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ICU的大門打開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呢?

點右上角“關注”,給你更多

在2019中國危重病醫學大會期間,一場醫護之間的大討論——“ICU是否應該開放探視”引爆了當天的會議現場。ICU的門到底該不該打開?開的話又怎麼開?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ICU的大門打開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呢?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姜利教授(左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德斌護士長(左一)在會議現場

近日,針對“ICU是否應該實施開放性探視”這個問題,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黃德斌護士長帶領團隊作了一項針對1343名醫護人員的調研,結果顯示,87.64%的醫院ICU實行的是限制性探視制度,僅有4.91%的單位選擇了開放性探視。當演講嘉賓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姜文彬詢問現場100多位參會者中哪位醫生的醫院ICU為開放性探視制度時,幾乎沒有人舉手。為何實行開放性探視制度如此困難,從調查結果中或許可以管窺一二。

在影響ICU開放性探視的因素中,ICU類型與收治患者病情、科室醫院防控水平、患者及家屬文化層次與素質成為了首選的前三項,醫護人數與工作量緊隨其後。目前,關於ICU探視制度有4種,完全開放性探視、半開放性探視、限制性開放探視以及完全杜絕探視。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ICU的大門打開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呢?

“從醫護人員角度,ICU開放顯著增加護士執業倦怠水平。從患者角度,有研究表明,非限制性探視將增加細菌對環境的汙染。”還有的家屬如果看到患者未被護理妥當,比如靜脈抽血時出現一些出血情況,這些都會被患者家屬放大,進而導致各種醫患矛盾,“甚至也會出現,開放探視後,家屬卻不願意多呆的情況。”所以姜文彬副主任認為,不應開放探視或應採取限制性探視方式,此外,讓患者自由選擇想要探視的對象更為重要。

“在去國外醫院考察時,曾看到ICU中為親屬準備的躺椅,但其實很少有人在上面躺著。”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姜利教授介紹,“在國內其實情況也差不多,有時候開放性探視有的家屬反而不來了。”是否真是久病床前無孝子,我們不得而知。但她所在的ICU仍在堅持部分開放性探視。“如果碰到的是4個月的嬰兒怎麼辦?她是需要媽媽親密的撫觸的。”具體探視策略還是應該視情況而定,姜利教授認為。

“開放性探視要做好兩點,一是注意溝通,二是注意保護,做好院內感染的預防。徐磊教授補充:“很少有醫院的ICU願意實施開放性制度,原因可能有很多,例如醫護人員數量短缺、院感防控要求等,或許我們應該據此開展一些科研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實際情況,並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關方案。”

其實爭論到最後,你會發現,這是ICU靈活性開放與限制性開放之爭。當然,堅持完全杜絕的人也不是沒有,但無論如何,其實ICU 這道大門已經在大家心中打開了,而醫護人員也都在為患者做好最安全的防護而竭心盡力。

我們不知道打開了ICU的門,等待的將是什麼?但是我們知道,產生這種爭論的目的只有一個,給患者最好的!

歡迎合作與投稿,我們的工作郵箱:[email protected]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當ICU的大門打開之後,等待我們的將是什麼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