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自古才子多風流?林語堂用自己一場幸福的包辦婚姻來否定了這個答案。

既然愛情留不住,不如一起種棵樹。

——林語堂

要論林語堂在近代文學史上的地位那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他是四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語文學家,也是將中國儒家道家哲學推廣到世界的第一人。在他身上的頭銜實為數不勝數,"幽默大師","民國英文大師第一人"······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他仿照紅樓夢的寫法用英文原著了一部長篇小說鴻作《京華煙雲》,使他四度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他又將中國的《西廂記》等傳統文學譯成英文,將帶有濃厚中國特色的文學散播至全世界。

自古才子多風流,然而在群星璀璨的民國文壇,大師們的風流佚事經常會成為人們飯後茶點時熱衷的話題:郭沫若棄下發妻,遠赴日本,使原配夫人七十載獨守空房;郁達夫風流成性,一生中與五位女子有過愛恨糾葛,曾跪娶杭州第一大美人王映霞,卻仍造成了王被拋棄的命運;魯迅先生一生未親近原配的朱安,卻給婆婆養老送終;還有徐志摩與張幼儀、林徽因、凌叔華和陸小曼的纏綿糾結,都無疑讓後人給他們這些大師扣上了"渣男"的帽子,也不論大師們的才華有多麼出眾。

難道只有朝秦暮楚、拈花惹草、始亂終棄這些成語標籤,才能有效匹配民國大師們的才情名氣?

如何評價這些人,我們後人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法一一指摘贅述,但是唯有林語堂,能讓後人提到他的時候,不同於提及其他民國才子一般,向他投去的只有欽佩的目光,這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更是源於他不同於其他大師們的愛情觀,因為他與原配妻子廖翠鳳奉父母之命成婚,卻將這場婚姻過成了一場歲月綿長的喜劇,與那個大時代下所有的包辦婚姻都顯得格格不入。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年少懵懂時的心動

在遇到自己的妻子廖翠鳳之前,林語堂也是一個正值青春期的少年,他意氣風發,和所有的同齡男孩一樣,都對著愛情有著懵懂好奇的心思。林語堂出生於一個基督教家庭,自小都是在基督教學校裡接受的教育,自然摒棄那些與西方嫉妒文明格格不入的封建包辦婚姻。他的初戀情人被他稱為"橄欖",他們兩個是自小在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可是長大後,林語堂要離鄉求學,這段戀情便隨著距離無疾而終。

林語堂的第二段戀情可能才是他真正意義上的初戀吧。大學時,他結識了自己好友的妹妹陳錦瑞。陳錦瑞和她的哥哥都出身於豪門,而此時的林語堂只是個貧苦牧師的兒子,這段門不當戶不對的戀情也埋下了註定失敗的伏筆。最後陳家父母棒打鴛鴦,火急火燎地把陳錦端許配給另一個富家公子,才將這段戀情劃下句點。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這段戀情的失敗又一次將林語堂打入谷底,他整日悶悶不樂,又一次甚至在半夜,於母親的懷裡放聲大哭。

兩段戀情的無疾而終,一度使林語堂對兩性之間的感情心灰意冷,但是直到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廖翠鳳,他才肯相信,這世間還是有緣分與真情在的。

包辦婚姻卻造就一段良緣

廖翠鳳是當地首富富女兒,是由陳錦端的哥哥引薦兩人相識。當時陳錦瑞的哥哥對於這位好友的經歷深感愧疚,就將自己世交廖家介紹給林語堂認識。

廖翠鳳是當地錢莊首富家庭的女兒,家境顯赫,卻絲毫不嫌棄林語堂的出身,早就被他的才氣所折服。說起當時兩人的相戀,廖翠鳳可謂是民國女追男的典範。在陳家大哥的推薦下,林語堂與廖家公子,也就是廖翠鳳的兄弟交情甚好,經常受邀來到廖家做客吃飯,此時的廖翠鳳早就情定於林,時常會偷偷地從自家窗戶裡看他,並刻意讓他發現,還會親手給他洗他的髒衣服。

廖翠鳳對林語堂的愛情,就如所有思春期少女那般的害羞卻又濃烈。廖翠鳳的母親察覺到了女兒的這一般心思,便問她:"你不嫌棄他是個窮小子嗎?"

而廖翠鳳的回答卻又是那麼真摯而熱切:"窮又有什麼關係,我愛的難道不應該是他這個人?"

林語堂剛剛從一場身份地位懸殊的失戀走出來,聽到廖翠鳳的這一席話甚是感動,一位富家千金竟然不嫌棄自己出身寒苦,再加上廖翠鳳為自己做下的種種,不由得讓他心房一跳,當即就決定和廖翠鳳結婚。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在新婚當天,林語堂在徵得自己妻子同意後,一把火燒掉了一紙婚書,因為他說:"只有離婚才用的上結婚證。"以表自己的忠心。

而此時的陳錦端看到自己的昔日戀人娶了其他女子為妻,心下甚是悲傷,一下子推脫掉了自己父親給自己指下的婚事,任性地跑向美國留學了,直到留學歸成後,第一件事就是打著老友的名號馬不停蹄地跑到林語堂的家裡,試圖挽回他的心。

廖翠鳳面對著昔日的情敵,卻也顯得落落大方,她熱情招代了陳錦端的來訪。可如今的林語堂心裡只裝下廖翠鳳一人,絲毫不受陳錦端的影響。兩人恩愛異常,陳錦端看到此景,心裡甚不是滋味,便覺得期望落空,失落地離開了。

林語堂與廖翠鳳兩人卻絲毫不顧疾,一直與陳錦端以友人的身份保持來往,就如同開頭那段林語堂的話那般,做不成戀人,卻和自己的妻子交到了畢生摯友,林語堂也曾這般坦然介紹陳錦端給自己的女兒:"呶,這是你爸爸曾經喜歡過的錦端阿姨"。

林語堂在成婚多年後,已為人父的他也經常作畫,並大言不慚地告知大眾這畫中的女子便是陳錦端,但他所作的一切,卻都是在自己盡到做丈夫與父親的責任的基礎上,也得到了妻子廖翠鳳的理解。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相濡以沫直到生命盡頭

熱戀時再如何纏綿悱惻,等到婚後熱情退卻後是否還能一如往常,這個很多人都逃不過的魔咒,卻由林語堂親手打破了。

婚後的林語堂仍然堅持學業,不嫌棄他貧苦出身的廖家自然更是出手豪闊,為了支持他的學業,出資1000塊大洋送兩人遠赴美國留學。而在兩人登上赴美的輪船時,就經歷了一場生死考驗。

兩人的蜜月便是在這艘輪船上度過的,在船上,廖翠鳳盲腸炎突然發作,痛得她生不如死,只得在床上打滾。但是這時若要下船在當地的醫院裡做手術,恐怕留學的錢就要所剩無幾,留學的行程難免也會耽擱,考慮到這一點,廖翠鳳毅然拒絕了丈夫的要求,拒絕下船,硬撐著到了美國。

直到下了船,廖翠鳳的盲腸炎再度發作,林語堂不顧妻子的反對,將她交到美國醫生的手裡做了手術,結果傷口感染,仍需手術治療。在廖翠鳳住院期間,林語堂一直守在她的身邊。出院時,北半球二月大雪紛飛,寒冷異常,考慮到汽車顛簸,愛妻心切的林語堂最終為她尋來了一個雪橇,一推一拉地將她接回了寓所。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之後的林語堂又一次踏上了異國求學的道路。他曾在德國,法國多地留學,一直是廖翠鳳陪伴著他。而此時的廖翠鳳已習慣了"林語堂妻子"的這個身份,從一個嬌生慣養的首富千金進化成一個每天與柴米油鹽打交道的主婦。她甚至是當掉自己的珠寶與衣服,來供林語堂讀書看報;她喜愛花樣豔麗的鞋子,卻在窮困潦倒時期,揹著丈夫去撿別人丟下的鞋子穿······在魯迅的短篇小說《傷逝》中,子君與涓生離家出走後,開啟同居生活。當初再怎麼愛得熱烈的兩人卻仍是逃不離生活瑣事的摧殘,直至最後涓生對子君的愛消失殆盡,以子君的自殺作為悲劇收尾。顯然,林語堂和廖翠鳳躲過了這樣的悲劇,兩人的感情還是像剛結識那般美好。

林語堂在自己的自傳裡回憶起那段日子,他感慨道:

"那個時候沒有錢,也沒生活經驗,只有年輕人的冒險精神,有彼此之間的相互依賴,還有對前途的信心!"

並毫不隱晦地用"甜蜜"一詞來形容他們的感情。

林語堂與廖翠鳳一生共育有三個女兒:長女林如斯,次女林太乙和幼女林相如。

三個女兒在這樣和諧充滿愛意的家庭里長大,又繼承了林語堂的才華,自小就在文學方面端倪出了不朽才氣。面對自己的女兒們,林語堂也顯露出了"幽默大師"的一面,會和自己的女兒們一起吹肥皂泡,還會和她們一起堆泥人,擺在客廳裡裝飾。他絲毫不隱晦自己對女兒們的愛,經常寫詩給自己的女兒,雖然有時詩的內容不乏有矯揉造作之嫌,讓女兒們都難以啟齒,但不可否定的是,他從未缺席過孩子們的成長。

在民國,大師們的包辦婚姻的原配大多都沒有好下場的。魯迅的原配妻子一生無性無愛,在周家孤獨終老,徐志摩的髮妻張幼儀,也在這場婚姻中處處遭到徐的白眼,免不了最終離婚的悲劇。而面對著這一現象,林語堂只用了一句話就讓廖翠鳳吃了定心丸:"我不要她們,我只要你。"

甚至有時林語堂還醋意大發地對旁人說:"我身邊的女性朋友對我妻子比對我還要好!"

兩人步入暮年,卻仍還像年輕時那樣,打情罵俏。林語堂會在廖翠鳳發小脾氣時溫柔地捏一下她的鼻子,哄她開心,還會經常給她作詩,傳達自己的愛意。

林語堂與自己的家人旅美將近30年,卻始終沒有加入美國國籍。廖翠鳳便陪著她從福建小鎮,到美國,到歐洲,到臺灣,再到香港,飛過了整個地球,也一直伴他左右,為他生兒育女,料理家事。

才子也能不風流,林語堂:誰說包辦婚姻就一定不幸福?

林語堂次女林太乙回憶到自己的父親說:

"文章做不好沒有關係,人卻不能做不好。我覺得看一個文化人,就要看在這個文化里長大的人是變成怎樣的丈夫和妻子,父親和母親。比較之下,所有其他的成就--藝術、哲學、文學和物質生活--都變得毫不重要了。"

也許就是奉著這樣的準則,林語堂不同於其他民國大師那般,能在這場包辦婚姻中成就了自己的幸福與浪漫,哪怕是自己的初戀企圖挽回自己,自己也能義正言辭地拒絕。因為在他心裡,沒有什麼身份是比做一個家庭的丈夫與父親還要幸福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