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國家男裝設計師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閃光的希望

第三世界國家男裝設計師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閃光的希望

發現自身,開疆拓土,創造集體空間,同時也尊重個體特質 —— 這些存在於另一種文化與社會背景的時裝設計師,教會了我們什麼?

長久生活在當代主流世界中的人們,似乎流行接受「大失所望」,並將「大失所望」轉化為一種類似於傳染病的生活方式,彷彿對加入這一情緒大軍表示鄙夷,便是「不時髦」。

而在遙遠鮮聞的非洲內陸、夾縫中渴求生存的外高加索地區⋯⋯那些土地上生活的人們,以虔誠的態度對待自己、對待所愛、對待文明、對待他人。在這其中誕生並演進的時裝文化,也更像一種與生俱來的呼喚,與潮流無關,與產業無關。從粗糲的土壤之中,動人的萌芽破土而出。

9 月初,最新一季 LVMH 青年設計師大獎揭曉。除了大獎的最終獲得者南非設計師 Thebe Magugu(入圍選手中,最年輕的 Magugu 是 LVMH 青年設計師大獎第一位來自非洲的獲獎者)之外,入選名單上,越來越多來自非傳統時裝世界的設計師湧現。尼日利亞、南非、以色列⋯⋯這些設計師帶來的時裝表現力,區別於傳統時裝市場中由趨勢左右的法則:

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從普通民眾的聲音與生活取材。對比西方時裝世界層出不窮的「挪用」「被動解讀」,他們更懂得俯察周遭的生活與自己的內心 —— 這正是當下最稀缺的東西。有這樣一輩新人的努力,或許更能讓我們有理由用不被規訓的眼光來重新體驗世界。

儘管 Wekaforé Jibril 形容自己的家鄉是一個「完全無法被啟發」的地方,每個角落都是人與噪聲,但它依然是一幅妙不可言的畫卷 —— 那裡是位於尼日利亞沿海地帶的西非第一大城市,拉各斯。Jibril 對時裝,抑或是對衣服的初體驗,與溫度有關。13 歲那年,因為鄰居家用火不慎引發火災,燒燬了身為面料設計師的母親的布料,全家人被迫離開自己的居所,一家六口搬到迪拜。在迪拜開始的新生活,同時也是物質文明對粗野生活方式的大改造。一次,他親眼目睹了父親用電熨斗熨平了一條褲子。「滋」的一聲:「那簡直就是魔術。從那開始,我注意到了衣服,以及它背後相關的,被稱為科技的東西。」已經是多個完整時裝系列創造者的 Jibril 這樣回憶道。

Jibril 也是一個有溫度的人。他的溫度來自一腔熱血。

2013 年,Jibril 推出了第一個膠囊系列 By Wekafore,隨後又推出了多個成衣系列。家鄉以及非洲大地給予他的一切,從此被如實地反映在他的設計中。尼日利亞的女性主義先鋒作家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是 Jibril 眼中的故鄉英雄。Adichie 筆下的故事披露了尼日利亞內戰的種種真實傷痕,而 Jibril 從事服裝設計,也憧憬著能帶來比肩作家留給現世生活的鞭笞。經濟和政治的大環境也給 Jibril 這輩人提供了機會。今年 8 月,尼日利亞總統布哈里出任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主席,並稱將在明年大刀闊斧實行西非 15 國統一貨幣的舉措。貨幣更自由地流通帶來貿易機會的增加,時裝工業也不例外。

放眼如今的拉各斯,年輕人是真正的潮流締造者,家國曆史的傳承人,也是社會發展的奮進力量。他們是足球運動員、接受新式教育的大學生、摩托車手,平日裡與機車和「死飛」(Fixed Gear)為伴。他們崇尚自由,像祖祖輩輩一樣對沖撞感的配色和看上去不在同一次元的民族裝飾物有著近乎狂熱的愛。新潮的年輕人熱衷於 Instagram,通過它縮短與世界的距離。他們瞭解自己,通曉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文化,因此,Jibril 邀請他們演繹自己每一季服裝目錄與廣告大片。這些拉各斯年輕人們出沒於城中熱鬧的派對與集會,是當下西非文化中真實的酷孩子。

Jibril 希望能通過設計與畫面的安靜,襯托出當下尼日利亞青年身上被真實對焦的生命力。

他們穿著 Jibril 擅長的極瘦剪裁感褲裝、印花 T 恤、軟塌熨帖的襯衫,刻意起球的毛衫,在尼日利亞的日光中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吸引力 —— 銳利,新鮮,看上去勢不可擋,但眼神難掩稚氣與柔情。同時,Jibril 也是當地有名的音樂人,他有自己的樂隊 Egosex。尼日利亞傳奇音樂家 FelaKuti 是他的偶像,後者是尼日利亞反腐敗與反殖民主義的先鋒。Jibril 也經常參與西非獨立電影的製作。現在,他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巴塞羅那,並不斷將尼日利亞有才華的年輕創作者介紹出去,讓他們走向世界。

如果說西方的傳統時裝世界,是以寡頭制來命題潮流並擴張聲勢,那麼拉各斯青年們所代表的西非年輕一代,則是在堅守自我的基礎上,開闢自己的渠道,表達他們內心中對和平的認同 —— 尤其是在霸權主義色彩的文化挪用現象不斷髮生的情況下。在這裡發生的思考融合了創作者熱血的個人表達,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在感性中誕生的設計。它與真情實感有關,與這片土地之上人們的集體回憶有關。沒有與歷史、與口號主張刻意為之的割裂,也不會討好所謂主流來尋求話語權與立足點,這些特質都讓今時今日的非洲時尚具有獨特的包容度和共情度。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Wekaforé 每一季的廣告大片均就地取材,在拉各斯對素人進行拍攝。

這讓我想起一本名為《I Love to Dress Like I am Coming From Somewhere》的攝影書,攝影師 Flurina Rothenberger 是在科特迪瓦長大的瑞士人。他的鏡頭彷彿生活在非洲的普通民眾一樣貼近著這片土地,處處流露著尚未被現代社會開墾殆盡的原始感動,充滿著懷舊的、極易達成的快樂觀感。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創作是自然迸發的生理需求:從原始精神狀態下提煉融於現實的精華,再注入生活。當代非洲時尚,迎來的是一次理所當然的復甦。

同樣來自尼日利亞拉各斯的另一位男裝設計師 Kenneth Ize,是今年 LVMH 大獎的最終入圍者之一。談到 Ize 的成名,尼日利亞時裝週(Arise Fashion Week)功不可沒。成立於六年前的尼日利亞時裝週關注著當代非洲世界新誕生的設計師,並將他們輸送至世界,也為散居海外的非洲僑民、非洲本土設計圈與更主流的時尚圈建立了聯繫。

Ize 首次接觸尼日利亞時裝週,還是在維也納留學期間的 YouTube 視頻上。頗為時髦的,且發生在非洲本土的時裝週,讓 Ize 看到了家鄉的時尚潛能。在此之前,生活在奧地利的他對尼日利亞時裝的認知還停留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態之下。必須認識到的是,

Arise Fashion Week 不僅重煥了非洲時尚產業在當代的活力,也為非洲亟待解決的就業問題提供了可借鑑度極高的範本。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Ize 的設計中運用了傳統手工編織。

Ize 擅於利用布料的拼接與色彩、材質的對撞,破解當代男性著裝。富含詩意的審美大膽又蘊有層次,形似傳統服飾與穿著制式的套裝、襯衫強調著非洲式樣傳統在當下的變形。僅就 2019 秋冬而言,整個系列所選用的布料均為拉各斯本土匠人創造的手工編織面料。基底的「氣」加強了衣服的地域特質。

Ize 的作品通過 Arise Fashion Week 引來 LVMH 的關注,也讓諸多如同 Ize 一樣的新設計師看到綻放的希望。

時尚始終是有所指的。究其本意要看其為什麼而發聲。無論是否有黑人背景,對黑人文化有怎樣的瞭解,當下的非洲時尚為平權與發聲提供了非常好的對話平臺。「根植於自己的文化之中」—— 當設計師 ThebeMagugu 這樣解釋他的創作初衷時,我更深刻地瞭解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創作熱情的來源。世界時有亂流,但只要對自身足夠了解,對文化足夠自信,就能建立起與外部世界足夠平等的投射,幸運的話,還能讓這種投射叫好又叫座。

Magugu 最終榮獲今年的 LVMH 大獎。他因此獲得 30 萬歐元的獎金,並將在未來一年內得到 LVMH 集團內部時尚專家的指導和支持,除了設計之外,還涉及知識產權、採購、生產分銷、形象和傳播、營銷、可持續發展等其他方面。Magugu 的女裝設計工整且十分現代。LVMH 大獎賽的評論人之一Sarah Mower 早在結果公佈前,便表示了對 Magugu 作品的喜愛,尤其是系列中內襯上印有人權宣言的夾克。設計師來自 Kimberley,南非中部的一個小城。資源的匱乏鞭策人們不斷渴望向外探索,

Magugu 對我講述道,他為了學習時裝而離開家鄉,來到約翰內斯堡學習時裝設計與時尚攝影。在畢業並完成實習後,開始了自有品牌的創立與發展。

「南非的年輕人非常獨特,因為他們在他們的傳統和文化以及這種全球化的世界觀之間徘徊。他們同時存在於兩個世界,從而創造了一種完全無法模仿的外觀和風格 —— 你不會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它。年輕人儘管處在一個失業率非常高的年齡段,但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感知力,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改變這個國家。整個世界似乎都在等著他們,看看他們下一步會怎麼做。」Magugu 解釋說。他崇拜設計師 Miuccia Prada 和 Jonathan Anderson,將他們視為人生偶像。他覺得設計師如他們,亦偶像,亦導師,不僅為當代世界提供穿衣樣本,更讓人有興趣對時裝所包裹的有血有肉的內在進行剝離和思考。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Thebe Magugu 2019 秋冬系列大片,由攝影師 Aart Verrips 拍攝,Thebe Magugu 本人造型。

常以「好奇」姿態向外部探求的我們,或許更需要自省:與關心世界發生了什麼相比,世界如何與南非接觸,打破觀念中的屏障更為重要—— 無論是音樂、時尚,還是歷史、文化和藝術。Magugu 認為當下南非,抑或非洲人更關心自己的故事和文化,而非試一味效仿和打動西方,以便打破外界想象中的魔幻壁壘。這,是人與故鄉的默契本能。

「我希望我的服裝不僅能展現非洲奢侈品的當代風格,還能讓人們用衣服和品牌作為資源來了解每一個傳承系列的文化和故事。」Magugu 以展示祖國真正的景象 —— 無論好壞為己任。尤其當我們生活在人與人之間並不融洽的當下,Magugu 希望能將這種能量轉化為富有成效的東西:「我也會對周圍發生的惡性事情感到非常沮喪,這無助於忽視或扼殺它,所以我把它引入了系列中。」在 Magugu 的「Home Economics」系列中(Magugu 將自己的每個系列都命名為學校的課程,以此呼籲當地年輕人與政府機構重視教育的力量),設計師探索了非洲南方某些地區婦女待遇的不公正亂象。

「處理我們周圍發生的事情很重要,但積極有利的方式則能夠保證不會傷害他人。」

正是因為對自身問題的反思,資源的缺乏,南非給設計師帶來了持續的機會去嘗試。不僅僅是看到問題:「我認為解決就是給問題的後綴打勾,這是設計師之所以被需要的真正原因—— Problem-Solving(解決問題)。」

8 月 28 日,LVMH 將此前的大獎賽特別獎「Special Prize」正式更名為「Karl Lagerfeld Prize」,以此致敬已故時裝設計大師 Karl Lagerfeld。第一位 Karl Lagerfeld 大獎的得主,是以色列男裝設計師 Hed Mayner。

Mayner 出生於以色列 Amuka,曾在耶路撒冷比撒列藝術學院研讀,後來又轉到巴黎法國時尚學院,學習現代時裝和工藝。「穿著不是你的尺碼的衣服,並通過這樣的做法發現一個新的輪廓。」經過幾季的洗禮,Mayner 已經在巴黎時裝週嶄露頭角,他對我這樣解釋他塑造的品牌美學。購物網站SSENSE 對 Mayner 的定義是:「充分考慮到了當今頗有閱歷的唯美主義者的喜好。」做一個看上去有閱歷的穿著者,這的確是個有韻味,又符合很高標準的評價了。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Hed Mayner 2019 秋冬。

以色列是有著上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政治與宗教的糾紛,將這個國家的活力如被迷霧籠罩一般。列舉當代以色列文學、電影或者時裝。我能想起的是 Amos Oz 的《愛與黑暗的故事》。「在那裡,在山那邊,新型的猶太英雄正在湧現。他們皮膚黝黑,堅韌頑強,沉默寡言,這些青年男女是拓荒者,英勇無畏,粗獷強健⋯⋯」這本書在五年前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有著猶太人血統的女演員 Natalie Portman 主演。電影以精湛貼切的氛圍建構,與優雅的服裝設計深入人心。而原文中描述戰爭中以色列民眾面貌的語句,用來描述 Mayner 的風格似乎也能戲劇性地相互符合。

他的男裝設計落拓詩意,帶著符合「傷痕美學」的慈悲,描繪了原本抽象的、富有猶太傳統的當代時尚精神,尤擅長運用長線條的套裝,反映 Mayner 對於日本禪意文化與猶太民族美學的理解。不同的文化美學融合,讓人聯想到清修的聖方濟各的形象 —— 脆弱、傳統、權力,以及當代貴族。他的表達方式,與一眾非洲裔設計師截然相反:Mayner 更加博採眾長,以強調自身文化基底的新審美觀。

秩序,與比例的協奏構成美。這些能夠打動人的必要項,須先融入社會思潮,引起共鳴,才能在衣食住行上得到演繹和補充。非傳統時裝世界的新星們,之所以讓人關注的原因,不僅在於勇敢無畏的態度,更有對這一態度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這比設計師想要呈現的作品更深入人心。

格魯吉亞,是在後蘇聯時裝潮流誕生下,一躍進入人們視野的話題國度,每年獨立於傳統四大時裝週的第比利斯時裝週(Tbilisi Fashion Week)以獨特的「後蘇美學」開始逐漸得到關注,對打破格魯吉亞神秘遙遠的形象有所幫助。但對於本土的時裝設計師來說,環境並沒有看上去那麼樂觀明朗。其中夾雜著許多不可抗力因素。

格魯吉亞地處外高加索三國之一,自然資源匱乏,經濟發展滯緩,獨立前後的數年間政治氣候不明朗且多動亂。青年們義憤填膺,卻苦於尋不得出口。Demna Gvasalia 的成功,是當下格魯吉亞青年嚮往「出頭天」的範本。雖然臨近自由主義豐饒的歐洲大陸,卻因為極強的宗教(東正教)思想管制,本土政權(三權分立的總統制)的傳統思想打壓,以及鄰邦俄羅斯強勢壓力的制約,

格魯吉亞青年們的娛樂渠道與紓解方式非常之少,對小眾文化的包容度更是極低。其中 LGBT 群體最受壓迫。生活在格魯吉亞首都第比利斯的Akà Prodiàshvili 便是其中之一。

Prodiàshvili 現如今是格魯吉亞青年文化浪潮中最耀眼矚目的先鋒之一。他是變裝愛好者,併為他的一眾好友們設計 Drag Queen 式時裝,也從此開始自己的時裝設計。Prodiàshvili 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應該是 Lady Gaga 現身曼哈頓酒店時的黑色鏤空性感連衣裙。這件連衣裙來自設計師最新的春夏系列。Gaga 經常穿格魯吉亞設計師的作品,然而,她這次的選擇對格魯吉亞設計師來說有另一種意義。Prodiàshvili 一直在抗議格魯吉亞的同性戀恐懼症,參加公眾示威遊行,助力相關俱樂部文化等等。通過穿著 Prodiàshvili 的這套衣服,Gaga 公開表示了支持 Prodiàshvili 的態度。這看上去是一次揚眉吐氣的勝利。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LadyGaga 身著 Prodiàshvili 現身曼哈頓酒店

但回到這個閉塞的高地,事實卻並非如此。Prodiàshvili 今年 23 歲,他形容自己的成長是在一次次的抗爭和拒絕打壓下度過的。從童年起,他就一直在畫畫,拍攝,化妝,製作變裝服和配飾。生活在古老刻板意識形態下,他的所愛,是一種不被理解的出格。我的一位去格魯吉亞探索地下俱樂部文化的朋友告訴我,在這個刻板嚴肅的國度,LGBT 群體,以及變裝愛好者們,如中世紀被教皇唾為「異端」的不安分子,在整個社會的自由度和生存空間是非常小的。他們的生活充滿障礙,並經常遭受保守派的公開排擠。但堅強奮進的格魯吉亞年輕人總是試圖將它們視為人生課程。他們用愈加躁動繁盛的地下俱樂部文化,與鎮壓抗衡,試圖為彌補意識形態之差的鴻溝做出一點點努力。

Prodiàshvili 嚮往美國經典的變裝派對人物形象。就在前段時間,前 Hood By Air 秀場音樂製作人,也是設計師 Shayne Oliver 的好友 Arca,穿著設計師的黑色誇張風格乳膠緊身衣,也獲得了更廣泛的關注但他的主要靈感來自離家更近的 LGBT 社區,Instagram 是最生動的靈感板展示。

桃粉色緊身衣,龐大的黑色真絲連衣裙,設計師擅長的抽褶裝飾與誇張俗豔的化妝風格,構建出驚悚的哥特氛圍。這些小小細節的多層堆砌,都來自於對第比利斯當地的同性戀群體的觀察。

今時今日,當不少冷酷的經濟學家還信奉「世界是平的」論調之時,依舊有那麼多時裝設計師們勇於將這個不安世界的稜角繼續銳化,以贏得一點點被忽視了的尊重。這是自信,是自知,是自重,更是珍貴的自省。何以振聾發聵?也許就是讓微弱的聲音,竭盡全力,聚集在一起。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圖片承蒙品牌提供

編排:Lu Wang

第三世界国家男装设计师的崛起,是血,是痛,也是闪光的希望

Copyright © 2019 T Magazine. All Rights Reserve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