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車身是越硬越安全嗎?

馬松


汽車的車身真的是越硬越安全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更堅硬的車身能夠更好的保護車內乘員嗎

更堅硬的車身真的能夠更好的保護車內乘員嗎?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但是這也只是在一定範圍內的,一旦超過了這個範圍,事情就會變得不一樣了。

根據中國保險安全指數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中保研在進行汽車安全性測試的時候會進行幾種碰撞試驗,其中最主要的是正面25%偏置碰撞和側面碰撞,這兩種碰撞可以有效監測車身剛性,看車身結構在發生碰撞之後能否不發生形變,從而保證車內乘員不受擠壓侵害。在這兩種碰撞試驗當中,我們通常希望被碰撞的部位越堅硬越不容易發生形變越好。

但是在這些碰撞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包括中保研在內的眾多汽車安全機構主要關注的就是乘員艙侵入量,只要乘員艙侵入量少,那麼這臺車的車身安全係數就是很高的,但是卻沒有人在意乘員艙之外(機艙)的形變,也就是說,我們說一臺車的車身安全係數其實主要看的還是其對車內乘員的保護程度。

那麼假設我們採用一種世界上剛性最強,發生碰撞也不會有任何形變的材料來做成汽車的車身會怎麼樣呢?答案很簡單,在發生碰撞之後所有的動能都毫無保留的“傳遞”到車內乘員身上,到時候我們會發現儘管車身毫髮無損,但是車內乘員直接就被“震”死了。因此這樣的車身其實起不到對於車內乘員的保護作用。

所以這裡面就有一個我們之前常說的概念,那就是“潰縮吸能”,在發生正面碰撞的時候,只有發動機艙有效潰縮吸能了,才能把傳遞到乘員艙的碰撞勢能減小到最低,從而才能更好的保護車內成員的安全,也就是說,堅硬的車身對於一臺車的安全性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過於堅硬的車身反而是“過猶不及”的。

一臺車的安全到底有哪些方面

在當下的科技下,考察一臺車的安全性其實有很多方面,除了車身剛性之外,還有氣囊對車內乘員的保護作用,頭枕對於車內乘員頸部的保護作用,還有更重要的就是車身主動安全系統的主動防護作用。

如果單純考慮車身剛性的話,其實我們知道現代車輛主要是靠機艙防火牆、ABC柱以及防撞梁等關鍵部位來保證車內乘員的安全性的,我們可以多看看相關機構的碰撞測試就能瞭解一臺車的安全性而不用像從前那樣只能靠自己臆想或者口口相傳了。

而如果考慮一臺車的綜合安全性的話,那麼現在其實主動安全系統的作用會比車身剛性還要重要,畢竟能把事故避免掉總要比在碰撞中存活下來要好。


以上


當然,大家也可以直接點擊關注我的頭條號:@汽車三國 ,查看更多更全汽車資訊以及評測文章


汽車三國


先說結論吧:該硬的地方一定要硬,該軟的地方一定要軟.

基礎的邏輯比較好說明

四種極端的情況

本來在路上好好開著車,握著我們的 stick.

1.整個車都硬:全車剛性體

如果發生碰撞的時候是這樣的:

車看似完好無損,因為它是一個完全剛性體呀.

可是我們人不是完全剛性體呀,我們是人呀,剛性體的特徵就是基本所有的衝擊和能量都被直接傳導到了人的身上,所以除非這個是少林十八銅人之一,不然很有可能五臟六腑都已經被內力震碎了.

這就是車還好好的,人不在了,車在人亡.

人世間最大的悲劇莫過於此嗎?

網絡新聞中有很多光看車輛損傷來判斷汽車安全性的.

這其實是一個不小的誤區,碰撞安全不是用來保護車的,是用來保護人的.

看車有啥用,看看人還在不在才最重要.

2.整個車都軟:全車海綿體

如果發生碰撞的時候是這樣的:

整個人會和車一起被壓扁,車毀人亡.

無可爭議,負分滾粗.

3.該硬的地方硬,該軟的地方軟:軟硬兼施

如果發生碰撞的時候是這樣的:

框住機器的那部分,要麼潰縮,要麼下沉,同時吸收了大部分的能量.

而框住人的那部分,基本上沒有變形,不會被壓扁,收到的衝擊也是肉身可以承受的範圍.

車毀人在,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是.

這也是很多網絡新聞中,看到車被撞得慘不忍睹,人卻先沒什麼事一樣,下車拿出手機開始發朋友圈發抖音了.

引來的流量和關注,甚至能夠補貼一部分他買新車的費用.

神奇的世界.

4.該硬的地方軟,該軟的地方硬:倒施逆行

如果真的存在這種車,發生碰撞的時候是這樣的:

恕我的想象力有限,目前為止還沒有見過第四種奇葩的車.

以上是很簡單很極端的距離,但是細節的優化極其複雜.

我的能力也只能到這了.

其實,人生在世不也這樣嗎.

老話常說:外柔內柔,人辱之;外剛內剛,人毀之;外剛內柔,人輕之;唯有外柔內剛,方成大器。


英萊殼潤滑油


車身的硬度是看你行駛的速度成反比的,速度越快出了事故對人的傷害更大,這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了。要是車輛有彈性發生碰撞有一個反彈力,所以每輛車前保和後保是塑料件,而且前保裡面有防撞破沫。就是起到反彈作用的。當然了要是側面發生碰撞當然是硬度硬的優勢大了。


王胖說車


當然不是,考量一輛車的安全性能要從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兩方面考慮,硬只是相對的,在發生碰撞時需要承受應力的車身結構(如ABC柱等)上需要用到強度更高的熱成型鋼,而像一些外觀覆蓋件如前保險槓等需要考慮易維修和碰撞維修成本,輕量化等等因素。所以現代化汽車安全性能主要取決於車身結構、材料和主動安全配備而不是光硬就完事了,如果假設車無限硬,發生事故時,車內乘員會被“震”的頭皮發麻的


機械蒸鴨鴨鴨鴨


汽車又不是坦克要那麼厚的鋼板幹嘛?實際上在汽車安全方面,許多廠家都奔著以柔克剛的原則,並不會盲目增加汽車厚度,而是會吸能的方式,減少車內人員受到的衝擊力,比如用豆腐去撞擊果凍,豆腐可能會直接碎掉,但果凍最多抖一抖並不會發生變化,這就說明果凍的吸能比豆腐要好。

工程師會盡量把汽車結構做的像果凍一樣,這樣一旦受到撞擊,能量會迅速分散到車輛各處,能有效減輕衝擊力。另外,現在的汽車材質大多采用了新型合金,這種新型材料十分輕巧,但卻能有效吸收撞擊,這也能夠保護我們的乘員不受傷害。

再者說,假如汽車廠商都一味的增加厚度,你這裡是安全了被撞的車輛可就倒黴嘍!所以世界各國實際上都是儘量限制汽車的車體厚度的,這下小夥伴們都明白了吧!


習慣有你83532757


車身剛度跟安全這個要看車的速度而言,在車速慢的情況下,30 40碼這種樣子,車身硬自然好,基本不會損傷什麼,但是如果速度快的情況,車身硬跟安全就沒有那麼絕對的說法了


小東物流貨運


汽車越硬不代表越安全!車輛的安全取決於能否有效的吸收碰撞所產生的衝擊力!如果汽車是一坨海綿那麼在一定速度以內是比金屬車身更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