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精神的浩瀚,

想象的活躍,

心靈的勤奮,

就是天才。

——狄德羅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文丨舊故麻袋


《他鄉的童年》迎來了完結篇,兜兜轉轉好幾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終於能正視一番我們本土的教育和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孩子。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之前看芬蘭、看日本、看英國,多多少少都有些羨慕,倒不是說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只是自己曾經也是孩子,算是國內教育的親歷者,如果我是周軼君,或許也會看到芬蘭的教育方式,伏在老師肩頭哭吧,因為真的感同身受。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在說最後一期的內容前,先說說我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我是一個被安排長大的孩子,什麼時間起床、什麼時間吃飯、什麼時間上學、什麼時間放學、什麼時間做作業、什麼時間上床睡覺......看似有條不紊的作息時間,實則是有條有框的規規整整。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我們不被允許活動,不被允許看電視,不被允許接觸外面的事物,似乎一切和學習無關的事情,父母都希望你不要去沾染,否則你就是“不務正業”。

從一年級開始到高三畢業這十二年時間,成績成了你的一切。你若考90分以上,不錯,你出去,爸媽臉上還有面,親戚問起來還能驕傲的誇幾句;但你若考不及格,沒上80分,爸媽眼裡就沒有光,甚至在對外的言語中,充斥的也是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和孩子自身的無用。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而在這些關於成績的比較裡,“高考”成了家長之間攀比最盛的特殊時間點,就好像只要孩子高考成績好,未來的人生就能迎來“高光時刻”,一直敞亮;而沒有考好的孩子,就只能意味著一事無成,成為未來同齡人中的“失敗者”。

我想,在中國,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都是像我這樣被貼著標籤長大的,我們不需要個性,不需要思維能力,我們只要求成績,拿到高分,與人競爭,進入更好的學校,找到更好的工作。

與其說成年人賺錢的壓力大,但孩子們學習的壓力也不小,一週五天的學校,週末還得上補習班,放個暑假寒假,還得要上興趣班和輔導班,美其名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父母都在“望子成龍”,把所有對自己寄託一絲不剩的過給孩子,母上大人在我小時候最常重複的一句話是:“要爭氣,要靠自己。”小時候的我不知何為“爭氣”,以為考個好成績回家就是母親口中的爭氣。但等到長大,我才明白,原來所謂的“爭氣”,是要你有房有車有存款,物質上的“過的好”就是爭氣,這爭氣,到後來,解讀為“長臉”,替父母“長臉”,替家族“長臉”。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以上是家庭教育的環境,那麼學校教育呢?

國內的學校教育被稱為“訓練”,而考試,是檢驗“訓練”是否到位的唯一標準,在學校,我們跟題海戰術為伍,跟背誦全文為伍。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從小到大,聽寫默寫,是家常便飯,背誦古詩詞,那是必備技能,我並不是覺得這樣不好,古人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讀史,能明一個人的心智,能教化一個人的氣質。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在國外,我們聽到最多的是開放的思維和創造力,在國內,我們講究傳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學能看能說的東西太多,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古人那些語言、事件牢記心中,一代代流傳下去。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我們不會去森林裡上數學課,但我們有孔孟之道,有莊周曉夢,有毛筆字,有國畫,有非遺傳承的手工活。

這些是中國教育裡最有趣的部分,我們有意識的會去了解歷史、追尋歷史、感受歷史,在穿越中享受知識傳遞的奧秘。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說回《他鄉的童年》,最後一期雖是講述國內的教育,但並沒有把鏡頭對準教條化的傳統學校教育,而是把鏡頭對準了有趣的夏令營。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在節目中,那個什麼都教的夏令營,確實不錯,在國內,很少能有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這種教學模式有些西方化,課堂相對是自由的,沒有那麼規矩的“上課、起立、老師好”,他們三五成團,一起研討,一起思考,課題式的教學,辯證化的回答問題,從小教這些孩子在提出觀點時要“有理可依”的提出論據。

這樣的課堂更具包容性,思維的發散性,的確是衝破了傳統教育的束縛,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也無需給這道題一一打分,分享,討論,最後得出結論,一堂課就結束了。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無比羨慕現在的孩子還能有這麼優質的夏令營,但回頭一想,又有多少家長願意花這個錢,或者說花得起這個錢,給孩子們報這樣一個所謂的“興趣班”呢?說實話,更願意把這個錢花在語數外的課外輔導班上吧!

教育環境的壓抑和家庭教育模式化的教條,讓國內孩子從小就不可能擁有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而最終,可怕的是對下一代的教育,我們還是會回到模式化中去,因為被整體環境促使。

我質疑國內的教育,也同時明白癥結所在的無可奈何,試問誰願意孩子活在題海戰術裡呢?我們也希望會有一個更開放的教育環境,但目前看來,要改變並沒有那麼容易。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重申,我並不是覺得國內教育的內容有大問題,只是整體環境上,看起來頗讓人焦慮,融會貫通一下,或許我們能給下一代更好的學習環境。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他鄉的童年》完結了,教育不會完結,希望我們這一代能給孩子一個開放式的家庭教育。


《他鄉的童年》完結,這一次看國內教育,我看到了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