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路,四季景,一顆心

一段路,四季景,一顆心

在城市的鋼筋叢林中穿行久了,不知不覺,人會麻木,心會鈍化,眼睛也渾濁起來。

遠離山林,在水泥包裹的空間,像禁錮在無形的籠裡,沉悶密實,身體逐漸在虛化,整個人要生出斑斑鏽跡。不同於水泥,石頭和土地可以呼吸,砌成花牆長出草木後,生命就在枝頭搖曳。

不會呼吸的水泥建築不會滋養生命,也感受不到春天。

但是,上班途中的一段路,讓我與自然重新發生關聯。這條隔開大路的小街,呈現別樣的生機,時光彷彿在這裡停頓和安靜下來,一副閒散、自我的樣子,“生”的氣息迎面而來:買早餐的老人、慢吞吞溜達的胖狗、熱氣繚繞的包子鋪、水果攤上鮮亮飽滿的色彩……不緩不急,自由舒展,像一場雜亂無序的意識流,又像緩慢推進的電影鏡頭,一切都按照自己的節奏行進、流淌。

在這樣一條瀰漫著濃濃煙火氣的路上走著,有一種人間的真實感與踏實感。

一路走來,清晨或黃昏,心變得輕快,腳步也輕盈起來。沉浸於此,更享受於此,單純的行走也變得妙不可言。這個時候,本能地從日常的庸碌中抽離出來,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脫離了社會屬性,不再是職場人、妻子、女兒、母親或其他標籤,你就是天地間的一個生命,如同路邊的草木,微不足道,卻一樣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平凡美好。

一個人走在路上,像小溪穿越森林,一路觀察打量,一路沉浸分享。幸運的時候,還能遇上別人窗下伸出的粉色花朵,聽到劃破天空的一兩聲鳥鳴。沿途的楊樹柳樹,不遠不近,像彼此懂得又相互欣賞的情侶,相珍相惜,又保持著剛剛好的距離。有時會駐足凝視它們,看他們身上的四季流轉,感受時光荏苒,明白人與自然之間還有著溝通和默契。

春的萌發,似乎在一夜之間完成。那些黑黢黢的枝幹,坦率地裸露著,如同沉默了整整一個冬天之後,在某個雨雪初散的清晨悄然醒來,綻出綠意。日日在樹下走過,能從那些枝幹的線條裡,讀出一絲禪意。中國傳統的審美重“古意”,愛“枯境”,原來在外形的枯老樸拙中,藏著生命的存養之方,孕育著鮮活的“生”意。

夏天是潦草的綠,熱烈又張狂。傍晚時分,總能看到綠蔭下路邊剛出鍋的大饅頭,在熱氣騰騰的攤子鋪前,穿梭著匆忙來去的人們。十米開外的木椅上,一箇中年男人兀自彈著走調的吉他,專注又投入。在這樣的場景里路過,知道生活原是活色生香的。

最愛的是秋,清晨穿過這條路,有時會看到天邊緋紅的朝霞。路兩邊的樹葉一片金黃,一陣秋風過後,黃葉打著旋兒漫天翻飛,落在行人身上,灑在水泥地上。這時,閉上眼,感受著風在葉上,葉在肩上,一切美得都剛剛好。在路的盡頭,回顧那些飛揚的黃葉,像一個個生命在起起伏伏,靈魂卻找不到出口。

不知不覺,在這條路上已經走了四季。春的新綠、夏的繁茂、秋的絢爛、冬的深沉,這一路,風景在無聲地變幻,而走在路上的人,心境也在悄悄地變化。人的喜怒哀樂,其實與自然的變化一樣,都是能感受到的……這些情緒的發生,常常會關聯到具體的一個人、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而孤獨卻不是!

孤獨的發生是無形的,甚至是猝不及防的。在某個殘陽西斜的傍晚,一個人獨行,為俗事沮喪又無力,會徒勞地張望、等待,煢煢孑立,期待一個人的出現,帶你逃離掙脫。在迎面而來的面孔中,感受“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悵惘,原來戈多就是一場虛無時空中的獨白。

孤獨,原是一場在自己內心生髮、自我修復完成的體驗。在遠離人群的時空,與自己相對,看到自我的缺失遺憾、充盈快樂,也接納自己的脆弱與無助,慢慢學會迷而不失、痛而不語。

所以,感謝這條安靜的路,讓我沉靜下來,從容做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