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導 讀:由於密集的廠區、單位割據江岸,多年生活在楊浦區段的市民從來不曾有機會接近家門前的濱水區域,“臨江不見江”成為這一區域近百年來的城市空間難題。為了使附近的居民能夠重新感受到濱水空間的魅力,上海市於2015年開啟了中心城區黃浦江岸線公共空間的改造提升工程。在這之中,楊浦濱江段工程的大獲成功不但為整個工程提供了有效借鑑,也真正實現了“還江於民”。本期文章將帶您走進楊浦濱江改造工程的背後,瞭解其獨特的設計理念,感受其富有特色與人性化的公共空間。

項目建設背景

大約一個世紀前,楊浦濱江沿線就已經分佈有服務於上海的電廠、自來水廠、煤氣廠等市政設施,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與紡織和製造相關的工廠,十分繁華。工業發展持續促進了周邊產業相關人口的增加以及大量居住區的建設。

隨著改革期的產業轉型,多數工廠關閉或外遷。但大多數居民們卻習慣了熟悉的環境,選擇留下。如今,楊浦區的人口密度已經超過2萬人/平方公里,社區老齡化趨勢也開始顯現,人們對公共開放空間的需求更為迫切。然而,後工業時代遺留下的空置工廠建築與廢棄碼頭,阻擋了來自周邊社區的人們走入江邊,也切斷了沿江而行的步行動線。另一個大的挑戰是防汛體系。基於上海是一個人口超過3000萬人的高密度城市,黃浦兩岸執行了千年一遇的防汛標準,防汛牆頂部要比周邊地坪高出2-3米,導致無法看到江面。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場地原貌

2015年,上海發起了一個三年計劃,以實現中心城區黃浦江岸線的全部貫通、創造一個連續的公共開放空間為目標。楊浦濱江公共空間改造工程使原本荒廢的公共空間重現生機,居民得以再次欣賞美麗的江景。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場地現狀鳥瞰

項目如何獲得成功,而改造過程又有哪些先進的設計理念值得我們學習呢?快來一起往下看吧~

一. 工業遺存再利用,舊場地煥發新活力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1、2號碼頭之間搭建的鋼棧橋極具工業感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鋼索坡道廊架(左)和廣場上用栓船樁佈置形成的矩陣(右)

項目最大的設計特色,便是採用有限介入、低衝擊開發的策略,在尊重原有廠區空間和原生形態的基礎上進行生態修復改造。設計師們將老碼頭上遺留的工業構築物、刮痕和肌理作為最真實、最生動、最敏感映射的記憶進行保留,以恰當的方式賦予它們新時代的功能與特色,廢棄的工業老廠搖身一變成為大受歡迎的活力公共空間。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項目中的工業遺存與更新

  • 高樁碼頭

所有的高樁碼頭都被保留並重新進行改造,節約工程費用、減少水域面積。場地寬闊的尺度與承載力,使其成為大型活動舉辦的絕佳場所。結合櫻花樹下階梯型佈置的長凳,廢棄的碼頭轉變為露天劇場的舞臺。10噸級碼頭起重機也被完全保留,併成為新的地標景觀。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高樁碼頭被保留並重新改造成露天劇場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碼頭起重機完全保留併成為新的視覺焦點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改造後的場地充滿人氣

整個項目使用了預製混凝土、透水混凝土、彩色瀝青等材料,而放棄使用天然花崗岩飾面,因為這些材料最接近舊碼頭的質地,並能帶來整體和連續的鋪裝效果。同時,以木和預製混凝土為材料的座位,大部分都面向江面,圍繞著優雅的植栽,為人們提供了休閒空間,讓夏日夜晚舉辦的露天電影和跑步派對充滿了吸引力。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江對岸,由糧倉改造的藝術館成為露天舞臺的背景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櫻花樹下階梯型佈置的長凳,擁有絕佳的視野

  • 打撈局

基地裡最有特色的部分是打撈局,歷史上曾是創建於1902年的祥泰木行,如今已不復存在。工廠邊界根據歷史地圖進行了部分重建。公司歷史上發生的大事件皆在細部設計中以圖片、雕刻等形式展現,作為一個室外的展覽場所被融入到公園中。

歷史並非總以嚴肅的方式來呈現,設計師想要在休憩的空間之中,以一種更加友好的方式將它傳遞給來訪者。未來通過掃描景牆或坐凳上的二維碼,到訪者還可以獲取更多的資訊和故事,即通過科技的方式增加人和景觀的互動。

  • 溼地花園

防汛牆後腹地的較大區域原本是一片低窪積水區,植物叢生。設計師在保留原本地貌的基礎上將其變成可以彙集雨水的低窪溼地,並賦予它新的功能

:大雨時可以調蓄降水、滯緩雨水排入市政管網;另外通過設置水泵和灌溉系統,溼地中彙集的水還可用於整個景觀場地的澆灌之用。同時,溼地作為生態教育的空間,還可以幫助人們進入並瞭解海綿城市的意義。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的溼地

溼地內的配植則以原生草本植物和耐水喬木池杉為主,同時配以輕介入的鋼結構景觀構築物,形成別具原生野趣和工業特色的雨水花園景觀。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雨水花園,鋼結構廊橋和涼亭相映成趣

二. 連接沿線斷點,打造健康“三道”空間

濱江漫步道、跑步道與自行車道組成了上海中心城區黃浦江兩岸的綠道系統,被簡稱為“三道”。三道計劃是濱江空間從封閉到開放轉變的重要里程碑,推動了整個6.7公頃公園項目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通過高架的人行天橋或步道,所有斷點,如渡輪站、支流河、高樁碼頭和敏感區等等都被連接,實現了連續的步行動線。更多的步道從江邊延伸至周邊的商務區與居住社區,形成了一個便捷的步行交通網絡。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三道部分平面圖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全新的、連續的公共開放空間

類似上海這樣的高密度大城市通常缺少開放空間,更缺少可供戶外鍛鍊的場所。三道重新定義了濱江公共空間,並倡導了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專用顏色噴塗的跑步道和騎行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來江邊健身。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跑步道和騎行道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跑步道和騎行道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從清晨到傍晚,步道一直有各種年齡段的使用者

三. 人性化設計理念,提供舒適公園體驗

  • 防汛系統:防洪同時兼顧觀景視野

原本單一的防洪牆,在景觀設計師與水利工程師的通力合作之下,被改造成兩級系統。新的防汛體系以彈性的方式在減少暴風雨威脅的同時,保證了市民的遊覽體驗不受影響:第一級牆頂部與保留的高樁碼頭地面高度相同,形成連續的活動空間,並且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活動;第二級牆採用了千年一遇的標準,位置後退了20-30米,完全隱藏在景觀覆土和種植地形中,不會造成視線遮擋,人們可以舒適地欣賞黃浦江美麗的城市天際線。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新型防汛體系剖面圖

  • 種植設計:穩固生態不忘觀景感受

項目的種植設計分為上下兩個層次,有效加強河岸防禦能力的同時,打造宜人的觀景環境並保證通往江邊的視覺通廊:上層主要是喬木,以本土樹種為主,可以穩定生長並抵禦颱風;下層是各種草本植物,飄逸在江風中可以呈現動態景觀,也與厚重的工業遺存形成鮮明對比。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分層式的種植設計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分層式的種植設計

  • 服務設施:以人為本提升遊園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項目的設計充分考慮了殘障人士的使用感受,三道沿線設有可供休息、補給與簡單醫療的服務驛站,也全程採用了無障礙的坡道設計。隨處可見的座椅與休憩平臺,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適的休閒環境。同時,

設計團隊十分注重休閒設施的使用感,通透的視野、防護的欄杆以及充盈的綠化,共同為市民帶來一個充滿綠色、舒適宜人的公園體驗。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服務設施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無障礙坡道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保障安全的防護欄和通透的視野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充滿綠色的休憩體驗

結語

以景觀設計師為主的多學科團隊從眾多工業遺存中建立了多層級的綠道體系,將防汛牆結合於地形中,並通過步行網絡聯通周邊社區。濱水空間被設定為城市看臺,轉型為新的吸引點。高質量的公共空間可以滿足居民的日常使用以及舉辦重要節慶活動,還能欣賞到上海優美的天際線。

但它的價值遠遠不止這些:原生態景觀的設計手法使得老工業文化和精神得以傳遞,重振活力的濱⽔區以⼯業遺存與自然公園共存的方式,真正迴歸於公眾;站在老碼頭上,倚靠著曾經的拴船樁,遙望黃浦江對岸陸家嘴CBD的場景,城市文化在這樣的時間厚度中得以延續。

城市更新系列 | 臨江又見江:看上海楊浦濱江空間有何特色

感謝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供相關材料

本內容由詳細規劃處(城市更新處)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