡。

20世紀40-60年代,NBA基本套路:倆後衛弧頂,倆前鋒翼側,一箇中鋒內線。

為什麼20世紀40-60年代很少大前鋒?因為那時大小前鋒不怎麼分。鮑勃佩蒂?他很長時間打的是中鋒。

到70年代,UCLA的套路改革,出現了1-2-2落位。就是說,一個控衛弧頂,倆翼側,倆內線。

這時就變啦:

控衛,始終不變,弧頂活動。

得分後衛,原來是在弧頂的,現在得去翼側了,好好,那就全面點吧——所以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得分後衛,都是既要弧頂持球遠射,又能翼側單挑突破的。

小前鋒,原來是翼側的,現在還是翼側,不過更靠外圍了,那就練遠射吧!——所以20世紀80年代小前鋒,普遍背身不錯,但遠射一般;越到近年,會遠射的小前鋒越多,就這個道理。

說大前鋒和中鋒了。

傳統中鋒,也就是內線,主要就是在禁區打。進攻時低位背打,高位策應;防守時保護籃筐加卡位。

大前鋒是70年代之後才興起的位置,原本是翼側遊動的前鋒,忽然多了內線屬性,所以就這麼了:比中鋒矮一點,靈活點,活動範圍大一點;中鋒的活也能幹幹,但雜一點。

為什麼20世紀80年代,大前鋒多藍領,就因為內線保護籃下,而大前鋒大多移動能力強,進攻時能策應中投,防守時能移動抓籃板,就這樣了。

到21世紀,因為球場空間小,中鋒在低位容易被包夾,所以內線都拉出去掩護擋拆高位策應,同理防守端,內線也都需要大活動範圍了。

所以中鋒和大前鋒,只是掛個名分而已。說到底,傳統中鋒就是在禁區高低位之間背打+策應,而大前鋒因為是新興的活,所以能幹的活也多些,活動範圍也大一些而已。

而到了現在,隨著小球時代的到來,中鋒已經開始拉到三分線外投三分了。

至於什麼”中鋒應該幹什麼什麼,大前鋒應該幹什麼什麼“,都是扯淡。鯊魚說霍華德背打差,只會擋拆,不像中鋒,其實麥肯那時代中鋒都不背身單挑,都是擋拆後要位再翻身跳投的——套路是死的,人是活的。

會抱著”每個位置應該怎麼打球“死概念的人,都是隻拿短時間套路判斷的。籃球歷史都百來年了,位置怎麼可能一成不變?





RWisMVP


一、拼搶籃板。大前鋒通常與中鋒配合,在中鋒拉出禁區時,負責在禁區卡位,往往要挑起拼搶籃板的苦力重擔。

二、擋拆進攻。在進攻時,大前鋒又要經常幫隊友擋住對手,然後在隊友出手後迅速衝進去搶抓籃板,完成二次進攻。

三、內線防守。協助中鋒在禁區裡防守,干擾或破壞對方的內線進攻。

中鋒的職責分工和打法主要表現為:

一、內線得分。中鋒由於身體優勢,往往需要成為內線得分機器。通常球到了禁區內就是中鋒的得分區域,所以中鋒需要在內線保持較高的的命中率。還要精通各種內線得分手段,比如左右勾手、轉身跳投、強起暴扣等。

二、傳球能力。一個好的中鋒,往往會在內線被對手包夾,這個時候對球的處理很關鍵,及時將球傳送給空位的隊友,也是對優秀中鋒的一個要求。

3、協助防守。優秀的中鋒對於禁區的保護和協防也很重要,當對方球員突破到內線區域時,能迅速的補位協防,儘量不讓對手進入本方禁區,這是優秀中鋒所需要擁有的基本要求;另外在防守上,除了守好自己的禁區之外,適當的換位補防或協防也是必須的。可以說,中鋒就是要做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不過,依照現在的籃球運動發展趨勢,快速攻防轉換的小球風格即將成為主流,大前鋒與中鋒位置的區別逐漸變得模糊起來。


閒來聊籃球


大前介於中鋒與小前鋒之間,有僅次於中鋒噸位和身高,又要具備一定小前鋒的靈活性。如果用武器來比喻的話,小前鋒是衝鋒槍,大前鋒是火箭筒,中鋒是重機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