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编者按:长沙一中的美术教师魏家范,曾画下许多老长沙的风貌,其中有些场景,今天已经消逝不见,魏老师本人也长眠在岳麓山下。其子魏鸥,一一辨识出画中的地方,写下自己的回忆或感受,构成了两代人对老长沙独特的记忆。

从1963年到1996年,爸爸在长沙一中做了33年的美术教师。小时候爸爸经常跟他的同事或学生一起外出写生,足迹遍布长沙的各个角落。很多时候也带着我,长沙的老街古巷、湘江边的码头,还有岳麓山、烈士公园,都留下了我儿时的记忆。如今爸爸已经长眠在麓山的怀抱中,看着这些画,就像看到了他,也看到了我的童年,看到了那时的长沙。


玉泉街

五一广场的东侧的玉泉街,呈曲尺形,弯弯曲曲的小巷内,曾透露着民国的气息。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玉泉街(水彩)

抗战前这里有很多古旧书店,文善、文成、万卷阁、华林堂、古香,这些古色古香的名字,让这条小巷有了“深藏功与名”的感觉。革命党人也在这里聚会,他们不怕杀头,不怕抄家,在昏黄而燃烧人心的油灯或马灯的映照下,他们的身影,带着青春、热血、理想,从小巷的窗户里透出来。

1935年,我嗲嗲(爷爷)在这里开设广文书局。但他没料到命运的波折来的这么突然,仅仅三年后,一场“文夕”大火,让整个玉泉街成为一片瓦砾。街上的玉泉山观音寺(也是玉泉街得名的由来),烧的仅剩戏台和佛像一座。嗲嗲的书局和全部家当被烧光,再也无法谋生。无奈之下,嗲嗲于1939年2月携带一家十口,逃难至安化蓝田镇,在那里重摆书摊。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电影《怒潮》剧照

电影《怒潮》也曾在玉泉街取景,背景正是画中写有“甘露”二字的拱门。《怒潮》是一部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湖南革命斗争为背景的老电影,片中渔鼓老人唱的一首凄楚、悲壮的送别曲,成为60年代流行全国的金曲。那个革命而火热的年代已经过去,玉泉街也早已不见了踪影,爸爸的画,留下了我们已看不见的长沙风貌。


南阳街上的老屋

画中母女背后的那栋两层的小木楼就是我家的老屋——南阳街143号,它也位于五一广场北侧,府后街、南阳街(原来叫府正街即清长沙府署前街,1971年并入同处一线的南阳街后统称南阳街,我家老屋也从府正街87号变成了南阳街143号)、老照壁三条街相交的路口。这栋小楼是抗战结束后的1947年,我嗲嗲向族人借款买下的。嗲嗲在这里重开广文书局,干起了古本旧书整补和书籍装订的老行当,兼营教科书、地图、画册、纸墨笔砚等。他们就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到1981年娭毑去世,老屋卖出。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童年的小屋(水彩),1972年。

我一出世就住在这里,7岁患伤寒出院后,我也在老屋住过一段时间。我记得那栋小楼其实只有靠左边的一半是我们家,另一半是别人家,中间只隔着一层薄薄的木板墙,哪个屋里说话稍微声音大一点,隔壁都能听到。当时家里都没自来水,厨房里有一个好大的水缸,用水要出门往南走几十米,到巷口的自来水龙头去挑。也没有卫生间,需要到街上的公厕去如厕。从厨房里沿着一条狭窄的木梯可以爬上二楼,上楼时踩的楼板咯吱直响。

电影《怒潮》也在这里取景了,有一个镜头还出现了“书局”二字,我叔叔说那就是广文书局,叔叔当时在明德读书,他们一些同学做了群众演员。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电影《怒潮》剧照

这幅画是爸爸最心爱的作品,因为这里是爸爸度过少年时光的老家,画中的每一个笔触,每一抹色彩,无不饱含爸爸对逝去岁月的美好记忆。画面上那狭窄的麻石街道,那简陋破旧的小屋以及屋前晾晒的衣服,还有那挽着篮子牵着孩子的妇人,无不传达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寄托着怀旧的缕缕情思。有人评论说,“这幅画可以说是对家的寻根溯源,对父母亲的无限缅怀,对生命回归于本源的人性冲动,也是对社会变迁的深沉叹息。”

我想,爸爸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里一定想起了嗲嗲娭毑的慈颜,想起了众多兄弟姐妹在这里度过的既温暖又艰难的时光,想起跟在嗲嗲身后沿街叫卖日历坨等的情景;一定也会想起自己在小楼上习画练琴的日子,想起1955年作为长沙地区唯一的考上中南美专的考生那种欣喜与荣光。

现在油画《童年的小屋》依然挂在爸爸留下的钢琴上方,我在看这幅画时,也会很自然的想起我曾在此度过的刚出生的襁褓时光,想起每次回到这里娭毑忙前忙后做出可口饭菜给我们吃的情景……如今这栋小屋连同屋前屋后的小街早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建设中灰飞烟灭,但它永远存在于爸爸的画中,也永远存在于我们子孙后代心中。

爸爸还画过一幅我家的老屋,名字好像叫“红军走过的小街”,七十年代末在天心公园的一次展览中被外国人买走。一张A4纸大小的画卖了80元人民币,这在当时可是普通干部工人近两个月的工资了。但当时画家还不能直接与顾客交易,除去美协和天心公园的抽成,爸爸只得了24 元。

俯瞰府后街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即我家老屋楼上俯瞰府后街的情景。

府后街因位于长沙府署后侧而得名,旁边的老照壁因是明长沙王四将军府前照壁所在地而得名。解放前这里是商业繁华的地方,有老宏茂等雨伞店七八家,有誉满全城的徐松泉茶馆,华义昌、华身丽西服店,怡和昌南货店,中华、迎春旅社。1958年将紫荆街东段并入,90年代中后期一度变为美食一条街。那些老字号,不知去了哪里,曾经怀念的味道,也不知去哪里寻找了。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我家门前的小街(水彩),1964年。

府后街往西是紫荆街,它西起一路吉祥,东止黄兴路,是明代长沙王府紫荆园所在地。紫荆园是长沙城继马楚王国会春园后,另一座大型宫苑式园林,也就是常说的御花园。当然这漂亮的园林早已不复存在了,我只记得接黄兴路的街口有一家铁匠铺,一直存在了好久,那里叮叮当当打铁的声音,就像古代城里或小镇上的打铁铺一样,那声音也一直留在我耳边。

这几条老街,除府后街还残存一段外,也都被城市改造吞没了,就像我们被时代所吞没的人生那样。

西文庙坪石坊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文庙坪(油画),1973年。

西文庙坪石坊是长沙府文庙的牌坊。历经元、明、清各朝几次增修,规模宏大,泮池、魁星楼、文昌阁、大成殿、崇圣殿、明伦堂、藏经阁等一应俱全,是古代读书人皓首穷经为功名的地方。1938年,文庙毁于“文夕”大火,仅存两石坊,左为“德配天地”,右为“道冠古今”。


长春巷

这是开福区外湘春街中部的长春巷,取湘春街的“春”字为巷名。巷子里最著名的就是长沙天主教堂了。1905年意大利传教士翁明德主持兴建,占地约4000平米,1909年利用庚子赔款改建成现状。它是典型的仿哥特式建筑,有一种森严肃穆的感觉。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小巷(油画),1975年。

1913年福湘女中也在长春巷办学,杨开慧曾在这里读书,她的人生终点也停留在长沙,那是浏阳门外的识字岭刑场。

开福寺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开福寺(油画),1972年。

开福寺是五代时楚王马殷所建,北宋时成为风景胜地,历元、明、清、民国诸代,数经兵火,多次重修,幸得留存。直到民国时,这里还是长沙北郊,那时门前就是荒草,就像“荒野古寺”。现在它已是藏身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中了。


长沙火车站

这是当时修建长沙火车站的情景。长沙最早的小吴门火车站,清末民国时只能容纳100多名旅客,建国后候车室增至4000多平方米,依然不够使用的需要。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长沙火车站(油画),1975年。

人们期盼已久的长沙新站终于1975年7月动工,历经两年于1977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56周年之日正式建成通车。为了与当时的货运火车北站区分,人们称它为长沙东站。但我一直都称它为火车新站。

新站的主要结构是“方盒子+钟楼+火炬”,方盒子是指下面的主楼,钟楼是为了方便大家看时间准时乘车,火炬则是为了体现长沙元素,象征着长沙是毛主席最早点燃革命烈火的地方。车站的火炬燃烧方案由当时的铁道部长万里拍板决定:没有风,火炬火焰冲天燃烧,体现“风平浪静,国泰民安。”


白鹤泉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白鹤泉(水彩),1974年。

在麓山寺观音阁外南侧的上山公路旁,山顶直下有一裂隙,泉水经沙岩层过滤后经裂隙流下,从石罅中涓涓涌出,,这就是白鹤泉。“冷暖与寒暑相变,盈缩经旱潦不异”,这是古人对白鹤泉的评价。现在的泉亭是1956年重建的,小时候到岳麓山玩爬到白鹤泉处都会在这里小憩一会,但这里地势很陡,有一年学校组织活动,下山时一位同学跑快了刹不住脚,就在这里摔得血糊血海。


麓山红枫

这幅《麓山红枫》是爸爸比较满意的作品,取景也就在麓山寺的下方不远处。一颗粗壮的香枫斜立画面左侧,由右下角向画面中央延伸出一条洒满阳光的小路,中景位置的枫林中几株交错的树干,以中国书法线条般的形态衬出簇簇红叶的光斑灿烂,充满浓浓的秋色。不但有印象派的光色变化,还有写实艺术对造型和空间的把握,热烈中见理智,恣肆中见法度。以后每当和家人或朋友登山时,总忘不了到这里去寻觅这一片秋林和这一颗香枫。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麓山红枫(油画),1973年。

这幅画现在仍挂在我家墙上。麓山红枫明丽鲜艳,小径被浓阴覆盖,洒下斑斑日影。如今爸爸也与外公外婆一起长眠在麓山怀抱中了。


湘江北去

这几幅湘江边的写生可以还原当时湘江的原貌,跟现在两岸鳞次节比的高楼相比,已是大相径庭。那时的湘江是多么宁静、闲适,不像现在充斥了喧嚣和灯红酒绿。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湘江远眺(油画),1974年。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湘江北去(油画),1973年

这是哪里?

这幅画我找了很久都不知道是画的哪里了,看读者朋友们有知道的吗?

五一广场、文庙坪、开福寺,一中教师画中的老长沙,你还认得出吗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整理发布,文/魏鸥,图/ 魏家范,编辑 | 城小忆(微信号:chengshijiyiwh),未注明出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添加城小忆微信,拉您入群,与我们一起,找寻丢失的城市记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