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前段時間,不知道你的時間線上有沒有被那部韓國電影《寄生蟲》以及那句女作家的"聞得出地鐵站味道"刷屏,兩者形成了一種微妙的互文。後者那高高在上的對下的俯視與嘲弄,讓人心生反感。

因為人生,本就不易。當代人身上那些壓力,表面風平浪靜,內心的翻江倒海都要自己承受。這種生存壓力,其實每個人都有,何必互相為難。

所以今天,小玉想和你聊聊當代藝術中的四件作品,它們恰好反映了當代人的四種壓力狀態

有時不得不承認,可能嘴上說著看不懂當代藝術,但其實我們已經發生了共鳴

1/4

孤獨而沉重的肉身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安東尼葛姆雷的雕塑

1986年,一個6歲的英國男孩被家人關在閣樓頂上。屋子是悶熱、逼仄與黯淡的,他無法出去,於是這個男孩一個人悶了整整一天。他躺著一動不動,只有思緒萬千。而就在那一天裡,他的腦海中浮現了無數的情節,突然他覺得,自己的空間一下變大了,它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

這個小男孩,就是英國獲得透納獎的當代藝術大師安東尼葛姆雷,他創作的一系列人體作品,就是在描述這種狀態——

人的肉體是沉重的,精神是孤獨的,但可以通過冥想達到一種與世界對話的狀態。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安東尼拿自己的身體開模

作為當代人體雕塑的前沿藝術大師,安東尼就是在探索人體與空間狀態:身體即空間,空間即身體。

就像我們當代人,也許肉身在這一處沉重的不可動彈,而且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狀態又令我們非常孤獨,可藝術家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試著保持身體的靜止、去掉過多的慾望,進入一種冥想,那我們的精神和靈魂便會沒有束縛、沒有邊界,進入一種平和狀態。

而藝術家本人也是這樣去做的,他將這一系列人像移除博物館,打破了雕塑的空間與時間,引入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形成了一種非常動人的人文對話。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安東尼葛姆雷《別處》,將100座雕塑放置在淺海灘,隨著海浪,人體若隱若現,永遠朝向著愛爾蘭海。

這些銅製的人像作品可能單看平淡無奇,但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佈局,它就擁有了動人的藝術力量。

我想,也許藝術家也在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肉身可以很沉重孤獨,但你的精神可以無限。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2/4

對女性的“觀看”與反擊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那部姚晨主演的電影《送我上青雲》,有人說,這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或者說女性視角的一部作品。“女性主義”這個詞用得很微妙,因為極少會聽到與之相對的“男性主義”,似乎男性作為主體的地位是無須刻意強調的。

直到今天,女性困境也是常被拿來用但又卻很難說透的東西,與兩性、社會、家庭都有著錯綜複雜複雜的聯繫。女性常需要接受來自社會的審視:你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一個女學生╱母親╱女兒╱女性職場人的身份?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安格爾《大宮女》,藝術史上極為鍾愛表現女性身體。

在藝術上,女性也有著同樣的困境——女性身體總是被描繪的很多,而女性藝術家能夠在大眾面前展示的機會卻很少。

這是一種“男性凝視”,指的是“來自男性眼光的,熱愛描繪女性的傾向”,女性總是成為男性無所顧忌欣賞和審視的對象,這就是一種不公平。

而一群藝術上的女權主義者,又是怎麼做的呢?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游擊隊女孩

游擊隊女孩,是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藝術團體,她們始終以揭露藝術界的性別不平等現象為目標。這個團體的女性倡導者們都不使用自己的真實姓名,而是選擇一位重要女藝術家的名字作為致敬,比如珂勒惠支。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她們每個人頭上,都帶著一個猩猩腦袋,每件藝術品上,女性的頭也被替換成了醒醒腦袋。

想欣賞女性的肉體美?呵呵,送你欣賞母猩猩。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所以這張經典海報作品《是不是女性只有脫光了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才格外有震撼,它戲仿了那幅經典的《大宮女》,但是卻按上了個猩猩腦袋,而且振聾發聵的提出這個女性的尷尬:表現女性身體的藝術品比例佔到85%,而女藝術家真正進入當代藝術館的人數不足5%。

這是一種荒誕以戲謔,但30年來,這樣的一個團體依然在為女性藝術家爭取著權利,也許也是整個社會女性主義運動的一個縮影吧。

3/4

我們是人,還是已經瘋魔?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李嵩《骷髏幻戲圖》

作為中國人,其實我們對鬼神文化有著天然的理解。人可能會變成鬼怪,而鬼怪也會幻化為人性。而西方,也有人異化的故事。他們統稱是厲鬼,都是一些心懷怨氣或者不甘人的化身。

而當代人當然能客觀看待鬼神之說和電影小說裡變異的這種事,但是也需要面臨一個新的“異化”,那就人類的瘋狂甚至慾望的膨脹,都會使人變得人不人鬼不鬼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Germaine richier雕塑

Germaine richier是一位20世紀的女雕塑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她,嘗試在雕塑作品中,加入一種恐怖和變形的元素,比如她的雕塑形象中,會向怪異的昆蟲、夜間動物的鬼魅形象汲取靈感,來表達內心的恐慌。

在當代社會,過分的慾望和膨脹,也會使我們整個人變得不健康甚至內心扭曲瘋魔。就像卡夫卡筆下,“甲蟲”本身的荒誕是虛假空殼的異化,人本身的沉重是真實肉體的變形。

這些雕塑是讓人非常不舒服的,看起來也非常不祥,這就如同瘋魔的人類,比如瘋狂的破壞環境追求物質增長,如果不調整,那就會一步步走向令人生厭甚至毀滅的結局。但這就是當代藝術,讓我們通過視覺的刺激,思考自己的人生。

4/4

渺小,但也要驕傲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德加《14歲的芭蕾舞小舞者》

還是回到最初的那個話題吧。我們多多少少都會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但其實我們都是那樣的平凡甚至渺小,也都是這滄海的一粟。

渺小的我們,究竟要怎麼面對這個世界呢?

這是印象派畫家德加極少數面世的一件雕塑作品,表現了一個小芭蕾舞女孩的樣子:她的站姿是芭蕾舞經典動作,表現出她正沉浸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頭高高的抬起,顯得有一絲傲氣。

這件作品,引起了當時社會的軒然大波,因為人們看不慣她的粗鄙,既是不高級的麻布裙子,又是芭蕾舞者的底層勞工身份。讓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和資產階級不滿的是,一個渺小而低賤的小舞女,卻可以看上去這麼有傲骨。

4件當代藝術品,揭示當代人的壓力狀態 | 張小玉

大概德加的這座小雕塑《14歲的芭蕾舞小舞者》,和新褲子樂隊的那首《生活因你而火熱》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勇敢的你,站在這裡,臉龐清瘦卻驕傲。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因為你而火熱。

即使渺小,我們也是這塵世間獨特的存在,是微弱星火中的一個閃耀著的瞬間。生而為人,我很驕傲。

這也是每件優秀的藝術品,給我們留下的最寶貴能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