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上级指示、准备拍一部抗美援朝的题材电影,剧本选定了巴金的小说《团圆》,小说讲述了在朝鲜战场一对父女相见的感人故事。

小说只有描述战士王成去了那个阵地,再也没有回来,那么王成的形象是怎么来的呢?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这里有究竟什么样的故事,首先、要感谢一个人,他是谁呢?他就是长影演员白德彰。

1961年,巴金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经过他的几年酝酿,中篇小说《团圆》终于在他的笔山墨海中诞生了。 小说发表后,当时担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了《团圆》后,感觉题材非常好,便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长影厂领导非常重视,经过领导班子开会研究决定,将改编的重任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一天,白德彰在翻看从武兆堤那里借来的一本名为《志愿军一日》书刊时,看到书刊中有一篇“向我开炮”一文、非常 “激动人心”,于是、就在演员团有声有色的朗读起这篇文章,说来也巧,白德彰朗读的“向我开炮”一文,被正在改编电影《团圆》的导演武兆堤夫人、长影演员团演员孟宪英听到,回去后同武兆堤导演说了白德彰朗读的文章,第二天,武兆堤从白德彰那里要回《志愿军一日》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武兆堤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毛烽

武兆堤马上找来其抗大时期的同学毛烽,开始了将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剧本的工作。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决定体现人物戏作为剧本的灵魂脊骨。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赵先友 蒋庆泉 于树昌

巴金的小说《团圆》中对王成的描述不多。他们根据在开城保卫战中六连付指导员赵先友、陆军二十三军六十七师201团步行机员蒋庆泉、二十三军七十三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以上的英雄事迹都有“向我开炮”的情节,用烈士杨根思怀抱炸药包同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来突出本是配角的王成形象这线条。

剧本弄好后,武兆堤没有启用厂里由推荐的在《冰山上的来客》扮演三班长的白德彰、卡拉的扮演者王春英来演王成,而是要刘世龙出演了这个角色。为演好英雄王成,刘世龙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大比武的许多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刘世龙处处表现出英雄样,反复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并仔细研究了王成的成长历程、到了现场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的镜头时就吃尽了苦头。在不断有爆炸、遍地燃烧的火海里冲过去跑过来,眉毛都烧光了,鬓发也被燎去一片,胳膊和身上的水泡就难以计数。

电影《英雄儿女》背后的故事,一波三折,精彩纷呈

就这样一部经典之作的英雄叙事,不仅是新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之一,而且是武兆堤电影生涯中激情洋溢的代表作。更是刘世龙“潜龙在渊、一鸣惊人”红遍中国“,使他一生都承载着王成的英雄形象。

欢迎粉丝留言、点赞,您的鼓励,我们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