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怎樣起源的?

囍嘉楽


漢字是每個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事物。然而,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至今也沒有統一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倉頡造字說”。

東漢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創造了“書契”。“書契”是指刻寫在陶坯或甲骨上的文字。原始文字的起源和發展的幾個階段是“八卦”、“結繩”、“書契”。因此,在漢字起源的諸多說法中,以“倉頡造字說”的影響比較大。《荀子》、《呂氏春秋》和《韓非子》等古文獻,也都肯定了“倉頡造字說”。

第二種說法是“陶器刻符說”。

仰韶文化陶器記事符號被發現後,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這是具有漢字性質的符號。在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帶有記事符號的陶器。大汶口文化陶器的一些刻符被解讀為戍、斤、斧、炅、旦等字。因此,人們認為,中國漢字起源於陶器刻符。

第三種說法是“殷商甲骨文說”。

持這種說法的學者認為,文字在殷商時才出現——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因此,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現在已知用於記錄成句語言系統的最古文字。在商代,甲骨文已具有相當程度的規範化。它不僅在語法結構上為先秦書面語言奠定了雛形,而且在字形上也跟西周、東周、秦、漢文字一脈相承,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范文瀾也持這種說法。

第四種說法是“夏代起源說”。

郭沫若認為,像其他事物一樣,文字的產生與發展更應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因為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所以其產生至少應在商以前1000年左右,因此中國文字應該是起源在夏或夏之前。已進入階級社會時代的夏應該有文字,至少應該有原始文字。

在現有的文獻資料中,《史記》中的《夏本紀》、《殷本紀》都載有明確的先王、先公世系。它所依據的肯定是古代文獻的記載。也就是說,用於記錄歷史的、開始與語言相結合的文字系統在夏啟時代已經出現。

但是,這僅僅是推測。因為在考古發掘中還沒有發現確鑿無疑的夏代文字。中國文字究竟源於何時,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謎。




哎呀馬呀


漢字是在古文字的基礎上產生的。

中華文字,簡稱華文。從甲(甲骨文)、金(金文)、篆(篆書)、隸(隸書)到楷(楷書)形體的演變,是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影響。甲骨文、金文產生於部落聯盟的商、周時期,文字的形體是約定性的,不是統一規定的,如水“ ”、“ ”。以角形、曲形筆畫為主,結構可上可下,可左可右,是典型的象形文字。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產生於周朝,小篆是秦始皇“書同文”的書體,文字形體有嚴格的規定,不可隨意亂寫。在秦始皇的功績中,本人的觀點是他統一文字的功勞超過他統一中國。沒有文字的統一,就沒有我們泱泱大中華,就像現在的歐洲,即使有個歐盟存在,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永遠也是四分五裂的。篆書是用圓曲形的線條圍繞而成的書體,有明確的重心,筆勢向內包圍,反映了是以皇權為中心的思想觀念。篆書難寫,實用性差。源於戰國時期的隸書,具有“蠶頭燕尾,重心向外擴張”的特徵,反映的是諸侯爭霸,向外擴張的思想觀念。隸書呈扁平形,筆畫呈波浪式的書體,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結構,使文字走上了筆畫書寫的道路。但依然保留了圓弧形、尖頂形的筆畫,書寫的順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隸書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是由象形到筆畫過渡的文字。

兩漢時期,易學研究的盛行,文字發生了質的變化。受易學思想的影響,文字的圓形筆畫逐步被現在“漢字的八畫”取代。受易學“蓋天論”影響,漢字字形過渡到我們現在看到的方塊字。特點就是“方正端莊、結構平穩、重心聚斂、筆勢向心”。到魏晉時期,基本定型,也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楷書,及正書。在易經八卦影響下,產生了漢字的基本筆畫—八畫(點、橫、豎、撇、捺、折、彎、鉤)。有這八畫構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的漢字。每個筆畫都具有特定的意義。這裡我舉兩個簡單的字“元”和“無”,來說明下漢字的產生是怎樣受易經八卦影響的?。

元(圓)、無(無)(這個兩個字上面的都有兩橫,這兩橫都代表陰。在易經的八卦爻符中,一橫為“陽”,兩橫“- -”為陰。元中的兩橫“二”意思是指母親的陰道,兩橫下面的“兒”,是人的變形,指不會走的嬰兒或者說小孩子,這個字的圖畫場景是嬰兒從母親的子宮陰道出來的過程。孩子出生,正常順產是頭先出,所以“元”有開始的意思,如常說“從頭開始、元月、元旦、元年等;頭是圓的,讀音借了“圓”的音,元的本意是人頭,如可衍義為元帥、元首、元勳等。無上面兩橫“二”代表陰,指陰間,下面也是人的變形,指躺著的人,死人,以“人入陰間”表示人死如燈滅,什麼也沒有了,借“無”聲表示人死什麼也不知道了,即無知。所以,易經是漢字產生的理論基礎。

從秦始皇統一文字,到兩漢時期開始用筆畫代替象形,定型於魏晉時期,通行於現在的楷書文字,就叫漢字。漢字是華文發展的高級形態。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一脈相承的表意文字。是世界文字史上唯一與時俱進,萬古長青的文字。華文的形體演變,是我們華夏民族對宇宙、自然、社會、科學認識發展的體現。下面我們從新造字“砼”來說明漢字是發展的。

漢(悍)“漢”是由“漢”簡化而來。這個繁體“漢”是有水和難(難)的省形組合的,漢水經過崇山峻嶺,艱難流出,出來後洶湧澎湃,來勢兇猛,讀音借“悍”表示強悍。漢水出,荊州浸(jin),就是說的漢水的兇猛。漢高祖劉邦滅秦後始封為漢王,後從漢中起兵滅項羽建立西漢王朝。漢朝建立初期,對匈奴採取綏靖國策,到漢武帝轉守為攻,於是又產生了一個“㵄 ”字,由水(大海)、大(廣大)、或(區域)組合的,意思是從長城到大海的廣大區域居住的這個民族極為強悍,很難征服。因漢武帝不斷地發動對匈奴的反擊戰爭,長城外的遊牧民族把我們的華夏民族的人稱為“漢人”,這就是我們大漢名族的來歷。“ 㵄”是西漢時期產生的文字。後來就把漢水的“漢”和 漢武帝時期造的“㵄 ”族的“㵄 ” 合流為“漢”。後來簡化為現在我們用的“漢”字。簡化的也很有道理,用“又”取代“難”,又是手的變形,友好中“友”的省形,讀音借“優”,取“右手優於左手”作參照,來比喻這個靠近大海的民族漢族強於西北的少數民族,同時也喻意大漢民族與西北少數民族友好,手牽手。漢字是發展的、與時俱進的,也是民族團結的文化基礎,祖國統一的基石。接下來接著說“字”

字(孳) 字上面的寶蓋頭“宀”讀(mian ),是房屋的歸類符號,是家的省形,表示家;下面是“子”,指小孩子。以“家中生子,傳宗接代”作類比,表示“文中生字,傳承文明”。如:“日是文,月是文,日與月合在一起就生了一個兒子叫“明”,稱之為“字”。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明”這個字明顯有父母“日”和“月”的基因,因為天上地下,最明亮的莫過於日月。字的讀音是怎麼來的?文與文結合可以生字;文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字和字結合也可生字。就像人繁衍生息一樣,借孳生的“孳”音,說明文字也像人類樣,繁衍、孳生。漢字是記錄漢語、傳承中華文明的系統文化符號。


嚴師說字


漢字起源,傳說為倉頡造字,其實,漢字是大家約定俗成的、賦予了共享意味的符號,再加上所處部落的強勢主導、部落融合、時空豐潤等歷史性發展,乃成漢字體系!漢字有別於語音為核的文字系統,它是音形義的綜合體,並具有很強的語意組合、外延拓展、內涵變異和語境新生的活力!就漢字的本質來說,漢字是圖形文字,就是把人們的所見所聞所感用大家共認、共識、共享的符號記錄下來的造字形態,如象形、會意、指示等圖文漢字。隨著經濟社會等的發展,根據現實和人群的需要,又創建了形聲、轉註、假借等依賴圖形文字的漢字組成,從而拓展並生成了漢字匹配當前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生活等人類發展的運用功能。再加上漢字的內涵、外延、組合、語境等的增殖活力,漢字、漢語的社會功能及其價值得以完善,並建構了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豐富內涵、外延、組合、語境等的生長功能!這與其他語言文字的出生、發展、豐富等歷程類似,但漢字音形義融為一體、並一脈相承五千史海的獨特性,是漢字、漢語最為驕傲的秉性!


碧潤曦霞


漢字是怎麼起源的?這個問題不難回答。

1,古人在漫長的勞動以及與自然鬥爭過程中,他們學會了用語言來彼此溝通交流,同時他們又發明了“文字”或“符號”,以此方式來記錄語言,以便人們彼此間更好的交流和溝通。

2,用來記錄人們彼此間需要交流與溝通的語言及信息的方法很多,有文字的方式,也有符號的方式,更有聲頻和視頻磁帶或內存卡等等。古人發明了文字和符號。

3,中國古人發明了漢字。

4,漢字起源於古人的發現。a,古人發明了象形字。比如漢字中“爪”字,就來源於雪地上或泥土上面的鳥兒走路時留下的腳印。b,古人發明了會意字。比如漢字中的“本”字,指的就是樹木的底部,意思即“根”,即本的意思。c,古人發明了形聲字,即字的組合,一邊代表了這個字的發音,一邊代表了這個字的形象。比如漢字中的“草”字。再比如“住”字等等。

5,古人發明的漢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細化和複雜化,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不斷髮展的。

6,包括漢字在內的漢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詩領頭羊


謝謝悟空。這個問題問得好,萬物皆有源,漢字不例外。漢字源於字。字源於音形義。音形義源於語言表達模式。語言表達模式源於肢體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語言表達能力源於生活。生活源於活著和傳承。傳承源於生產。生產源於族群交往合作。交往合作源於氏族社會。社會源於勞動和生產力。生產力源於古代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源於專門的分工合作。社會活動分工是形成語言習慣的基本要素之一。字體發展到漢朝,完全推廣到民眾,形成整個華夏文明的民族偉大成就之一,被當時世界尊稱為“漢字”。漢字綿延不絕,是世界罕見的文明史奇蹟。


中國知識考古or兆昌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人類始祖伏義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而創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