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以重點中學的師資能力能讓他考出好成績嗎?

劉燕媚


大家都知道,衡水中學是一個招收尖子學生的學校,要把一個差生放到衡水中學去,應該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那我們就假設他可以去,來討論討論吧!

我覺得把一個差生放到衡水中學去,他就能考上北大清華等各種名校,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但是要讓他考出一個更好的成績,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是完全有可能的。這其實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長,.不惜費很大的精力和金錢,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重點高中的原因。

當然我這樣來說,並不是說重點中學的老師,都有化神奇為腐朽的能力,而是一個學生進入了重點中學以後,就會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他去努力的學習。

那麼我這樣說,前提是這個差生還有學習的願望,如果完全不想學的學生,就不在這個討論範圍內了。

我為什麼說一個差生,到了重點中學以後能夠考出更好的成績呢?

首先,重點中學裡面有非常好的師資力量。

不管是哪一個地區的重點中學,都是集中了這個地區最好的師資力量。

從綜合素質上來說,重點中學的老師,不管是從其他學校選調,還是從學校裡面招聘,都會選擇綜合素質比較好的老師。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老師方面的問題是完全不用擔心的。

教師的穩定性上來說,重點中學的教師變動不會太大,很少會有更換教師,而影響學生成績的現象。

其次,在同學中都會有非常濃郁的學習氛圍。

我認為這一點是重點中學最好的一個方面,重點中學裡面的學生都是通過選拔性的考試招錄進來的,從學習上來說他們都是很優秀,並且是很愛學習的。

所以在這樣濃郁的學習氣氛的帶動下,會推動著你去努力的學習,更有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身邊都是學霸,隨時隨地可以給你解決各種學習方面的問題。

再次,在重點中學裡面會讓學習差的學生感受到更大的壓力。


當然在重點中學,因為都是一些很優秀的學生,無形當中對於差生來說就會形成一種很大的壓力。然而有壓力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壓力也會變成動力,一個差生看著周邊的同學如此優秀,還那麼努力,那麼他應該也會受到影響,跟隨同學們的腳步去努力的認真學習。

最後,在重點中學中,會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教學資源。

在重點中學的學生,除了會有很好的師資力量以外,還能享受到更多更好的軟件和硬件條件,也可以獲得一些普通學校沒有的機會,能享受到各種更好的教學資源。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認為能進入到一個好的學校,能碰到好的老師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不可否認,當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還是有一顆想要學好的心,如果你對於自己的學習完全不努力,也完全不上心,那麼就算給你讀再好的學校,讓最好的老師來教你,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說白了就是,在外部條件很好的情況下,關鍵還是要看自己。

只要對衡水中學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衡水中學的學生有多努力,有多拼命,他們在自身很優秀的基礎之上,還要付出超出很多常人的努力來學習,所以沒有人是隨隨便便成功的,任何一點收穫都是需要付出足夠的辛苦和努力。


大P老師學習課堂


把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以重點中學的師資能力能讓他考出好成績嗎?

首先,我們先得確認一下傳說中的好成績到底好到什麼程度。比如一名考生原本只能考個400分就算達到“天花板”了,那麼如果在衡中深造一年後考到了450分,這個分數算不算好成績?

其次,我們得了解一下差生到底差到什麼程度。如果這名差生在學習態度上明顯是“油鹽不進”,而且底子薄如蟬翼,基礎差到泥土裡,那麼無論放到什麼樣的中學,多麼牛的老師來任教都無濟於事。

第三,我們必須清楚,衡水中學會不會收這樣的差生。眾所周知,衡中每年招生是有底線的。也就是說,如果這名差生的成績低於衡中招生的最低標準,那麼這名差生的“人脈資源”不是多麼有優勢的情況下,想要進衡中這個“大熔爐”進行深造,別說正門或者旁門,就是連窗戶估計都沒有。


那麼,如果在衡中為這名差生大開“旁門”的話,那麼差生進入衡中後,以重點中學的師資能力,可以讓這樣的差生考出好成績嗎?我覺得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差生跟不上“衡中節奏”,在心態和成績上全線崩盤。

“通往清北的路,是用卷子鋪出來的!”這句耳熟能詳的“心靈雞湯”是很多衡中學子的座右銘。一名差生前往衡中深造,每天都要面對好多卷子。如果別人每天做十張卷子,而這個差生每天一張卷子都做不完。基於此,這名差生原本的總分比如可以考到300分,到了衡中一段時間之後有可能總分會“縮水”一大截。那麼衡中的校方及老師會怎樣對待這種嚴重“拖後腿”的“奇葩”呢?可供我們想象的空間特別大。


(二)換了環境之後,差生在學習態度上一成不變,學業成績“原地踏步”。

有些心態“穩如泰山”的差生,無論來到什麼樣的學校,其學習態度都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比如原本在普通學校有著在課堂上睡“回籠覺”的習慣,那麼這種學生在衡中的課堂上估計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該瞌睡還是會瞌睡,該神遊天外還是會神遊天外,無論多麼牛的老師也很難改變其已經固化的性格特徵和學習態度。所以,這一類的差生,即便進入衡中的課堂,讓衡中最牛的老師來任教,也很難“涅磐重生”。

(三)差生奮起直追,頭懸梁錐刺股,在成績上“破繭成蝶”。

這一種考試可以說是差生中最特殊的存在,其“存量”非常稀少,他們肯努力,就是被原本普通的學校所耽誤而已。這類學生有強烈的學業危機感和責任感,但在普通的學校,他們很難習得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所以在普通中學的學業成績相對而言是一般化的。但這類學生一旦到了學風、班風、校風比較好的中學之後,就很可能會立馬奮起直追,甚至頭懸梁錐刺股,經過一番“徹骨寒”之後在學業成績上“破繭成蝶”。



不管怎麼樣,我個人認為,真正的差生,有可能“扶”起來,但“扶”起來的“成本”非常大,而名校的老師是不是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去“輔差”,這個問題的難度和哥德巴赫猜想有的一拼。名校之所以是名校,最大的原因是大量優質生源的存在。如果一所名校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優秀學生,那麼名校的名氣就會蕩然無存。同時,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大量的差生湧入衡中,那麼衡中還會成為傳說中的“高考工廠”嗎?歡迎留言探討。


微雨潤苗


自認衡水中學“差生”一枚,不得不說三年衡中經歷讓我受益匪淺,讓我三年高中之後進入某帝都著名985院校。

但是,衡中教育給我的感受是,這是一個意在培養精英的地方。強者更強,但不那麼強的,…

舉幾個例子感受下:

1、三年的課程,基本兩年全部學完。(記得好像生物一年半結束)

2、剛上高一時,各科老師一直會向我們灌輸一個理念,佈置的作業量目標是讓20%的同學做完。

3、衡中每次作業,都會收答題卡,當天出分,成績好的同學固然受激勵,成績不好的同學,一次能接受,兩次能接受,半年還能保持信心嗎?

4、我當年以全縣第二名成績進入衡中,三年掙扎,考上一所985。但是,同時進入的第三名同學,因為節奏難以適應,最後一本都沒上…

不太清楚題主所謂“差生”是什麼概念,但如果孩子抗壓能力差,基礎也不太好的話,建議慎重考慮。

考慮會有很多家長朋友會看到這個答案,還是希望傳達一個理念,因材施教很重要,為孩子選擇適合他的環境,比把孩子送到你認為好的環境中更重要。


超哥帶你侃歷史


舉個真實的例子。我孩子衡中實驗班。先說高二,班裡曾經的倒數第一,今年考的北大。而當時的班級第一不過是復旦大學。這還可以理解。畢竟實驗班的孩子都有潛力,而且還有高三一年的時間,能夠逆襲成功。可高三這個班的倒數第一名就不一樣了。那肯定是有關係進來的。平時考試,倒數第二也得六百分左右,她,四百多分,到不了五百。結果高考,成功超越六百分。(衡中三年分班四次,每年的同學都不一樣)好學校、好老師真不是吹的。當然前提是孩子也得努力。也有那負面例子,就不多說了


酒醉的土撥鼠


不知衡水中學的師資力量如何,不敢妄斷。

但差生交給優秀教師,能考出好成績卻是不爭的實是。

多年前,上亍區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把全上亍區,升入初中,考試成績最差的差生,統一集中到一個班。

由當時鄭州市模範教師,劉月花任班主任。

學校也相應的為這個班,配置了能力強的數理化老師。

開學摸底考試,此班全年級,名正言順,倒數第一。

半年後。

期中考試,此班成績,全年級第一。

數理化三科競賽,前三名都出自此班。

他們執教,從不打罵學生,逼學生學習;而是鼓勵學生學習。

主張師生是朋友。

每半月抽出幾篇班裡好的作文,辦了個叫萌芽的板報,公佈在學校的畫牆上,定期更新。

班上同學辦有,化學,物理,數學各類小組。

學生可自願參加自己喜歡的小組。

不同的老師分管不同的小組,在課餘時間,做實驗,逐漸引導學生由易到難。

兩個月左右,班上學生的學習熱情,便高漲起來。

茶餘飯後,師生間談論的都是學習,以及長大後報效祖國的美好未來。

那真是,學生追著老師要作業,要難題。

而老師總是能逐漸給學生加碼。

既不能難住學生,又讓學生經過努力後解得開,增加自信。

老師上課變著法努力講的生動易懂,下課還要帶著學生,作各種試驗和活動。

那個學生病了,班主任一定會蹬門看望。

對於落後的學生,老師從不會忘記,那怕有一點點進步,老師都會鼓勵表揚。

為了班級,為了這個集體,老師的努力,感動了學生;學生的努力也感動了老師。

不思學習的學生在班上,根本就沒有市場。

在這樣的集體中,差生也被感染了。

他們雖然學習差,但也努力了,尤其是在打掃衛生時格外賣力。

老師教學生,能到一個班是緣,要珍惜,要互相友愛,共同努力。

說真的:做這樣的好老師,真的很辛苦,想不出成績都難。

反過來又想,人生一世,拚過,努力過,曾為人世留過美好。

不該是我們生命結束時,最幸福的記憶嗎?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

老師這個職業,也不例外。

沒有捷徑可走。

對嗎?


陽光燦爛196235


這個問題需要界定差生到底差到什麼地步?因為成績太差的學生衡水中學是不收的。

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衡水中學的老師專門輔導這個學生,那麼他有極大的可能會考得好成績。但是現實中沒有這種可能,因為老師不可能花大力氣來照顧個別差的學生。

學習是需要學生和老師共同發力的,衡水中學的老師肯定水平很高,但是這個高水平也不是說對任何人都有效的。老師把知識點歸納總結得很好,知識點都講得很到位。問題是學生到底能不能吸收還是得看學生本身的素質。如果只是教一個學生,那麼老師完全可以按照你的進度來調整授課節奏,可是在大班制的教學模式下,差生很可能會被拖得“累死”。


別的同學寫完5張試卷,你如果只能寫1張,那麼如何能夠適應那樣的節奏?記得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連也有不少學習不是那麼好的通過關係進來。但是畢業的時候能夠考好的沒有幾個,最後反而到了普通高中復讀一年的學習效果更好。

重點高中學習氛圍好,老師水平高,這些都是有利因素。但是如果差距實在太大的話,那麼優勢可能就變成劣勢。差生在重點高中承受的壓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每天都面臨著消化不良的問題。


我們市一中的錄取是有指標生的,每個初中都有若干指標,中考的時候可以降30分錄取,所以有很多分數不是特別好的學生進了市一中。

這些學生還不算是差生喲,初中時基本上都是年級前20名的水平。可是到了重點高中問題就出來了,常年排名在1千名之後。因為考試題目難,數學物理化學之類的科目經常不及格,甚至只考30分左右。一方面消化不良,一方面心理壓力大,最後反而沒有那些到次一點的重點高中學習的同學考得好。

所以不要一味地迷信重點,我們可以給孩子找一個適當拔高一點的學校。但是如果拔得太厲害,可能反而對孩子有害。

就像一個只能跑5公里的人天天跟著別人跑馬拉松,如果沒有時間慢慢適應的話,那麼估計很快就累垮掉了。


翼翔老師的兒童教育


學習這件事,一樣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共同作用。差生之所以稱之為"差生",首先是在自身內因上存在了很多問題。如果內因不改變,僅靠學校方面的外因作用,效果是不會明顯的。即所消“內因決定外因"。

如果將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並以其優秀師資加以培養,能考出好成嗎?

我的觀點只能是“不一定"。


可能有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

第一種是:有進步。其前提是該“差生"在進入一個更優良的學習環境後,重新煥發出學習的慾望和激情,看到了學習可以帶給自己改變命運的希望。但是,說現實點,這種進步應足夠讓他看到上大學的希望。否則,當這種進步對他沒有意義時,他終究還是會選擇放棄。

第二種是:沒有進步,甚至情況更糟。原因是名校老師教慣了優秀學生,一方面,他們不一定有耐心、有經驗去教好一個差生;另一方面,教師也有名利心,如果盡心盡力付出了,卻不一定得到“升學"的回報,他們的熱情和智慧,一樣會象普通學校老師那樣,被無情的結果所磨滅。差生在重點中學被放棄,比在普通中學被放棄,其結果更難以忍受。

說到底,其實名校沒有什麼神奇!它只不過是被太多的優秀生源支撐,然後招引來了一些所謂的名師罷了。名校一個最大成功之處就是:把握住了某次偶然的機遇,並堅持下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舉個例子:某縣多所鄉鎮初中,只要其中一所哪年考得好,於是來年便有大量優質生源加入。如果該校能抓住這個良好形勢,進一步優化管理,並長期堅持下去,名校就是它了。相反,如果管理層變化,一旦出現下滑,失去優質生源後,名校也就隨之而去。“三味"所在地就這情況:各鄉鎮初中都曾經是"名校"過,但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每所學校都沒能長期挺住。一個無能校長的接替、一次優質生源的大遷徙,足以讓一所"名校"名聲盡失!

如果將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並以其優秀師資加以培養,就一定能考出好成的話,我想,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的網友在質疑“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呢?


三味聊教育


總的來說,肯定會好一些,但不是絕對的,能不能提高,提高多少,要看這些差生差在哪些方面。

1.智力不適合學習的孩子。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力表現在8個方面。有的孩子智力沒有在學習上表現出來,無論怎麼努力成績都很差,這種情況都快令父母發瘋了。看著孩子學習那麼認真刻苦,成績卻一直不好老師和家長都很發愁。

這類孩子即使到了衡水中學,也不容易考出很好的成績,只能說可能會好一些。



2.學習習慣不好的孩子。

有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導致成績不理想。課前預習、課後複習、注意力集中、整理錯題等等,這些好的學習習慣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鞏固知識。

有的孩子學習習慣不好,到高中的時候,基本已經定型,好習慣不容易培養,但不是絕對的。

如果孩子到了新學校,下決心好好學,老師能多多注意他、幫助他,就一定會好很多。

3.找不到學習方法的孩子。

學習方法是個好東西,一定程度上方法比努力更重要。好的學習方法不是不努力,而是經過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個男同學,他在三年級複習階段學習歷史的時候,做了一個大事時間表,雖然看起來很費時間 ,但是做過之後,所有知識點都經過梳理,牢牢地記在腦子裡,他的歷史成績蹭蹭提高。

所以,之前如果孩子只是找不到學習方法,到了新學校,在老師的幫助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好方法,成績也一定會提高的。



4.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孩子。

孩子不想學,覺得學習無用,在哪都沒有人能幫,除非他的思想能發生轉變,否則,孩子在哪裡都一樣。

這樣的孩子如果到新的學校,態度突然發生了大的轉變,成績還是可以提高的,就怕“不張嘴的鳥”,做老師的就無計可施了。


終將長大


在直接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想有必要討論清楚三個問題:

第一,所謂的“差生”到底“差”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七八百分的總分,只考三四百分,甚至一兩百分的絕對差生,以衡水中學的師資能力和教學方式,他們不但不會考出好成績,反而可能會更差。原因很簡單,像衡水中學這樣的名校,老師關注的重點是基礎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其講課速度一般都很快,其講解的題一般比較難。對於這些基礎太差的學生來說可能是“雲裡霧裡的”什麼也聽不懂。如果所謂的“差生”只是相對那些有實力考名牌大學的學生而言,但其基礎還是比較好,也有搞好學習的決心和信心,如果把他們放在衡水中學,只要他們能適應衡水中學的管理模式,以衡水中學的師資能力還是很有可能讓他們考出好成績。

第二,所謂的“差生”到底“差”的原因是什麼?一般差生差的原因無非以下幾種:一是智力偏低甚至智障。在現實生活中總有極少數孩子由於先天或後天的原因造成智力偏低甚至智障,一般來說這類學生在學習上通常是差生,即使把他們放在衡水中學這樣的名校學習,其學習成績也很難提高。二是本身比較勤奮,只是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法。這類學生如果基礎不太差,能夠通過摸索或別人的指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如果把他們放在衡水中學,只要他們能適應衡水中學的管理模式,以衡水中學的師資能力還是很有可能讓他們考出好成績。三是學習習慣差,尤其懶散。這類學生如果學習習慣已經“固化”,無論外界怎麼“塑造”,都不改變,即使把他們放在衡水中學這樣的名校學習,其學習成績也很難提高。如果這類學生基礎不算太差,能在衡水中學的“高壓”下調整學習習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後,以衡水中學的師資能力還是很有可能讓他們考出好成績。

第三,衡水中學一次又一次創造“高考神話”,完全靠它的師資和管理模式嗎?從個媒體瞭解到,衡水中學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絕對數量一年比一年多,光2018年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就超過了200個。不可否認,取得如此好的高考成績,它的雄厚的師資和管理模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不知大家想到一個問題沒有:隨著它的名聲越來越大,招生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既逐漸提高“門檻”,又擴大了生源,在全國各地“挖”的“尖子生”也越來越多。在這種良性循環下,考入清華、北大等名校的絕對數量一年比一年多也就不足為奇。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該校的重點是“培優”,而不是“補差”。所以不要說其它學校的差生放在它的學校裡成績提高的幾率比較小,就是它本校的“差生”也有可能跟不上老師講題的速度、難度、不受老師關注、自信心經常受打擊,開始還在後面“跟跑”,後來差距越來越大,乾脆洩氣放棄了。也可以完全想象(這種想象被無數次驗證):開始兩個學習基礎、成績都差不多,但都不是所謂“尖子生”,一個去了衡水中學學習,一個在河北較差的學校學習。三年高中後,在衡水中學學習的沒考入名校,在河北較差學校學習的學生反而考入了名校。所以一些名校在創造奇蹟的同時,也毀了在其他普通學校看來是“苗子”的學生。

綜上所述,如果把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以該校的師資能力也不會讓大多數“差生”考出好成績。只有那種基礎不算太差、能調整好學習習慣並改善學習方法、抗壓能力強、適應該校軍事化管理的“差生”在該校的師資能力培養下考出好成績,但幾率很小。因此,家長和學生不一定要執念“名校”,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選擇合適的學校。




衡水中學教師素質固然高,但也絕不是神,能夠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把差生放到衡水中學之後,這些學生依然是差生。

第一,如果把差生放到衡水中學能夠教出好成績,那何必全省乃至全國“掐尖”招生呢?

任何一所中學之所以成為名校,都是因為名生的支撐。我們縣中原來的老校長,曾榮獲全國著名校長稱號,就曾說:“名生成就名師,名生、名師成就名校。”

衡水中學之所以成為全省乃至全國聞名的超級中學,正是由於她對頂尖學生的壟斷,衡水中學把全省最優秀的學生集中到一起,然後再實施極限學習,這些學生肯定能夠出類拔萃,考出好成績。

衡水中學深圳分校在不久前二模考試中前10名佔其4,“碾壓”深圳四所老牌中學,最終“畫皮”被揭,原來是衡水中學本部學生乘坐飛機前去深圳赴考。如果她要真的有那種能耐,還需要費這等麻煩嗎?

第二,從教學經驗來看,差生放在重點中學成績只會更差。

我是一位老師,任教的高中也能算得上重點中學,每年學校會招收一些議價生,也就是屬於“分數不夠錢來湊”的那種,他們編入班級,這類學生一般來說,沒有幾個能夠取得提高和進步的。

如果說,以我校學生為樣本欠缺說服力,前幾年南京採取“電腦派位”的方式入學,許多成績一般的學生被分入名校,一時歡欣鼓舞,後來當地權威報紙以真憑實據披露這些學生三年後表現,這些學生大多沒有提高,反而相對於基礎名次,下降幅度還比較厲害。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決定學生成績的是學習能力,是先天素質。愛迪生有一句名言說,一個人的成功源於1%的靈感加99%的汗水;有時候,我覺得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綜上所述,與其說衡水中學老師“牛”、學校“牛”,還不如說衡水中學學生“牛”,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優秀的學生成就了今天衡水中學的名氣,換了一般的學生,甚至是差生,衡水中學一定不會像現在這樣“牛氣沖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