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石家墓地在2016—2017年考古发掘中,取得了重大收获,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2018年,为寻找与石家墓地匹配的人群居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展开了对墓地东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遇村遗址的考古调查,成果显著。这也昭示着“

遇村”,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名字,为今人所熟知。

遇村遗址位于马莲河以东、九龙河以南、无日天沟河以北的早胜原上,现隶属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早胜镇遇村。西为遇村南沟,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家墓地隔沟相望。早胜原,旧称枣社原,是宁县境内最大的原块。商周时期属豳地。东周时期,义渠占据,后为秦地,置义渠县,属北地郡。东汉时设泥阳县,属安定郡。原面平坦宽阔,黑垆土分布较厚,是陇东地区重要粮食基地。地貌形态上为黄土高原沟壑类型,山原相交,河溪纵横,壑谷深险,梁峁参差。

遇村遗址考古调查结束之时,恰逢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银百高速”甜罗段公路建设需要穿越遗址区。2018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对遇村遗址施工区域展开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历时3月,共发掘面积2100平方米,成果喜人。2019年,为明确本年度工作目标,做到准确学术定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联合对遇村遗址周围区域展开重点考古调查。联合考古队以遇村遗址2018年发掘区为中心点,向四周辐射。调查方法以老乡走访形式结合拍摄航片数据,有目的地缩小调查范围。我们将航片上植被标识显示为曲尺形阴影的区域作为此次重点调查区域,发现有大量陶片、板瓦与筒瓦等遗物。在此调查基础上,联合考古队聘请经验丰富的两名探工来对我们的重点调查区域进行了试探,发现了厚度约有5米的城墙遗存(图一)。自此,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一 2019年遇村遗址试探发现城墙遗存

通过对遇村遗址2018-2019年考古发掘,不仅发现了数量颇丰的灰坑,另有蓄水池、墓葬、窑址、祭祀遗迹以及城垣遗迹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等(图二)。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二 遇村遗址2018—2019年发掘区

灰坑:分布于整个遗址区。平面形状大多呈圆形,兼有椭圆形、不规则形等,形制分平底与圜底两类(图三)。多开口于第②层—垫土层下,打破第③层—垆土层及生土。包含物主要为陶器、骨器、石器三类,陶器以泥质灰陶居多,兼有少量夹砂红陶、夹砂灰陶等,可辨器形主要有鬲、豆、罐三类,兼有甗、瓮等器类;骨器大多经过磨制处理,器类主要为锥、铲、针、簪;石器较少,器类以刀为主。此外,发现少量槽形板瓦、纺轮、玉玦等小件(图四—图六)。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三 圆形灰坑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四 骨锥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五 玉玦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六 槽形板瓦

蓄水池:发现1座,为一灰沟和灰坑组合而成。两处遗址组合成具有入水道、蓄水坑的典型单位。其中蓄水坑坑深3米,坑内满见淤土痕迹,基本不见出土物。而灰沟则呈东北-西南逐步降低的斜坡状分布,最终与灰坑接壤(图七)。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七 蓄水池

墓葬:集中分布于遗址区西北部,零散分布于遗址区。墓葬形制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式主体为仰身直肢,兼有仰身屈肢。墓葬存在南北向与东西向两类,其中南北向墓葬大多开口于第②层—垫土层下,多打破灰坑等遗迹(图八)。出土器物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图九—图十)。东西向墓葬除分布于单独墓葬区外,遗址区内亦有少量发现,皆被灰坑所打破(图十一)。出土器物以单件陶器为主,器类为鬲、豆、罐,个别墓葬发现有铜器,以铜戈为主(图十二)。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八 南北向墓葬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九 铜鼎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十 陶鬲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十一 东西向墓葬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十二 铜戈

窑址:发现1座。整体为西北—东南方向,为竖穴式升焰窑。由操作间、窑室、窑箅、火膛等组成。

城墙:主要针对北城墙3米长的一段,进行解剖,发现其横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城墙采用了挖槽起建,层层夯打的构筑方式,表面存在密集的夯窝痕迹,分布均匀,非常坚硬(图十三)。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十三 城墙

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F2为代表,平面呈长方形,面积100多平方米。建筑南部有台阶三处,紧邻南部的东西两地各有台阶一处,台阶皆存在不同程度的破坏的情况。发现柱洞16个,大小基本相同,在中心柱础四周存在祭祀坑4座,其中方形3座,出土了零散兽骨以及散乱陶片,圆形1座,出土了马下颌骨、石锛等祭祀物品(图十四)。

甘肃宁县遇村遗址,一座春秋时期的巍峨之城

图十四 F2大型建筑基址

遇村遗址年代延续时间较长,上限至先周晚期,以G8为代表。西周时期遗存以东西向墓葬为主体。遗址盛行年代集中在春秋早中期,包括各类灰坑、灰沟等遗迹。其中东西向墓葬,流行腰坑,个别器物上有族徽标志,与石家墓地东周时期南北向墓葬差异较大,可能存在早晚两支人群的更迭。

2018年与2019年发掘区,无论从遗存内涵,或是出土物来分析,城址内存在一定的功能分区。

遇村遗址与石家墓地空间分布上相近,不足1公里;年代分期上,遗址主体年代与石家墓地盛行年代基本一致;文化内涵上,遇村遗址发现的城垣和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表明该遗址是一处等级较高的城址,与石家墓地发现诸多高等级贵族墓葬相匹配,二者“居”与“葬”关系基本可以成立。

甘肃宁县石家墓地、遇村遗址考古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城址,是近年来两周考古又一处重要考古成果,弥补了过去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增强了学术界对两周时期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格局演变的新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型聚落遗址。从共同的文化因素来看,该聚落是由周文化、戎狄文化与秦文化共同组成。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处由多支人群组成的国家正在缓缓向我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来源丨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目的及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目的只为信息共享,无其他目的;

备注: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处理,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