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唐中宗李顯是高宗的第七個兒子,也是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個兒子。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兩番登基的皇帝。起伏波折的帝王生涯,使他的精神遭受極大刺激,稱帝以後,政治上無所作為,生活上窩窩囊囊,反倒成就了一個強悍的皇后韋氏。那麼,為什麼李顯會兩次登基呢?

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起兵發動政變,殺死張易之張昌宗等,擁中宗復位,廢周為唐。

這是李顯第二次即位,離他第一次即位已經過去了整整22年。他沒有想到22年後,自己還能夠再度登上皇位

唐中宗李顯是高宗第七子。中宗被立為皇太子之前,先是太子李忠被廢,接著,相繼被立為太子的李弘和李賢先後死去。他目睹了兩個兄長的死亡,雖然貴為太子,卻時刻在擔心著自己的命運,生怕也許哪一天,也會落得如此下場。所以,李顯在執掌朝政的母親武則天面前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從不多說一句話。這種態度果然奏效,他的太子當得還算比較穩當。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李顯在娶韋氏之前,有過一任妻子趙氏。趙氏是右領軍將軍趙綽的孫女、定州刺史趙與唐高祖常樂公主的女兒。趙氏因為出身高貴,又有皇家血統,儀鳳二年(677年),當21歲的李顯被改封為英王(原封為周王)時,由父皇高宗李治做主,將姑奶奶的女兒趙氏納為王妃。武則天掌控朝政以後,日益引起唐王室成員的強烈不滿。越王李貞(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聯絡姑姑常樂公主、姑父趙瓌等,準備起兵將武則天攆下臺。垂拱四年(688年),李貞聯絡其他王子起兵,想要除掉武則天。

李貞當初起兵時,曾給當時擔任壽州刺史的駙馬都尉趙寫了封信,請他也參與起兵誅討武則天的行動。趙瓖見信後,非常高興,當即答應,並願意出兵相助。“瓖甚喜,復許率兵相應”。趙的夫人常樂公主對父親取得的江山卻由武則天取代非常憤怒,同時對武則天迫害唐室成員、蔭庇武氏親族的行為極為不滿,因而對侄子李貞等人起兵並邀丈夫參與十分支持。常樂公主甚至讓李貞派來的使者帶話回去給李貞,說到當年隋文帝楊堅將要奪得天下時,尉遲迥雖然是周室外甥,然而卻能響應楊堅之召,起兵相州,聯結突厥,最終幫楊堅奪得天下。她勸李貞等要以尉遲迥為榜樣,捨生取義,除掉武后。常樂公主甚至激勵李貞等人,說你們這些王子如果是男人的話,更應該捨生取義,拯救國家。“夫為臣子,若救國家則為忠,不救則為逆。諸王必須以匡救為急,不可虛生浪死,取笑於後代”。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武則天得知這一消息後,“率兵十萬討之”。李貞起兵20多天後,就因兵敗自殺而死。

李貞死後,常樂公主一家受到牽連,趙家頓時成了武則天的眼中釘。結果,武則天以參與謀反為由,將趙瓖和常樂公主殺了。

之後,武則天又把矛頭直接指向常樂公主的女兒、李顯妃子趙氏。為了發洩對常樂公主一家的仇恨,武則天毫不客氣地“幽妃內侍省”。趙氏被關押後,飽受摧殘,直到死後屍體腐爛,才被人發現,“妃既囚,扃鍵牢謹,日給飼料。衛者候其突煙數日不出,披戶視之,死腐矣”。

自己的王妃死於非命,當時還是英王的李顯卻並不敢在母親面前表現出一絲的怨恨。武則天對兒子如馴服非常滿意。永隆元年(680年)八月二十二日,武則天廢掉自己的次子李賢,即將李顯封為太子,並將他的續絃韋氏冊為太子妃。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嗣聖元年(684年),高宗死後,李顯即位。韋氏也由太子妃轉為皇后。

韋氏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女人,她並沒有從趙氏的遭遇中看清楚自己身處的環境。這個大膽得有些魯的女人,自以為只要自己成為皇后,就可以依靠丈夫或兒子獲得無上的權勢。然而,她和她的皇帝文夫中宗一樣,沒有意識到武則天的強勢。

剛剛即位的中宗和坐上皇后室座的韋后,對於突然來到的權力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這對政治資質平庸的夫妻,認為只要有了帝后的名分,就等於掌握了全盤局勢,根本就沒有想過虛名與實權之間究竟有多大差距。尤其是韋氏,她立即迫不及待地要丈夫提拔自己的孃家人,而李顯也樂於聽命於皇后,立馬將岳父韋玄貞升為豫州刺史。韋氏仍然覺得不滿意,想要讓父親當侍中(宰相),李顯也滿口答應,順便還將乳母的兒子升至五品。

當中宗把要任命韋玄為宰相的決定告訴中書令裴炎的時候,裝炎立即加以勸阻。誰知李顯的腦子已經被韋后的枕邊風吹糊塗了,放出話來:“我是皇帝,想怎麼千就能怎麼幹!韋玄貞是我的老丈人,我就是把天下讓給他都行,一個小小的侍中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李顯的一席話,韋后聽了非常高興,卻把裴炎嚇得魂飛魄散。為了避免皇帝“說到做到”,裴炎將中宗的這番話報告給了武則天。武則天聽後大怒,發覺這個表面窩囊的兒子,原來並不像他表現出來的那樣溫順,立即下定了廢李顯的決心。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嗣聖元年(684年)二月六日,在武則天的安排下,裴炎與中書侍郎劉之、羽林將軍程務挺、張虔勖等人率重兵入宮,當著百官的面宣佈了太后懿旨,廢李顯為廬陵。那個時刻,李顯還坐在皇帝的寶座上聽大臣們上奏,正聽得快要打瞌睡。裴炎宣讀的懿旨,猛地讓他從夢中驚醒。他愣了一會,終於清醒過來,不禁大叫道:“我有何罪?”武則天看著這個沒出息的兒子不緊不慢地回答:“你想要將天下送給韋玄貞,這還不是大罪嗎?”中宗聽得母親的聲音並不大,但是,那一刻,他的耳朵卻像快要被震聾一樣。

李顯啞口無言,只能懊惱地低下頭去。

廢帝第二天,李顯的同胞弟弟李旦被按在了皇帝的座位上。李即位,為睿宗,改元文明。

宰相事件直接導致中宗從皇帝的寶座上被母親武則天趕下來,貶到房州。而正在做宰相夢的韋玄貞,也被武則天流放到欽州。

隨著權力的鞏固,武則天於公元690年正式改唐為周,自稱“聖神皇帝”,睿宗李旦被降為儲君遷居東宮,並改武姓。67歲的武則天正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成為皇帝的武則天並沒有因為兒子被貶就放鬆對兒子的警惕。在房州清苦度日的李顯不但平日被人監視,長安城裡的特使還經常專程前去察看他的情形。李顯每每想起二哥李賢在流放地被賜死就開始心驚肉跳。《資治通鑑》記載:上(李顯在房陵與後同幽閉,備嘗艱危,情愛甚篤。上每聞使至,輒惶恐欲自,後止之曰:“禍福無常,寧失一死,何如是!”每當有使臣前來,他都以為他們是奉母親之命來殺死自己的,心中無比驚恐。李顯脆弱的精神簡直無法支撐他去面見使臣,只要聽說使臣來到的消息,他就崩得只想提前自殺了事。李顯尋死是很容易,然而他若是死了,他的妻兒女卻也就再沒有了活路。在這樣的情形下,李顯每次尋死都被韋氏緊緊地拉住。韋氏反覆地勸他說:“禍福無常,人生一世早晚也是個死,想通了你又何必如此心慌,反倒自己去尋死呢?

久而久之,韋氏強硬的態度和安慰幾乎成了李顯流放生中唯一的一根稻草,成了他精神上的依賴和支柱。據說他曾經滿懷感激地對韋氏許下誓願說:“假如我真有朝一日能重登皇位,一定不會忘了你的恩情,凡是你想要的、你想做的,我都從你所願,絕不加以禁制。”如此驚恐悽惶,生不如死的日子,李顯和韋氏整整過了14年。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晚年的武則天,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

在她的內心深處,李家和武家難以取捨。躍躍欲試的武三思等人是自己的同姓後代;李顯、李且兩個兒子厚老實,為人謹慎,而且都做過皇帝;再加上大臣們心中對李唐王朝的感情難以磨滅,依然希望在武皇身後天下能夠恢復李姓。

聖歷二年(698年),武則天身體狀況越來越差。群臣奏請武則天召廬陵王李顯回京。關於武則天為何最終將李顯立為太子,有一個關於解夢的故事。一天,已是74歲高齡的武則天對狄仁傑說:“膚昨晚夢見一隻大鸚鵡,兩個翅膀均折斷了。愛卿看是什麼徵兆啊?”仁杰抓住這個絕佳的時機對武則天說:“陛下姓武,那鸚鵡便是陛下了。兩個翅膀就是陛下的兩個兒子,他們都處於禁的地位,就是兩翼折斷的意思,沒有翅膀的鸚鵡不能飛翔。這個夢的意思是說,如果陛下再次起用兩位愛子,才能使折斷的雙翅復原。”

當時,武則天把想要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想法,試探性地和大臣們商量。狄仁傑堅決反對,他和另一位大臣王同方說:“母子和姑侄,哪個更親呢?世上只聽說過兒子為母親建祠堂的,哪聽說過侄子給姑母建祠堂的呢?如果陛下將自己的親子立儲則身後可安享宗廟血食,如果立侄為儲,恐怕將來會無人尚饗啊。”正是狄仁傑的這香話,讓武則天終於醒悟過來。女皇下定了決心,把幽禁在房州的廬陵王李顯回長安。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聖歷二年(699年)的三月九日,武則天秘密派人前往房州,將李顯接回了長安城。韋氏陪著丈夫在生死邊緣上苦苦支撐了14年,終於盼到了帶來喜訊的密使,其驚喜可想而知。

三月十八日,李顯返回洛陽。這一天,武則天彷彿不經意地對狄仁傑開起了玩笑:“還汝太子。”隨後,李顯就像變戲法一樣被召上殿來,並隨即復立為太子。狄仁傑當場淚流滿面。

神龍元年(705年),82歲的武則天終於病倒了。

正月,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突率羽林軍500餘人,衝入玄武門,殺張易之、張昌宗。迫使則天皇帝傳位於中宗,改年號為“神龍”,復國號為唐。中宗復位後馬上立韋氏為皇后,又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后的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后參預朝政,對張柬之等功臣卻不加重用。中宗第二次登基,從此重見天日,又開始了自己的帝王生涯。

他一生兩次立儲、一次被廢、兩次登基,是歷史上兩番登基的皇帝

縱觀李顯的一生,他的命運一直都沒有真正被自己掌握過,他也似乎從來沒有過掌握自己命運的想法。在他的生命中發揮作用甚至肆意塗改的是幾個女人,李顯的整個生命和遭際操縱在她們的手中。這幾個女人中的三個與他有血緣關係:母親武則天、妹妹太平公主、女兒安樂公主;另兩個則是他的妻妾:皇后韋氏、昭容上官婉兒。

可悲的不是不願改變,而是不敢去抗爭這才是中宗李顯最大的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