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如何實現“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開始醞釀和發酵,全球經濟正處在調整、創新和重塑的關鍵時期,這對全球製造業來講,無疑是一次重大機遇。

中國作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如何在新形勢下搶佔先機,實現“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發展實體經濟和堅持自主創新。

實體經濟打牢國民經濟的根基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先進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製造業又是實體經濟的主體。當前,我國在發展製造業的進程中,依舊面臨諸多挑戰。隨著發展成本的增加,製造業的回報率和增長率逐步放緩,加之互聯網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致使不少企業紛紛投身金融、互聯網等回報週期短、回報率高的虛擬經濟領域。

不可否認,“脫實向虛”在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一些利潤和甜頭,但是從長久來看,這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的基礎,虛擬經濟無法脫離實體經濟而存在。歷史上歐美國家週期性的金融危機,就是經濟發展高度金融化、虛擬化和空心化的結果。

實體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底座”和“根基”,是國民經濟的命脈。一國經濟只有建立在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上,才能保證社會財富的有效良性積累,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撐。同時,實體經濟提供的大量就業機會,也為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實業強則經濟強。”當今中國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必須要堅定發展實體經濟,打牢國民經濟的根基。而作為實體經濟主戰場的製造業,更要堅定信心,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機遇,推動行業轉型升級。

自主創新強化中國製造的核心競爭力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當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要求,振興實體經濟,離不開核心技術的支撐。“中華民族奮鬥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所有企業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奮鬥。”

中國素有“世界工廠”的稱號,但在全球製造業最大體量的背後,不乏低端、粗放、勞動密集的弊端。藉助資源和人口紅利,中國製造儘管風靡全球,但同時也被打下了“廉價低質”的烙印,這導致中國商品在國際競爭中沒有核心競爭力並處在產業鏈的最低端,中國企業只能依靠價格優勢賺取微薄的利潤。

究其背後原因,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製造普遍存在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短板明顯的問題。在過去的工業2.0、3.0時代,中國在國際市場中一直扮演“跟隨者”的角色,對國外的技術依賴度較高,缺乏完全自主的科技創造。

如今,全球經濟迎來轉型變革新機遇,外部環境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只有通過自主創新,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避免中國製造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在新一輪競爭中變“跟隨者”為“引領者”,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彎道超車”。

學習標杆企業助力“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格力電器是“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提出者,也是踐行者。在堅守實體經濟和堅持自主創新方面,格力電器有著堅定的決心和信心。董明珠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格力電器堅持發展實體經濟,不涉足房地產和金融領域。值得玩味的是,格力的發展並未因此“掉隊”,反而節節攀升,3年間增長近1000億元,實現跨越式增長。數據顯示,格力2018年總營收達到2000.24億元,上榜《財富》世界500強,淨資產收益率居上榜中國公司首位,生動體現了實體經濟的活力與韌勁。

從格力公開的年度數據測算,2012年到2018年間,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2956億,淨利潤1293.7億,納稅1123.76億,這三項數據分別是過去21年的2.5倍、5.6倍和4.1倍。

亮眼的經營數據背後是格力電器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帶來的不竭動力。近年來,格力始終堅持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理念,在平臺、經費、人才培養方面加大投入,創造了24項“國際領先”技術,在2018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排行榜中,格力電器排名全國第六,家電行業第一。

筆者認為,企業的創新發展一方面要跟緊時代、引領時代,另一方面也需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進行改革和創造。關於第一點,格力電器的行業地位已經作出印證,而格力全球首創的多項國際領先技術則為第二點做了註釋。從“用電剩一半”的多聯機技術、磁懸浮離心機技術到光伏空調技術,格力的科技創新不僅打破了歐美國家的技術壟斷,實現自主發展,也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得到了認可和青睞。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是格力的發展願景,也是中國製造的美好願望。筆者認為,在全球新的機遇和挑戰下,中國企業有魄力提出這一目標,也應當有決心和信心去實現這一目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書寫更波瀾壯闊的中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