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听人说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村民梁军回乡创业的事迹挺成功,日前,记者来到占地40多亩的恒宝养殖场,了解梁军创业的悲伤与喜悦、坎坷与成功。勤劳淳朴的梁军,以一名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坚强毅力,谱写了一曲回报家乡、回报乡亲的创业者之歌。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1977年5月出生的梁军,初中毕业后,不甘心一辈子在家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为了减轻家里生活负担,小小年纪就在外打工,做过泥水匠,当过搬运工,2010年在大同康园批发市场开了一家干果批发店,经过5年的打拼,加上省吃俭用,积累起了一些资金,但他更有一个梦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2014年起全国开始了全面的脱贫攻坚工作。梁军所在的村西留村乡宝峰寨村也是一个贫困村,村委一班人带领全村村民,特别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脱贫增收四处找项目、找投资。梁军同志得知这种情况,毅然放弃了干果经营,回村加入了脱贫攻坚的队伍。他说:“我想自己是一名农民,国家也需要农民,要不然大家的粮谁来种,大家想吃肉谁来提供。我是过得好了,可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2014年他成立恒宝养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680万元,吸纳了40户贫困户作为合作社成员。随后投资200万元,增加社员20户。养牛场占地40亩,标准化圈舍3200平方米,可养殖1000头肉牛,现在存栏肉牛100多头。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本着“只有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的主导思想,梁军利用闲暇时间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养殖技术,积极参加县畜牧局和乡政府组织的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并多次自费到外地学习考察,从学习牛场如何建设,食槽设计、每头牛占地面积、喂料通道、牛粪便处理、饲料配方、人员配制、管理用房、铡草机、青贮池等一点一滴地积累。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揣摩,自己的艰辛劳动和精心饲养换来了收获,他比较系统地掌握了肉牛养殖技术,推进肉牛产业化、标准化养殖,采取“合作带动、共同发展”的生产模式,初步实现了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致富路。

随着粮改饲政策的落实,牛场又配套建设了一座1000立方米青贮窖,每年青贮玉米800吨,收购40户贫困农户玉米300多亩,带动农户收入每亩地比种植单纯玉米平均增收300元左右。饲喂全株青贮玉米可减少饲料使用量,营养价值高,合作社的饲养成本也有一定的下降,并且解决了冬季饲草缺乏、草料结构单一的弊端,为肉牛养殖健康优质发展增添了新活力,也为村里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作用。

2016年,合作社出栏肉牛150头,实现了总收入200万元,盈余30万元。社员人均收入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5%,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记浑源县西留村乡宝峰寨村梁军


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发家致富,梁军积极主动地向农户传授养殖技术、管理知识,鼓励贫困户自已创业。自己多次出资利用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播放科技录像等不同形式培训农民,普遍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培养饲养能手,给这些贫困户带来收入增长的同时,也给他们注入了发家致富的希望。为了更好地帮助村民,他经常出现在村里其他合作社养殖户的饲养圈舍里。养殖户感激的说:“梁军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无论他去市场上购牛还是售牛,只要有人请他帮忙,如帮着进购肉牛,或是带售自家的肉牛,他都满口答应,从不拒绝,而且总能让人十分满意。”在他的带动帮助下,宝峰寨村有十五户村民加入了养殖肉牛的行业,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村里的肉牛养殖户也越来越多。

一人致富不算富,如今,梁军谋求的是如何让更多乡亲们走上致富路,他踌躇满志,给自己制定了三年奋斗目标:实现牛存栏达300头以上,发展服务养殖户100户,形成一套从繁殖、养殖、防疫、供销一条龙发展。“我有责任和乡亲们共同富裕,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应该有的情怀。”梁军如是说。(郑志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