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1955年

集(宁)二(连浩特)铁路线建成

成为联接乌兰巴托

乃至莫斯科的国际联运干线

起初集二线与蒙古国铁路轨道一样

都是1520mm的宽轨

而我国其他铁路轨道

1435mm的准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当时的《光明日报》关于集宁国际换轮厂的报道

出入境的国际联运旅客列车

都要在集宁更换车辆转向架

实现宽、准轨的对接

集宁国际换轮厂应运而生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1965年,二连国际换轮厂建立,工人调试设备

1965年10月8日

我国将集二线宽轨拨为准轨

换轮厂也随之由集宁搬到了二连浩特

简陋的换轮场很快让我们遇上麻烦,冬天经常下雪,天车没法工作,我们只能爬上10米高空清扫积雪,这项工作在当时是“家常便饭”。虽然当时环境苦、条件差,但工作标准从来没降过,国际联运客车也没发生过任何事故。

——曾支援坦赞铁路建设的第一代换轮人栗明理

第一代换轮人

在荒芜的野地里搭建起了

没有围墙和屋顶的简易换轮厂

16台25t架车机

一台10t天车

是当时换轮厂全部的“家当”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我们刚到二连浩特的时候,住的房子窗户没有安玻璃,西北风一刮,晚上冻的睡不着。

——第一代换轮人安殿义


冬夏以冰雪、烈日为被

春秋与狂风、沙尘为伴

生活用水靠火车从56公里外的

齐哈日格图苏木运送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第一代换轮人进行换轮作业

1967年

换轮厂得到修葺

由此变成换轮库

结束了车辆换轮露天作业历史

也大幅改善了换轮人生产和生活环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1967年,吊车吊装换轮库屋顶

改革开放以后

中蒙俄三国间经贸合作

人文交流日益频繁

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K3/4次车辆编组数量有所增长

同时又相继加开了

北京—乌兰巴托的K23/24次

呼和浩特—乌兰巴托的4653/4654次

乌兰巴托—呼和浩特的681/682次列车

几趟国际客车的相继开行

也让换轮库换装任务倍增

原有库内设施渐渐难以满足

列车换装需求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八十年代国际换轮库

1986年

国际换轮库进行了改造

库内换轮台位增加至12个

增加设备工装12台(套)

可同时对整列车辆进行换装

作业时间压缩近半小时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八十年代,换装后的油龙罐车驶出换轮库

刚上班那会一周就换两列车,现在变成了每周6列。每次换装都是在晚上,一周我们就有6个夜班。最多的时候,一晚上就得换14辆车,每天下班都在凌晨一两点。但是现在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我们换轮也没有原来那么辛苦了。

——电器钳工李世长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发展

和铁路装备的不断升级

越来越多的高科技设备

投入到换轮一线

1996年

国际换轮库

作业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1998年,新建国际换轮库落成剪彩仪式

2000年

新建转向架检修库

引进宽、准轨牵引车2台

增设存轮线4条

每次作业前,我们都会提前两小时到岗,检查升降机状态,确保四台升降机同步起落,防止因起降高度不一致造成车辆倾斜。作为一名新生代换轮人,我们要把老前辈们肯担当、勇担当、敢担当的“铁肩膀”精神传承好,延续国际联运旅客列车安全无事故成绩。

——青工曹宁

2015年

国际换轮库改造升级

一次可换轮18辆

极大地提高了换轮效率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集宁国际换轮厂,二连国际换轮库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国际换轮库

中蒙俄三国联运客车

从1956年1月4日正式运营以来

在一代又一代铁路换轮人的

严格把关与辛勤坚守下

已经安全运行了63年

再过两个多月

中蒙俄国际客车

将实现安全无事故运行6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