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圈,加好友,請吃飯”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才是人脈的真相

01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成為了一種剛需。

幾乎每次加群、聚餐、參加活動,都會有人主動加你為好友,或者找你要電話號碼。

然後呢?

然後就是彼此尬聊幾句後,一動不動的躺在了通訊錄名單裡。

這樣的社交真的有意義、有價值嗎?

難道“混圈,加好友,請吃飯”,就是為了讓通訊錄名單裡多幾個“死人”?

顯然,這並不是我們的目標,真正的社交應該是有用的,真正的人脈應該是活躍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呢?

真正的社交高手,都懂得這3個社交法則。

“混圈,加好友,請吃飯”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才是人脈的真相

02

你認識誰不重要,誰認識你才重要

我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公司裡有個同事叫小康,是個特別熱衷於社交的人,無論是公司的抽菸角,還是行業裡的交流會,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他也經常向我們吹噓,昨天看到哪個哪個大佬了,前天又加到了誰誰誰的微信。

這讓當時我的羨慕不已,他認識這麼多人,一定以後會有大成績吧!我心裡默默地想著。

後來,公司需要舉辦一場活動,需要邀請500個人到達會場,老闆語重心長的對他說:“你人脈廣,這事就交給你了。”小康也很得意的表示:“就咋這微信都加滿人了,搞定一個500人還不是小意思。”

結果呢,他又是打電話,又是發朋友圈刷屏,最後來的也不過50幾個人,還不如另一個剛入職的員工邀請的人多。

從那時候起,我就明白了一個道理:你認識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認識你。

畢竟,只要在某個領域待上一段時間,誰不認識幾個大佬呢?

可是,這有用嗎?

大概率是沒用的。

很多人以為社交就是去認識別人,不斷的加好友,不停的混圈子,其實錯了。

真正的社交是講究利益互換的,你對我有用,我對你也有用,大家各取所需,彼此成全。

比如說,我是做新媒體公司的,而你正好是一個冉冉升起的網紅,那麼,我很可能會主動邀請你進入這個網絡。

這跟人情無關,我也不需要認識你。誰紅了,我就去找誰,我甚至不會在意他是不是足夠禮貌、謙虛,我在乎的只有一點:他能幫我賺錢嗎?

一個人的價值越高,他的社交範圍也就越大。

所謂的價值,就是你能給別人帶來的好處和利益,你能給別人帶的收益越高,別人自然就越願意跟你做朋友。

所以,想要建立真正有用的社交,應該是先從建立價值開始。

這個價值,可以是專業上的能力,你做的事情,別人都做不了;也可以是鏈接價值,你跟誰誰誰是朋友或者你是某個關係網絡中的一員,別人必須要通過你才能鏈接到其他人。

這樣的社交才有意義。

反過來,如果只是你認識別人,別人不認識你,這說明別人對你有用,而你卻對別人卻是沒有價值的。

那麼,對方日後為什麼要幫你呢?

所以呀,與其花時間去做無用的社交,不如把自己的基本功打好。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

“混圈,加好友,請吃飯”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才是人脈的真相

圖片來自電視劇《獵場》

03

沒事少參加點會,多提升社交資產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各種各樣的會變得越來越多了,什麼春季會、夏季會、大咖交流會、小型茶話會等等。

每一個都包裝得十分高大上,又是邀請大佬,又是說什麼幫你找客戶,找資源,擴充人脈。

我的朋友老黃就特別熱衷於參加各種會議,看著自己通訊錄裡又增加了一個行業大佬,就特別的開心。

可是,時間長了,老黃也感覺到不對勁了。

因為大多數會議都是聽大佬吹牛,說自己過去的成績有多麼多麼厲害。甚至,還有一些狠人,每次開會都是說同樣的內容。

你去聯繫這些大佬吧,幾乎從來沒有回應,朋友圈裡呢,全是廣告。

原來,這些主動要加你好友的大佬,不過是把你當作提款機而已。

他們所謂的擴展人脈,說白了,就是割韭菜。

從此之後,老黃就再也不去參加什麼會議了,誰打電話讓他參加會議,他就罵誰。

仔細想想,如果這些會議真有宣傳得那麼好,真有那麼多資源,為什麼不自己整合起來加以利用,而要提供給你呢?

說白了,某些會議本來是沒有資源的,可參加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資源。

當然,這些資源都是他的,與你無關。

與其把時間和精力花在參加會議上,不如多提升社交資產。

比如,提升在社群中的影響力、提升在業內的知名度、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這些社交資產,才是真正有用的。

“混圈,加好友,請吃飯”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才是人脈的真相

04

欲成就自己,先成全他人

俞敏洪曾經在文章裡寫過一段關於社交的故事:

有人問他,怎麼樣才能跟俞敏洪做朋友。

俞敏洪反問:你用什麼來跟我做朋友?

對方答:我可以幫你掃地拎包。

俞敏洪拒絕了,因為他不需要,即便需要,也隨時可以找到。

在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人想方設法認識大佬,想拿到大佬們的聯繫方式。

可是,他們卻沒有想過:加到微信之後怎麼辦呢?

大多數人的做法是,好不容易加到了大佬的微信,然後就讓它在通訊錄睡大覺,其唯一的作用就是向別人吹牛:你知道嗎?我有XXX的微信。

在社交領域裡,有一個詞叫作“可交換系數”,意思是說,你的可交換系數越高,那麼願意跟你做朋友的人也就越多。

相反的,如果沒有“可交換系數”,那麼,即便再努力,也毫無價值。

如何提高“可交換系數”呢?

答案是,先成全他人,也就是給別人帶去好處和利益。

李嘉誠在某次談話中,有人問他,為什麼你的生意可以做到這麼大?

李嘉誠回答:“因為每次做生意時,我總讓對方賺得比我多。所以每個人都想和我做生意。”

這幾乎已經成了李嘉誠家族的做人標準,比如,當記者問李嘉誠之子李澤楷“你父親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秘訣?”

李澤楷回答:“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他一再叮囑我,你在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你就只需要拿六分。”

“混圈,加好友,請吃飯”請停止無效社交,這才是人脈的真相

社交關係講究的是利益交換,如果你只想滿足自己,卻從不思考如何幫助別人,那麼,你的社交圈只會越來越窄。

即便是多年的好友,如果不懂得維護,關係再好也會慢慢淡去。

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最好的做法就是先幫助別人,先成為別人的利用對象。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欲成就自己,先成全他人。

可惜的是,很多人心裡只有自己,只想著別人要如何幫助自己。

所謂有用的社交,就是你對別人有用,別人也願意用你。

這就是成年人社交最真實,也最殘酷的現實。

只有你有用,你的社交才有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