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走进盛夏傍晚的石泉湖村,只见一山青翠、一院花红、一汪碧水、一村洁净,微凉的山风迎面吹来,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青瓦白墙掩映在绿树碧草中,不时有三五村民归家而来,勾画出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画卷。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石泉湖村是莒南县十字路街道虎山泉村的一个自然村,坐落于县城北部卧佛山下。

"俺村过去可没这么美。家家户户养猪,大街上、胡同里,都是泥水、粪水,外人进村不熟悉路,一脚踩下去十有八九是猪粪。"提起以往的村容村貌,该村负责人李路杰说。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变化源自2016年莒南县实施的美丽乡村行动,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风,吹进了石泉湖村。

以推进"五化"、清理"四堆"、实施"七改"为主要内容,石泉湖累计硬化道路8000平方米,其中铺设仿古青砖5400平方米;修砌排水沟1000米,水系护坡100米,绿化苗木3万余棵,墙体美化3500平方米,改造仿古门楼2户,安装篱笆栅栏1500米,安装路灯及中国结30余个,改厕118户。

经过整治的石泉湖村,"大街小巷硬化到了家门口,房前屋后栽满了花草树木,四大堆打扫的干干净净,街上亮堂了,跳广场舞也有地方了。还有个艺术家说咱村环境好,来村里租了房子当工作室呢!"村民李富明脸上带着喜色,如数家珍的说着村里的变化。

站在石泉湖主街道上,向北望去是卧佛山,山脚下是整齐村落人家,每家门口都是不一样的花木,青砖的路面透着古朴韵味,随处可见村民聚在一起闲拉家常,调皮的孩子嬉笑玩闹,从容质朴的农家味让人打心眼里觉得舒坦,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约就是这般旖旎。

红色文化融入"美丽"气质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石泉湖有三样红色"传家宝":山东水库之母、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义丰、全国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样板。

在美丽乡村推进中,该村注重挖掘红色基因,把传承红色文化与促进乡风文明结合起来,利用传统节日、革命纪念日开展各类红色活动,大力弘扬永远坚定不移跟党走的石泉湖精神,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自觉除陋习、树新风、促和谐。

曾经的"山东水库之母"原型,如今已经改造成为一处红色文化景观。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词"山东水库之母"的石碑,拴马桩、马棚、篱笆组成的饮马处,石泉湖村民愚公移山、开山治水的群雕,述说着七十多年来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幕幕。

跨过漫水桥,拾级而上,走进石泉湖村史馆,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2016年,该村启动了村史馆修缮工作,并加强史料理论研究,推进革命历史各种信息的记录、收集和整理。一张张图片,生动再现了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件件实物,深刻铭记着石泉湖村民在党领导下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越是在老区,越是有党和群众一起流血拼搏的生动事迹。到这里来实地感受,是我们接受教育的最好阵地。"大众日报记者于岸青到这里采访时深有感触的说。

如今,村史馆已成为该村开展革命教育、弘扬文明新风的重要阵地,村民们在继承先辈革命传统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风村貌有了新的提升。

把"美丽"变成生产力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激活了石泉湖的潜在资源,也开启了该村"经营美丽"的新思考。"咱村自己就有山、有水、有美景、有文化底蕴,外近临沂日照、内近卧佛景区,这是我们发展乡村游的现成优势。"李路杰说。

发展民宿旅游这一"美丽"产业,提上了石泉湖村的议事日程。为此,该村引进了投资700余万元的大地乡居石泉项目。据介绍,该项目是一种新型乡村度假产品,集主题住宿、休闲餐饮、创意农礼购物、乡村沙龙活动等多功能于一体。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经建设民宿9间,容纳100余人的食堂1处,采摘体验大棚1处,可实现村集体年增收30余万元。

在这处目前占地15亩的大地乡居里,细微之处皆是乡土元素:大小不一的石块和黑瓦垒砌成一米多高的围墙,民宿里榻榻米上方摆着干树枝制成的饰品,食堂墙上挂着描画京剧脸谱的竹篾,老榆树下直径近一米的磨盘充当品茶聊天的石桌,饮牛的石槽、黑黝黝的水缸、老式的木制独轮车……无不散发乡土味、寄托乡愁情。游客来到这里,既能够领略乡村山水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吃到最新鲜的无公害果蔬,还能够追忆过去的红色革命历史。

"进了村里,满眼都是好山好水好环境,生活里的烦心事一下子就放下了。白天去附近的卧佛寺公园看了大佛,晚上去菜园摘菜自己做烧烤。老人孩子玩的都很高兴。"端午时节,带着家人回莒南探亲的沂南游客左世红说。

经营"美丽"不能少了村里人

第一批社会主义样板新农村----莒南县石泉湖村

6月17日,西晒的太阳下,村中央的小广场上,十几名妇女正在给草坪浇水。"铺草皮子、拔草、打扫,都是俺这些姊妹们一块干的。1天给120元工钱,既美了村庄,俺也挣了零花钱,两厢便宜。"村民韩宝凤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说。

美丽乡村建设如果缺少了村庄"主人"的主动参与,就很难维持好已经取得的成效。从项目引进到土地流转,从村庄规划到产业经营,石泉湖村充分发动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人人创建"美丽"、守护"美丽"、经营"美丽"。

原本村里打算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30余处老石屋集中租赁出来,统一规划发展精品民宿,但部分村民不愿意搬出老房子。"不能硬制村民让他们干这个、干那个,让他们看到民宿真的挣钱了,自然而然就会把房子租出来。"李路杰说。

因此,引进的大地乡居项目就选择先在流转的空地上,新建部分民宿现发挥示范作用。眼瞅着民俗引来不少客人,一天688至888元不等的住宿费是一笔客观的收入,养猪户李全任"动心"了:"原先家里养了50多头猪,年景不好把握不说,粪水还不好处理,惹得左邻右舍都嫌弃。干脆不干养了,咱也沾沾美丽乡村的光,搞个农家乐,住宿、吃饭、采摘,都是赚钱的生意。"

很快,全村500亩地完成了流转,6户想发展农家乐的老石屋主人也把房子腾出来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想通了致富的路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