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歷史根據?後來真的兌現了嗎?

毒刺劍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了,說的是楚國被滅國之後雖然殘餘勢力弱小,但是最終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後來真的兌現了嗎?


首先要明白“楚雖三戶”的意思

楚雖三戶,並不是指楚國只有三戶人家,


而是指楚國的三個大氏族屈、景、昭3族。


其次這句話的出處


這句話雖然出處是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但是並不是項羽說的,


而是楚南公說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有何歷史根據?


這一點我們要介紹到楚國的背景。

1、首先楚國地大物博:


當時其他國家都在黃河流域,而楚國主要國土卻是在長江流域。當時的楚國各種高山險阻秦國並不能一一征服,給了楚國殘餘勢力很好的喘息之機。


2、楚國的政治因素所決定:

戰國時期的楚國是唯一沒有經歷變法的國家,楚國內部還有很多有勢力的氏族,例如後來起兵反秦的項氏一族。楚國的建立更加像是今天的聯邦制國家,雖然國家的名號沒有了,但是有勢力的大族依然還在,也就有了後來對抗秦國的根基。

3、楚國人民對秦國並不認可:

楚人自建國後從未出現篡國的例子,說明人民對當時的統治者還算是滿意的。我們所知的屈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對楚王已經失望之極,但是就算楚王不接受屈原的建議,屈原也沒有想過反叛,哪怕最終投江而死也沒有做出任何出格的舉動。楚國滅亡之後的楚人依然懷念楚懷王,這也是後來項羽推舉楚懷王的孫子(後來也叫楚懷王)的原因。

最終滅亡秦國的正是楚國的力量


陳勝吳廣政權號稱張楚,項羽是西楚,而劉邦前期也藉助了楚國的力量,部隊中也多楚人。

所以楚南公“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即使對當時形式的判斷,也是對天下楚人亡秦的希望。


路之意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是秦始皇滅楚以後,楚國南方的一個老人說的,這個老人叫楚南公,他認為楚國雖被消滅,即使最後只剩下“三戶”人家,將來亡秦的一定還是楚人。這話後來居然成為事實。秦朝到了二世的時候,農民紛紛起義,首先揭竿而起的陳勝、吳廣,是楚人;繼起的項梁、項羽,是楚人;最後得了天下的劉邦,也還是楚人。楚人是當時農民革命大風暴的中心。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後來也確實是應驗了,當年陳勝吳廣揭竿起義掀起了滅秦的第一次高潮,而這陳勝吳廣恰恰就是楚人。後來就有個更有名的西楚霸王正經八百的楚國貴族,而且重中之重首先打進咸陽的漢高祖劉邦那也是楚人,還就正好不多不少這大秦的天下真就接二連三的滅亡在這三人手上了。

史記質疑上對這句有兩種解釋 ,一個就是指楚國的三大姓, 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昭、屈、景。另一個就是指即使楚滅亡後只剩三戶人家 ,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含義是說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

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

其實在“亡秦必楚”的預言影響下,復立的六國王族因為實力不足,都紛紛投靠投奔楚國,楚國也成了事實上六國聯軍的首領。正是因為這樣又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歡迎補充交流,我是孫小慢,更期待你的關注


孫小慢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三戶學術界有三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指地名,是楚人的宗廟,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水庫一帶,歷史上這裡有楚國的三戶城。

第二種說法:指楚國大三姓,屈、景、昭。

第三種說法:比喻三戶人家,比喻力量小,決心大。

錢穆《屈原居漢北為三閭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論述: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語解者不一。韋昭以為“三戶,楚三大姓屈景昭也”,此最得之。

春秋列國宗族,見於《左氏內外傳》者,如魯有三桓,鄭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晉有八姓,(見左昭三年傳)十一族,(見晉語)及殷民六族,七族,懷姓九宗,(見左定四年傳)祝融八姓,(見鄭語)之類,以數字計宗姓者,不勝縷舉。

楚之三戶,亦其例也。蘇林曰:“但令有三戶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瓚曰:“楚人怨秦,雖三戶足以亡秦也。”皆望文生解,非其義矣。蓋南公意謂楚之公族雖祇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戶言也。

其後陳吳發難,亂者四起,皆重立六國後。楚懷以外,如魏豹、趙歇、韓成、田市,皆以故國舊族。其它一時將率,亦多往時大家名族之裔。雖雲將相無種,而平民崛起以亡人國者,究是當時創局。雖陳嬰之母,亦知驟貴不祥,欲倚名族。況南公遠在亂前,其不以興滅繼絕,復國報仇之大任,期之誰何三家之小民,亦已明矣。

而司馬貞《索隱》獨謂諸說皆非,按左氏以畀楚師於三戶之文,因謂三戶是地名。孟康遂稱後項羽果渡三戶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讖。不悟三戶之為地名,本由楚起丹陽,以其三族而名發跡之地。而南公之言,初不當以地名釋也。故三戶之解,蘇林臣瓚《索隱》各得其一偏,孟康之失最遠,而韋昭為獨得也。

史記質疑兩種解釋

史記質疑上對這句有兩種解釋 ,一個就是指楚國的三大姓, 三戶是指楚國三大姓昭、屈、景。另一個就是指即使楚滅亡後只剩三戶人家 ,也必是他們滅亡秦 ,含義是說楚國人非常憎恨秦國。

一 、

有關推翻秦王朝統治的那場全國大起義,其史料主要記載於《史記》,尤其以《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秦楚之際月表》《陳涉世家》《張耳陳餘列傳》《田儋列傳》等為最詳盡。作為反秦的首倡者,陳勝的歷史功績在當時及後世均已被充分肯定。但其戰鬥精神及其堅定不移的反秦信念則未相應得到明確標識。

眾所周知,陳勝和他的九百同伴謫戍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遇雨失期,按秦法皆當斬。陳勝便會同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就在這個事實的表象之下,掩藏著一個久被忽略的亡秦之志。

以陳勝等人的處境,反秦並非唯一選擇。類似情況下更通常的選擇應該是逃亡。劉邦就是這樣做的。心懷不滿分子黥布、彭越也是這樣做的。甚至在陳勝等人起義前夕,吳廣也有意揚言逃亡以刺激隨行的朝廷軍吏、發動自己的同伴。這些都表明了“逃亡”是當時的最為可取之策,但志在亡秦的陳勝從未做此想。

在起義的醞釀階段,陳勝就專注於“死國”之大計;起事之後,他更以“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戰鬥宣言激勵部眾向統治者直接開戰。這種戰鬥精神在陳勝部隊的奮鬥經歷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日後,陳勝的核心部隊始終以一種前仆後繼、必以滅秦而後快的氣勢不斷對秦王朝施以打擊。陳勝事蹟,司馬遷論之甚詳,在此僅就其所部的滅秦決心、奮鬥軌跡稍事勾勒。

陳勝在陳(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時,部眾僅數萬人,較之於吞滅六國的秦而言,這點力量殊微不足道。但陳勝不待稍歇,即令吳廣率諸將西向擊秦。吳廣受阻滎陽後,陳勝又令周文擊秦,又令宋留擊南陽入武關(今陝西商縣)。

周文部很快就擊破函谷關(今河南靈寶西南),深入關中腹地,直逼秦都咸陽。此時距陳勝起義於大澤鄉不足三月。不久,周文部在秦軍的反撲下,敗出函谷關。陳勝又命令其舊部、業已在趙稱王的武臣發兵西擊秦。吳广部下田臧不滿大軍久留滎陽城下,便殺吳廣,自任統帥,率精兵西進迎擊新勝氣盛的秦軍主力,結果全軍覆沒。

面對來勢洶洶的秦軍,陳勝親自出戰,兵敗後為其親近莊賈所殺。陳勝戰死前後,周文的部隊、宋留的部隊均被秦軍消滅,還有一些部眾另立分出。這樣一來,陳勝部隊的主體就不復存在了。

但未過多久,陳勝部下呂臣集結殘部東山再起,殺了莊賈,收復了陳,重立“張楚”國號。與此同時,遠在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陳勝舊部召平為繼續亡秦事業,矯稱陳勝之命,拜項梁為上柱國,令其“急引兵西擊秦”。嗣後,項梁及其所部就成了陳勝精神的繼承者。

陳勝部的諸多戰略舉措並非無可指責,但其不顧一切,唯攻秦是務的作戰精神,則將其亡秦決心表現得淋漓盡致。除了向秦之統治中心攻擊之外,陳勝部還以陳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展,以至於可以這樣說:遍及全國的反秦烈焰,幾乎都是陳勝播下的火種。關於這一點,只要看一下參與亡秦的各路諸侯就一目瞭然了。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由項梁奠定,並始終以得陳勝之統自居。

趙國,始由武臣為王,後由趙歇繼立;武臣原為陳勝部將,略定趙地後,經部下張耳、陳餘慫恿自立門戶;武臣死後,張、陳收其舊部立趙歇為王。

燕國,由韓廣而立;韓廣又是武臣舊將,原隸屬陳勝當無疑問。

魏國,始由魏咎而立,後由魏豹繼立;魏地由陳勝部將周市克復,魏咎亦從陳勝處受封赴任;魏咎兵敗身死後,其弟魏豹得楚之助繼立為王。

韓國,由項梁所立韓成為王,始終無立國之地,後由劉邦西進滅秦時將所克故韓地與之立國。

諸侯中僅有齊國與張楚不相隸屬。由此可見,司馬遷所言“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競相亡秦”之論確屬的評。

陳勝死後,反秦戰事急轉直下。由章邯率領的秦軍連戰連捷所向披靡,眼看反秦大業就要毀於一旦。

值此之際,楚人項梁奉了陳勝印信領兵渡淮,收編了陳嬰、黥布、呂臣、劉邦等軍。

為了表明自己是陳勝的正統,項梁誅滅了號稱楚王的秦嘉——景駒部,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懷王。當時楚國的勢力較陳勝鼎盛時期大大不如,但在項梁統率下積極尋求與秦軍主力作戰。

不久,便在東阿(今山東陽穀東北)、城陽(今山東菏澤東北)、濮陽、雍丘(今河南杞縣)等地大破秦軍,挫敗了秦軍的囂張氣焰。由於出師以來一路勢如破竹,項梁產生了輕敵麻痺思想,被得到增援的秦軍擊敗身死。楚懷王聚攏了項羽、劉邦、呂臣的部隊,重新部署對秦作戰。當時,秦軍主帥章邯以為項梁既敗,楚不足慮,便移師攻趙。

於是,趙地鉅鹿(今河北平鄉)成了對秦作戰的主戰場。經項梁之敗,楚之勢力又大受削弱。儘管如此,楚懷王還是將傾國之兵驅向與秦決戰的疆場:楚軍主力由宋義率領赴趙馳援,另一路偏師由劉邦率領西向攻秦。就從這一舉措上看,司馬遷將陳勝事業落筆於項梁立楚懷王心為止,是大有眼光的。這也充分證明了項氏所立之楚,確實是陳勝精神與事業的法統所在。就是懷王心的這一決斷,算是正式拉開了滅秦的序幕。

本來項羽打算與劉邦一同西進滅秦,報秦殺其叔項梁之仇,但懷王不允。項羽被任命為宋義的副手,隨軍救趙。懾於秦軍的威勢,楚帥宋義將大軍在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一帶停留了46天,避免與秦軍接觸。項羽殺了宋義,將楚軍引向與秦決戰之疆場。面對勢頭正盛的秦軍,不僅各路援趙諸侯不敢貿然用兵,甚至趙國自身的外圍部隊如陳餘、張敖等部也都按兵不動。

唯有楚軍在項羽的統率下同仇敵愾、義無反顧地投入了一場決定天下命運的搏殺。戰鬥中,楚軍驍勇善戰、一以當十,最終破秦於鉅鹿之下,不僅勝了秦軍,也使各路諸侯歸心。從此,項羽作為諸侯聯軍的統帥,揮師追擊秦軍,並不斷取勝。最終,聯軍在三戶水一帶徹底摧垮了秦軍的鬥志,秦軍主力向聯軍投降,時間是秦二世三年七月。如果沒有楚軍的浴血奮戰,如果沒有項羽的果敢決絕、指揮有方,援趙勝利及亡秦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劉邦的西進也是楚意在亡秦之決心顯現。《高祖本紀》載:“當是時,秦兵強,常乘勝逐北。諸將莫利先入關。”這表明西進之舉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冒進行為。在以援趙為主要戰略目標的前提下,劉邦所率部眾也極其有限。為此,楚懷王授劉邦的權限是:“收陳王、項梁散卒”。這等於讓劉邦自己設法解決兵源問題。

劉邦面臨的處境是脫離根據地作戰,其作戰方式是且戰且走。其情形與陳勝時期的周文部相類似,只是實力大大不如,面臨之敵的警覺程度及戰鬥力又大過周文所遇。但這些困難都未能嚇住劉邦及其部隊,他們以楚軍慣有的艱苦卓絕精神及亡秦決心一路西去。

西進戰事並不順利,劉邦部打了一些勝仗,也遇到一些難克之敵及難攻之城,如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開封、洛陽幾處戰略要地均未攻取。在這種情況下西進,劉邦部等於深入於敵軍的包圍之中,直到收降了南陽郡(今河南省西南部及湖北省北部襄河一帶),劉邦部的前景才光明起來,抵達秦之南大門武關時,秦軍主力已投降了項羽。

劉邦部經過一連串激戰,相繼攻破武關、嶢關(今陝西藍田東南),最後在藍田擊敗秦國關內主力,兵臨秦都咸陽城下。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開城向劉邦軍投降。至此,以陳勝發起的反秦大業功畢於劉、項。

另外,劉邦出發西進時,楚懷王有令,諸將“先入定關中者王之”。此令雖對楚軍諸將而發,但其影響則是全國性的。據《高祖本紀》,秦之南陽守軍就知道這個命令;趙之別將司馬昂也欲渡河入關;長沙王吳芮部將梅鋗也引兵突到武關附近;這表明楚已初有號令天下之尊。這個威勢雖然是陳勝早先奠定的,但楚滅秦的主導地位則無可懷疑。

按通行的說法,秦王朝滅亡於農民大起義,這固然是事實,但這種說法卻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另一同等重要的事實:即秦亡於楚。

我以為,有必要區別單純意義上的反抗與刻意的、專以亡秦為務的戰略行為之間的不同。前者只是各地民眾急於掙脫秦之束縛,從而導致恢復六國舊局的裂土分疆態勢;後者才是秦所以亡的關鍵所在。

有史為證,陳勝及其後繼劉邦、項羽,也包括項梁及楚懷王心是亡秦的中堅,他們不僅承擔了壓倒多數的軍事重擔,同時也完成了全部的毀滅性打擊。他們更以積極尋求與秦軍主力決戰的戰鬥姿態有別於他們的軍事-盟友。

我無意抹殺楚國以外的反秦武裝的作用,但徵之於史,又很難給他們過高的評價。如前所述,楚以外的反秦武裝基本上襲用了舊時六國的格局。其中趙、燕、魏三國由楚系分出,韓國則從未成氣候。各自為王之後,他們便熱衷於經營自己的地盤,對於給秦之心臟地區及其主力以打擊方面顯得漠不關心。如原為陳勝舊部的武臣,在陳勝承認其為趙王之後,對陳勝令其派兵西進的命令置若罔聞,只顧一味向北方擴張,並與從己部分化出去的燕國搞磨擦。武臣的這種行徑應該視為陳勝速敗的間接原因。楚以外的反秦戰事又以趙為最,那麼各路諸侯在亡秦事業中的作用可想而知。

如果考察一下反秦武裝中非由楚系派生又不隸屬楚軍事指揮的齊國及彭越的事蹟,則更能凸現楚國堅定不移的亡秦信念及所起作用。齊國的創始人田儋乘陳勝部將周市攻狄(今山東高青)之際,乘亂在狄自立為王,並立刻成為一割據勢力,出兵擊走周市部,這或許是反秦武裝之間的第一次內訌。然後,田儋收復舊齊,不久便死於載之於史的唯一一次與其它反秦武裝的軍事合作——救魏。

在此之前,另一支非陳勝系統的楚軍秦嘉部約齊擊秦時,為田儋拒絕。田儋死後,其弟田榮執齊實權,齊人未經田榮許可立田假為王。田榮被秦軍圍困於東阿,項梁率楚軍破秦於東阿下,救了田榮。但田榮並不與楚合兵追擊潰退的秦軍,反而回師齊地逐走田假等人。當項梁遣使促齊發兵擊秦時,田榮居然提出讓楚趙兩國先誅逃難於彼的田假等人。在這種非理要求被拒絕後,田榮也拒絕出兵擊秦。從此,齊國在反秦大業中便無所作為了。日後隨楚入關的田安之齊軍很可能是為楚、趙收容的田假宗族。與田榮無關;田榮部將田都也叛齊附楚,隨之入秦。

彭越的情況與田榮雖不甚類,但其在反秦戰事中觀望氣象甚濃,當屬作戰不力之類。早在陳勝起義前,彭越就已落草為寇,過亡命生活。陳勝首倡的反秦風暴席捲天下達一年多的時間之後,彭越還不急於起事。對於部屬的起事要求,他均以“稍待之”為辭,不予接納。起兵之後,彭越也只是以擴張勢力為意,並沒有積極參與對秦決戰行動。在劉邦西進過程中,彭越曾在半途助過一臂之力。待劉邦更向西行,彭越便遊離在一旁,未再有所作為。齊國和彭越的事例或可反映出當時楚以外反秦武裝的行為趨向,不難想見,他們在亡秦之事上所起的作用也就相當有限了。

通觀歷史記載,則不難發現楚以外的反秦武裝有一條相互相像的行為軌跡:由於某種機緣,他們有了一定的勢力及地盤,隨之便怠慢於原先從事的反秦大業,謀求劃地為王;然後將全部或主要精力投入到自己小天下的經營之中。歷史記載中反覆出現的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討價還價等與反秦大業甚不和諧的種種行徑,皆源於此。比較起來,楚國武裝的項羽、劉邦以及其前的陳勝部周文、宋留等人都有過極為類似的機會,可也都沒有搞成個人的小天地。試以劉、項二人拆解,劉邦西進時收復了舊魏、舊韓的大片河山,軍中人才濟濟,比起趙、燕、齊等國,其條件更勝一籌;項羽救趙之時,遠離本土,又掌握了楚國的絕大部分兵力,救趙獲勝後,其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如果劉、項要搞割據,也是極其方便的事。但他倆誰也沒有這樣做,仍然是一心一意、全力亡秦。這在割據慾望氾濫,短視行為橫行的當時,劉項二人沒有自行稱尊的唯一解釋,只能是楚人特有的強烈的亡秦信念在起作用。

總而言之,在這場天下雲從的亡秦大業中,參與其事者也必然有出力大小之不同。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楚國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轉折時期的無與倫比的作用。如果要對為之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作出應有評價的話,可以斷言,不會有其它人能與陳、劉、項三人相併比。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言已不再是一個精闢的預見,它既是對這段歷史的凝鍊概括,也為後人準確瞭解這段歷史提供了最簡潔明白的公式。

秦楚爭鋒 為何楚最終落敗

秦楚均是戰國梟雄,兩國國力冠天下。然而我們看到在歷史上楚國力強盛,地方廣大,技術領先,人才濟濟,對戰國其他國家未曾吃過多大虧,可是面對秦,卻常常是隻有招架,甚至連招架之力也沒有,為什麼?論綜合國力,楚國和秦應該是不相上下,為什麼一個剪滅群雄,一統天下;一個卻疆土日削,兵鈍軍挫,以至於滅亡?我個人愚見,除了改革不徹底外,楚國君主權力過大卻沒有先進的指導思想是他們滅亡的根本原因。

為什麼這麼講?楚國開國以來,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不斷蠶食周圍小國,擴大疆土,強根固本,力量足夠強大就北上爭霸。歷史上,楚晉爭霸,楚吳爭霸。楚國未嘗停止過爭霸戰爭,霸主夢從未消失,可是她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隻滿足於吞併小國,打敗大國,奪得霸主之位,未嘗想過滅掉大國,一統天下。常常有人責怪懷王認不清形勢,沒有聯齊抗秦,甚至其後的楚襄王放著殺父之仇不報,卻和秦修好,關鍵在於楚的君主還是把戰國當春秋,做著霸主的迷夢,加上歷史上和秦的友好關係(楚晉爭霸,秦一直站在楚一邊,秦楚世世通婚,秦昭王的母親還是楚貴族之女,楚昭王之母是秦女,如此的情況數不勝數),從來沒有想過奮發圖強,革除弊政,變法革新,一統天下。

歷史好象特別垂青楚,給了他很多次機會:從魏國拉來吳起促其變法,內部自身產生了變法派屈原,孔子也曾在楚為官,廉頗也終老於楚,田忌與孫檳也曾因鄒忌排擠欲奔楚一展才華,李斯也是楚人,甚至於楚的大仇人張儀,原本也是想在楚為官施展抱負,後因受辱於楚方才奔秦,回頭來報復楚的,然而這些人才楚君不識,保守派貴族為自身利益橫加誹謗予以排擠,終使這些人才花落他家;老天也對楚青睞有加,給了她廣袤富饒的土地(戰國群雄中最大,方五千裡,幾乎佔了當時國土一半!),勤勞勇敢的人民(善射出名的養由基即是楚共王時的戰將),濟濟人才,發達的青銅技術造就的當時最強大精良的武器裝備(看過曾侯乙隨葬的青銅製品的人會被那巧奪天工的失蠟法鑄造的尊盤震驚!至於編鐘則已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

楚吸收了吳越的先進鑄劍技術,楚劍出土最多最精;楚軍披的是犀牛皮製的犀甲,弩也是楚最先發明裝備軍隊。秦收繳天下兵器,大部予以銷燬,只留了少量楚制兵器裝備秦軍繼續使用,很有可能秦兵馬俑所持長劍是楚國製造;歷史記載,楚地產出的矛刺人“慘若蜂蠆”,然而卻在被落後思想所主宰的無能的君主領導下走向滅亡,豈不令人扼腕!!!


清說歷史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秦朝時代名言,出自西漢時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意為即使楚國只剩到三個氏族,也能滅掉秦國。

其實,這句產生於反抗暴秦統治的時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種情緒化了的堅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議地與歷史演進的過程吻合。據《史記·項羽本紀》載,早在楚懷王客死於秦時,楚國的南公就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它先驗而無比正確地預言了亡秦的真諦:即亡秦這一事業乃起於楚,又終成於楚。而僅就亡秦這一事實,這句名言還有著雙重應驗。

陳勝和他的九百同伴謫戍漁陽(今北京密雲縣西南),在大澤鄉(今安徽宿州西南)遇雨失期,按秦法皆當斬。陳勝便會同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大澤鄉起義(大澤鄉在安徽宿州,在戰國時候屬於楚國),響應的陳勝是楚人,他建立的政權稱為"張楚"。後來陳勝戰死後,遠在廣陵(今江蘇揚州)一帶的陳勝舊部召平為繼續亡秦事業,矯稱陳勝之命,拜項梁為上柱國,令其"急引兵西擊秦"。嗣後,項梁及其所部就成了陳勝精神的繼承者。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項梁的侄子,項梁被秦將章邯殺死以後,項羽繼承了項梁的反秦事業。亡秦的決定性戰役是在鉅鹿一帶展開,楚將項羽率軍戰勝秦軍主力,並接受其投降,在歷史上留下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典故。從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轉之勢。亡秦之後,項羽建立"西楚"政權,自封為“西楚霸王”。

劉邦是安徽沛縣人,在戰國時候同樣屬於楚國,劉邦的眾臣之中也有不少楚人。直接滅秦的就是劉邦。劉邦在楚懷王發佈的詔令"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刺激下,經過一連串激戰,相繼攻破武關、嶢關(今陝西藍田東南),最後在藍田擊敗秦國關內主力,兵臨秦都咸陽城下。秦王子嬰見大勢已去,開城向劉邦軍投降。

至此,以陳勝發起的反秦大業功畢於劉、項。

總而言之,在這場天下雲從的亡秦大業中,參與其事者也必然有出力大小之不同。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楚國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轉折時期的無與倫比的作用。如果要對為之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作出應有評價的話,可以斷言,不會有其它人能與陳、劉、項三人相併比。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讖言已不再是一個精闢的預見,它既是對這段歷史的凝鍊概括,也為後人準確瞭解這段歷史提供了最簡潔明白的公式。





軍哥奇談


秦滅六國 楚最無罪:《詛楚文》提到了秦楚十八代聯姻:“外之則冒改久心,不畏皇天上帝,及丕顯大神巫咸之光烈威神,而兼倍十八世之詛盟。”列國聯姻的話,最大的問題就是很難打滅國戰。韓系外戚夏太后、成嶠在長安君之亂中gg,趙系外戚(包括和趙系沾親帶故的)中的趙姬、呂不韋、嫪毐在嫪毐之亂中也gg,因此到了統一前夕,楚系外戚可以說一手遮天。在打秦滅楚之戰時,雖然楚系大boss華陽太后已經去世(秦始皇沒立皇后,所以太后是唯一一支能頂事兒的外戚勢力),但只要昌平君、昌文君還在,龐大的楚系外戚集團就是秦國決策層繞不過去的障礙。

楚雖三戶 亡秦必楚:楚國的體制與秦法最為格格不入。楚國有“小西周”之稱,封建制度最為根深蒂固,地方豪強滲透了郡守的管理盲區。一方面,楚國蘊藏著巨大的內耗,但另一方面政權耐變,不會出現指揮部被打掉國家直接崩潰的情況。另外,楚國神奇的地形比三晉和齊燕都要多、廣,給地方豪強和流亡貴族埋伏起來打游擊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比如項家,就是江東地區知名度最高的地頭蛇。



三更歷史


楚國名將項燕最後戰敗自刎時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事實上這句話最終也應驗了,項羽領導諸侯聯軍滅亡秦朝。其實當初楚國被滅時,國土面積很大,人口眾多,各地遺留的楚國貴族勢力仍舊很強大,一旦天下大亂,楚國崛起的速度可能是最快的,事實也是如此。


說走難走


其實很懇切的說,只是說當時楚國的疆域比較大,當初楚南公說這句話也是基於疆域的緣故吧。沒想到歷史的巧合也給出了這個點,項羽乃楚人,劉邦也是楚人。當初項羽與章邯破釜沉舟一戰徹底擊垮了秦國的軍隊,雖然不是主力。但始皇遺命在,邊關軍隊及徵南越的趙佗五十萬大軍不去救,保全華夏。這才使項羽劉邦有可乘之機。因此事事都有片面之詞,不能一概而論。


下邽詩人


真的兌現了。陳勝吳廣就是打著項燕的旗號;項羽稱西楚霸王,也是復興楚國。所以我們今天講秦漢,其實應該是秦楚漢,中間還夾著一個楚為天下共主的時代。


說宋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起義,各路義軍紛紛配合,項梁率軍攻秦。范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國最冤”。楚國的南公說過即使整個楚國只剩下三個氏族都會報仇雪恨團結起來消滅秦國的。”於是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楚懷王,得到楚人的擁護而迅速壯大實力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句話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這句話也算是兌現了吧,劉邦剛起義的時候也是跟隨項梁的,更何況,是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