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把這道菜發展成15億大產業,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

縉雲茭白,惠民富民

最近,四川省南江縣長赤鎮永新村的農民們,正忙著收割地裡的茭白。畝產近萬元的收益,讓茭白迅速取代了稻穀、玉米等傳統作物,成為了當地農民的香餑餑。

而讓當地居民收入陡增的,正是大名鼎鼎的縉雲茭白。在縉雲“茭白師傅”勤勉的腳步下,縉雲茭白正迅速走向全國,成為人見人愛的“明星產品”。

縉雲把這道菜發展成15億大產業,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

有一項統計,足以證明縉雲茭白的江湖地位——“全國每八根茭白,就有一根產自縉雲”。這句褒獎的背後,是縉雲全縣6.58萬畝的茭白種植面積,12.6萬噸的年產量,3.5萬名從業人員,15億元的全產業鏈總產值,佔全國8%的種植面積。

如今,縉雲已是“中國茭白之鄉”,過硬的品質甚至讓縉雲茭白打入了品控嚴苛的歐盟市場。走向世界的縉雲茭白,帶著滿滿的鄉愁,成就了一個富民產業。

政府引導,規模種植

麗水市農林科學研究院高級農藝師、縉雲農業農村局局長助理王來亮見證著整個縉雲茭白產業的發展歷史,他目睹了縉雲茭白從田間地頭走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全過程。

“縉雲種植茭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是屬於農民自給自足的零散種植。就是放在20年前,任誰也不會想到,這麼一根小茭白,能走向全國,成為帶動農民致富的大產業。”王來亮說。

品牌的形成,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上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縉雲茭白也開啟了奮鬥之路。在那個信息相對閉塞的年代,為了農民增收,縉雲鼓勵發展特色農業,在東渡鎮吳嶺村開始小規模種植茭白,培育了優質的地方品種 “吳嶺茭”,也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美人茭”。

縉雲把這道菜發展成15億大產業,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

大洋萬畝茭白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通訊員 張少峰攝

至90年代,縉雲茭白在更多的地方得到推廣,政府也開始有意識地扶持茭白產業,以政策引導、項目補助、技術示範等形式,在壺鎮、前路等地擴大茭白種植。

“茭白種植的技術含量較高,因此市場競爭相對較少,相對於傳統的糧食作物,利潤更加可觀。”王來亮告訴記者,嚐到了“甜頭”的縉雲農民,對種茭白的熱情越來越大,到2000年後,縉雲開始在全縣範圍內更大規模地種植茭白,其逐漸成長為覆蓋全縣的經濟作物。

縉雲把這道菜發展成15億大產業,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

修煉“內功”,走向世界

在“規模化”的同時,縉雲茭白也不斷修煉“內功”,走“生態化”“差異化”“品牌化”的路子。2002年,縉雲制定和發佈了“仙都”高山茭白系列地方標準,以及“山啦”高山茭白系列企業標準,大洋高山茭白基地還獲得了浙江省首批綠色產品認證。

技術上,經技術人員和農民不斷地探索,創新了同個縣域四種茭白種植模式共存(單季茭、雙季茭、單季兩收、雙季設施栽培)的產業發展方式,加茭白冷庫貯藏,實現了全年供應。2015年以來,縉雲縣農業農村局與麗水市農林科院合作,在種植技術上不斷改良創新,先後有5項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0多項茭白種植技術在全國領先。

實行水旱輪作、生態套養、廢棄茭白葉資源化利用,更是將縉雲的好山好水,轉化成了生態精品農產品。精耕細作下的縉雲茭白,也開始了“全球化”的征程。

縉雲把這道菜發展成15億大產業,還成功打入歐美市場

李春萌是縉雲茭白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之一,2008年建立縉雲五羊灣果蔬合作社。目前,該合作社有茭白核心示範基地450畝,入社成員數107戶,帶動農戶4500多戶,輻射周邊基地16000多畝。她指導生產及收購的茭白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成都、西安、武漢等10多個省、20多個大中城市,年茭白銷售量達20多萬噸,產值7000多萬元。

縉雲縣五羊灣果蔬專業合作社更是把茭白賣到了向來對農作物“挑剔”的歐美市場,其生產的茭白通過歐盟嚴格的農殘檢測,遠銷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歐盟國家,受到了當地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產品外,如今縉雲茭白師傅的技術輸出,更是成為了農民致富的新增長點。據瞭解,在對四川南江的對口幫扶中,試種的2000畝茭白,可實現經濟效益8000餘元/畝。而多達2000多名的縉雲農民如今在全國各地從事茭白產銷工作,在他們的帶動下,以茭白為紐帶的脫貧幫扶,成為了脫貧致富路上的一道靚麗風景線。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