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生水起的传统闽剧,会随时代发展消失吗?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闽剧是用福州话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从“曹家班”开始在金山寺普渡演出至今,已有四百余年,闽剧是福州方言发展的活化石,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曾经风生水起的传统闽剧,会随时代发展消失吗?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闽剧《双蝶扇》

戏剧,是来自民间的艺术。在电视还没普及、娱乐方式贫瘠的年代,看戏对于村里乡间的人们是极好的消遣。而闽剧是闽中、闽东、闽北,尤其是乡村地区人民记忆中的鲜明一笔。

闽剧的行旦由生旦丑三角逐渐发展演化成了分类细致的“十二角色”,而闽剧的唱腔则融汇了福州方言音韵、声调的特色,形式多变,类型丰富。

绘着宫殿厅堂等场景的画幕背景与绘着石桥、瀑布、山石、木床等事物的硬片布景,可以根据剧情组合出各种情境。公子佳人花园相遇、新婚夫妻洞房花烛、书生赶考跋山涉水、荒郊野外士兵赶路、明镜高堂孤女受冤,幕起幕落,场景更迭,演绎百样人生。

曾经风生水起的传统闽剧,会随时代发展消失吗?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闽剧《红裙记》

然而有辉煌时便有落寞时,年轻一辈记事起,村里乡间偶尔才会搭建戏台,台上演员唱念做打好不热闹,台下孩童奔跑嬉戏等着“天女”散糖,忠实观众早已腰背佝偻。

年轻一辈不理解爷爷奶奶们为什么得了有戏要演出的消息便乐呵呵赶去他村,偶然听到长辈看着荧幕上的戏剧意犹未尽的一句“附近好久没有戏班子来了”,也很难体会得到老一辈对传统剧种落寞的唏嘘。城镇化的推进和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闽剧的生存空间和受众越发狭小,民间的闽剧团们只能辗转于各地,在艰难的条件下,在越来越少的观众面前,进行演出。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内涵的闽剧是闽文化宝库中的珍宝,但显而易见,如今闽剧的发展已经陷入了僵局。

曾经风生水起的传统闽剧,会随时代发展消失吗?传承非遗从我做起

闽剧《苏秦还乡》

首先便是对闽剧的研究、保护工作缺乏经费,普通民众的业余生活不断被新的娱乐方式填充着,除了一些闽剧艺术家,很难有人意识到闽剧是一种宝贵的文化。

二是人才的断层,戏剧演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但回报率较低的过程,选择这个行业的人员已经原来越少。

三是受众的减少,新一代从小接触的便是丰富多彩的世界,娱乐选择非常多,很难对闽剧这种传统的艺术产生兴趣,而老一辈的忠实戏迷也越来越少。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单解决其中一件是无用的。

新事物的产生标志着旧事物的灭亡,闽剧想要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从现状来说,最要紧的是争取国家和地方的经费支持去进行研究、培养人才,从本质来说,要转变剧团的经营方式、更新剧目内容和表现形式,吸引年轻受众。

经费充足、闽剧的研究保护逐步推进、闽剧演员培养输送形成体系、新的受众稳步增加,新的投资不断注入这个行业,当这些环节形成了良性循环,闽剧的传承才不会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