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双子杀手》遇冷:技术是影片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全部

李安《双子杀手》遇冷:技术是影片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全部

魔鬼影评/王目目

自《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李安在电影技术上的探索就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无论是16年上映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是近期上映的《双子杀手》,都在技术层面上引发了不少话题和争议。不过作为同样都是新技术下的高帧率电影,《双子杀手》在口碑和票房上相较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显然算是每况愈下。

之前看过李安导演的一个采访,了解到《双子杀手》在运用了最新电影技术的同时,为了适应美国的机制制出影片,他是做了让步的。目前,《双子杀手》在国内豆瓣评分维持在7.1左右,而在海外烂番茄新鲜度则很不理想。一流的导演加上一流的演员,运用了一流的技术,却没能讲出一个令观众满意的好故事。与其说是这届观众对李安较为苛刻,倒不如说是大家对李安这部电影甚至李安导演本人的预期过高。

李安《双子杀手》遇冷:技术是影片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全部

作为好莱坞奥斯卡华人名导,从上世纪90年代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和《理智与情感》到本世纪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带给观众的电影的影像风格尽管都不尽相同,但在其叙事内容及内涵上,依旧没有脱离人生哲学的观念和对人性进行探讨的宏大主题。

李安电影的风格也许不像王家卫那样极具个人标签,使观众在观影时可以直观明了的看出来,但是细观对比之下,你会发现李安的个人审美意识形态始终渗透在拍出来的每一部作品里,在华人导演里,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中西方文化交叉融合后的个人特色。当然,这亦是观众对《双子杀手》期待过高的原因。

4K、3D、120帧的新技术,一直是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双子杀手》 的宣传噱头,但国内目前能同时满足这些条件的影院并不多。除了技术迷的特定执着之外,大部分观众所能看到的是4K、3D、60帧的影片。自然而然地,大部分观众在对电影技术噱头的不买账之下,更为关心的则是影片的故事题材、表现形式和精神层面的主题内涵。而李安在电影技术的探索道路上,选择了将《双子杀手》的故事让步于技术,打碎了观众对影片故事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造成观众看完之后与期望值不符的心理落差。

李安《双子杀手》遇冷:技术是影片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全部

相较于李安以往作品,如“父亲三部曲”中对家庭伦理的展示、《卧虎藏龙》中对“道”和哲学的表达、《断背山》中对同性情感的探讨以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对人性的洞察,《双子杀手》中通过对小克和克雷·魏瑞斯这对“父子”所表现出来的“父权”与“人权”的探讨,由于叙事情节的突兀,显得较为浅显和生硬。

《双子杀手》的故事题材由“杀手”和“克隆”构成,对于熟悉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观众来说,尽管导演在影片叙事过程中安排了刺激的飙车戏和打戏,甚至通过人物的台词对克隆技术的利弊进行反思,但是影片依旧没有摆脱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窠臼。影片题材的老套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突出,淡化了克雷·魏瑞斯等次要人物形象,削弱了小克和克雷·魏瑞斯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影片的整个叙事结构走向平庸。

李安《双子杀手》遇冷:技术是影片的一个支撑点,但不是全部

一个好的电影,它的故事内涵一定离不开对人生境遇、人性以及人类精神家园的探讨和守望。显然,为了技术的创新和适应美国的电影机制,李安导演的让步,使得《双子杀手》在叙事内容上减少了其精神内涵的赋予。

但《双子杀手》中,李安的电影风格,依旧鲜明。片中除了李安电影中常见的关于对“父权”的探讨之外,本我超我的意识形态也始终贯穿全片。作为亨利克隆体的杀手小克,他就像是亨利本我一样的存在。在十九岁的小克面前,五十一岁的亨利本人倒像是超我的化身,他在引领小克回归现实生活的同时,其实是他与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这从某一层面来说,其实更像是李安将自己代入到了威尔·史密斯的表演之中。

综合来说,李安的《双子杀手》,高帧率技术的使用在电影史上极具开创性和探索性意义,但同时,口碑和票房的扑街,也从侧面说明了电影的基础是技术,本质却又是艺术。一部好的电影,技术只能是一个支撑点,永远不能抛开故事本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