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粮草”去扶贫的喜与忧

何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个国家扶贫日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艰苦卓绝的“马拉松比赛”终点就在眼前,夜以继日奋战在扶贫第一线的广大扶贫干部已经看到胜利曙光,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近期在一些地方频繁出现自带“粮草”去扶贫的现象。笔者朋友小张是一位扶贫干部,为了抢在2019年年底前打好当地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小张住在贫困户家里,每周都会回县城采购一次口粮;笔者老家邻居里也住着一位自带“粮草”的扶贫干部。今年国庆回老家,邻居抱怨“最近,这些驻村干部怎么了,简简单单的一顿清茶淡饭,也非得自己去煮?”对于邻居的疑惑,笔者问过小刘,得到的答案是“脱贫脱钩的最后时期,与贫困户的关系一定要清,千万别稀里糊涂地被贴上扶贫领域腐败的标签……”惊愕之余,更多的是深思。

不贪不占、不拿不要,严于律己,自觉抗拒微腐败,营造风清气正的干群关系,是扶贫工作的题中之意。自带“粮草”去扶贫,让我们惊喜地看见了扶贫干部清清白白做事,干干净净做人的一面。但,如果担心“晚节不保”,一味在“清”上花心思,刻意自带粮草,另起炉灶,与群众保持距离,以“清”示人,必然打官腔,摆官架,“清”有余而“亲”不足,不仅难与群众打成一片,还容易让贫困群众产生“假正经”的错觉,难以激发群众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还容易出现”脱贫脱钩,再也不见”的尴尬现象,难再“扶上马送一程”。

脱贫攻坚不仅是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需要贫困群众的积极“互动”。如果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为了自证清白,拘泥于一日三餐这些小节,很容易中伤群众感情。脱贫攻坚到今天,群众对扶贫干部的认识早从开始的“我不脱贫你不脱钩”转变为“好干部、好闺女”,他们已经打心底认可了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在情感上早把扶贫干部当成了“一家人”,每当有干部发生意外,倒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他们心里比谁都难过。如今,再纠结于一顿家常便饭,似乎显得不和谐,给人“分生”之感。扶贫干部如何解决吃饭问题?与其自带“粮草”,不如如实付生活费,把精力放在为贫困群众广开财路上。

脱贫有穷期,枝叶总关情。在这个决战深贫的收官期,更需要每一位扶贫干部在“亲”上下足绣花功夫,把贫困群众当“亲人”的感情再深一点,把脱贫摘帽的目标当“家事”的竭尽全力再添一分,急贫困所急的紧迫感不减,尽锐出战的力量不松,一鼓作气,彻底攻克贫困这座历史堡垒。(何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